燕国,五代时期军阀割据之地,原燕王、卢龙节度使刘守光割据的势力范围,故地位于今北京和河北北部,割据的时间为895年—913年,正式称帝割据的时间为911年—913年仅二年;后梁干化元年(911年)八月,刘守光在幽州称帝,国号「大燕」,改元「应天」;后梁干化三年(913年)十一月,晋王李存勖拔幽州,刘守光出逃,后被擒,至此,燕国灭亡。

由于刘守光统治期间残暴不仁,因此此燕国又称为「桀燕」。

刘守光铸钱另据欧阳修《新五代史·唐本纪第五》载:「天祐六年(即909年)……燕王刘守光闻晋攻梁深入,乃大治兵,声言助晋,王患之,乃旋师。七月,会赵王王镕于承天军。刘守光称帝于燕。」

定难节度使,又称夏绥节度使,是唐朝在今西北地区设置的节度使。881年,

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在此割据,成为西夏王朝的前身。

历代节度使

  • 韩潭(787-798年)
  • 韩全义(798-805年)
  • 杨惠琳(805-806年)
  • 李演(806-810年)
  • 张煦(810-813年)
  • 田进(816-824年)
  • 李祐(824-826年)
  • 傅良弼(826-828年)
  • 李寰(828年-?)
  • 米暨(846-851年)

    李福(851年-?)

  • 诸葛爽(880-881年)
  • 李思恭(881-895年)
  • 李思谏(895-908年)
  • 李彝昌(908-909年)
  • 李仁福(909-933年)
  • 李彝超(933-935年)
  • 李彝殷(935-967年)
  • 李光睿(967-978年)
  • 李继筠(978-980年)
  • 李继捧(980-982年)
  • 李继迁(982-1004年)
  • 李德明(1004-1032年)

  • 李元昊(1032-1038年)
  • 辖区

  • 夏州(治今陕西靖边北),首府
  • 宥州(治今内蒙古鄂托克旗)
  • 银州(治今陕西榆林)
  • 绥州(治今陕西绥德)
  • 静州(治今陕西米脂)
  • 清源节度使,简称清源军,又称平海军,是五代十国时期,位于今日闽南一带,在闽国覆灭后,是闽南地区割据势力的名称。

    南唐灭闽(945年)后,闽地三分,南唐得建州、汀州,吴越得福州,而泉州、漳州为当地人留从效、陈洪进占据,称清源军、平海军,至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为宋所灭。

    岐(901年-924年或946年)中国五代十国时代以凤翔为中心于现在陕西、甘肃、四川地区的割据政权,由李茂贞建立。

    唐朝光化四年(901年),在黄巢之乱时割据凤翔的

    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被唐昭宗进封为岐王。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篡唐,建立后梁。李茂贞仍用哀帝天祐年号,以示与后梁对抗,但亦开岐王府,设置百官,以其所居为宫殿,其妻称皇后,各种仪式其实都跟皇帝一样。然而因实力大不如前,之后的十余年间,李茂贞屡为后梁及王建所建立的前蜀所败,将叛城降,疆域日蹙。

    岐国天祐二十年(923年),后唐庄宗李存勖灭后梁,李茂贞于是在次年(924年)向后唐称臣,李存勖则将李茂贞改封秦王,具有独立性质的岐王国因此消失,数月后李茂贞去世,谥忠敬王(秦忠敬王)。子李从曮袭爵,后唐时辗转各地任职。后晋时代李从曮再任岐王,归凤翔任职,946年李从曮死亡,岐王家族断绝,岐国名实俱亡。

    北平(909年—929年),五代十国初期的半独立政权。朱温建立后梁,909年三月,下诏义武节度使王处直进封为北平王,福建节度使王审知封闽王,广州节度使刘隐封南平王。次年,后梁进攻成德节度使赵王王镕,王处直投靠晋王李存勖。921年,王镕被义子张文礼杀害,王处直没有响应李存勖讨伐,

    王处直没有同意,被李存勖猜忌。王处直秘密联络耶律阿保机,背叛李存勖,定州将领不愿联络契丹,推举王处直义子王都杀害王处直,王都归降后唐李存勖。后唐天成四年二月(929年),王都为后唐明宗李嗣源所灭[1]。

    成德节度使,又称恒冀节度使、镇冀节度使,是唐朝在今河北地区设置的节度使,唐末到五代割据河北,为河北三镇之一。也是河北的藩镇最稳定的一个,160年只有三姓更迭。

    李氏割据

    首任节度使李宝臣原名张忠志,原为史朝义旧将。宝应元年(762年)投降唐朝,唐朝为了笼络河北旧部,任命张忠志为恒阳节度使(777年改为成德军节度使),赐名李宝臣,统恒、赵、深、定、易五州,增领冀州,驻恒州(今河北正定),拥兵十万,形同割据,与田承嗣、李怀仙称「河朔三镇」。建中二年(781年)一月,宝臣死,其子行军司马李惟岳谋袭父位,朝廷不允,李惟岳、田悦等起兵叛乱。唐德宗任命张孝忠为成德军节度使,与朱滔联兵讨伐李惟岳。建中三年(782年)正月,朱滔、张孝忠破李惟岳于束鹿(今河北辛集)。契丹人成德兵马使王武俊倒戈,生擒李惟岳,缢死辕门外,传首京师。

    契丹王氏

    唐德宗将成德节度使分割为义武节度使(定州、易州、沧州)和恒冀都团练观察使、深赵都团练观察使,三月任命王武俊为恒冀都团练观察使。王武俊欲谋得成德节度使,以功高赏薄,对朝廷不满,又瞧不起张孝忠,暗中与幽州节度使朱滔相互勾结。是年十一月,朱滔称冀王,与李纳称齐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兴元元年(784年),李抱真亲赴王武俊营部,劝降武俊,二人结为兄弟。王武俊与李抱真联合对付朱滔。王武俊归顺朝廷,进位检校太尉兼中书令。王武俊死后,子王士真、孙王承宗相继袭位。

    元和五年(810年),唐宪宗遣宦官左神策中尉吐突承璀率河东、义武、卢龙、横海、魏博、昭义六镇对其进行讨伐,却无功而还。元和十一年(816年),王承宗勾结吴元济,宪宗发六道兵,以十万兵力进行讨伐,两年无功,宪宗被迫罢兵。田弘正奉召讨伐王承宗,元和十二年(817年)田弘正大破王承宗于南官,承宗势蹙请降,唐廷亦因久战乏力,以承宗为成德军节度使。元和十三年(818年),淮西平定,王承宗迫于形势,献地谢罪。元和十五年(820年)王承宗死,其弟王承元上表归顺朝廷。

    回纥王氏

    元和十五年(820年),田弘正调为成德军节度使。长庆元年(821年)七月,田弘正准许卫兵三千人返回魏博,成德军都知兵马使回纥阿布思族王廷凑潜怀异志,勾结牙兵,杀害之。田弘正与家属、将佐三百余人同时遇害。王廷凑要求唐廷授节度使,又取冀州,杀刺史王进岌,朝廷命令韩愈前往镇州宣谕。唐廷以田弘正之子田布为魏博节度使,全军三万人讨王庭凑,同时命令横海、昭义、河东、义武诸军协同作战。值大雪缤纷,军不得进,朝廷只好默认。唐文宗太和八年(834年),王廷凑亡后,其子王元逵继任节度使。元逵一改其父骄横跋扈,对朝廷十分恭敬,贡赋不绝。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奉诏为泽潞北面招讨使,协同刘沔、王茂元一起攻讨刘稹,王元逵攻宣务栅(在今河北隆尧西北),并在尧山(今河北隆尧县西北)击败刘稹。之后,其子王绍鼎、王绍懿,其孙王景崇先后袭位。

    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王景崇死后,年仅十岁的儿子王镕继位。王镕有智谋,自称赵王,在李克用父子、朱温、罗绍威之间周旋,割据镇冀近40年。晚年被义子张文礼所杀,后来张文礼的儿子张处瑾为李存勖所灭。

    历代节度使

  • 李宝臣(762-781年)
  • 李惟岳(781-782年)
  • 张孝忠(781-782年)

  • 王武俊(782-801年)
  • 王士真(801-809年)
  • 王承宗(809-920年)
  • 王承元(820年)
  • 田弘正(820-821年)
  • 王廷凑(821-834年)
  • 王元逵(834-855年)
  • 王绍鼎(855-857年)
  • 王绍懿(857-866年)
  • 王景崇(866-883年)
  • 王镕(883-921年)
  • 张文礼(921年)
  • 张处瑾(921-922年)

  • 辖区

  • 恒州(治今河北正定县),首府,820年改名镇州
  • 冀州(治今河北冀州市)
  • 赵州(治今河北赵县)
  • 深州(治今河北深州市)
  • 短期暂领

  • 定州(治今河北定州市)
  • 易州(治今河北易县)
  • 沧州(治今河北沧州市)
  • 德州(治今山东陵县)
  • 棣州(治今山东滨州)
  • 武平节度使,简称武平军,是五代十国时期,位于今日湖南一带,在马氏楚国覆灭后,是湖南地区割据势力的名称。951--963年间,共经历四任三姓节度使,后为宋朝兼并。末代节度使是年仅12岁的周保权。

    楚国灭亡后的武平节度使

    朔方节度使,又称灵武节度使,是唐朝在今西北地区为防御后突厥汗国设置的节度使,天宝十节度使之一。拥立唐肃宗和平定安史之乱的重要力量,后辖区分割为朔方、振武、夏绥、邠宁、泾原和鄜坊。北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朔方节度和灵州被李继迁攻克。

    历代节度使

  • 王毛仲(721-722年)
  • 张说(722-723年)
  • 王晙(723-727年)
  • 李浚(727年)
  • 李祎(727-736年)
  • 牛仙客(736-742年)
  • 王忠嗣(742-747年)
  • 哥舒翰(747-749年)
  • 张齐丘(749-750年)
  • 安思顺(750-751年)
  • 李林甫(751-752年)
  • 李𬀩(留后,751-752年)
  • 安思顺(752-755年)
  • 郭子仪(755-759年)
  • 李光弼(759-762年)

    仆固怀恩(763-764年)

  • 郭子仪(764-765年)
  • 路嗣恭(765年)
  • 郭子仪(765-779年)
  • 常谦光(779年)
  • 李怀光(779年)
  • 崔宁(779-781年)
  • 杜希全(781年)
  • 李怀光(781-784年)
  • 浑瑊(784-799年)
  • 范希朝(807-809年)
  • 王泌(813年)
  • 阿跌光进(813-815年)
  • 杜叔良(819-821年)
  • 李进诚(821年)
  • 李听(821-822年)
  • 王晏平(838年)
  • 李彦佐(843-849年)
  • 朱叔明(841年—?)
  • 唐弘夫(874-881年)
  • 韩公(881年—?)
  • 韩遵(?-900年)
  • 韩逊(900-914年)
  • 韩洙(914-928年)

    韩璞(928年)

  • 韩澄(929年)
  • 康福(929-932年)
  • 张希崇(932-939年)
  • 张从宾(937年之前)
  • 冯晖(939-946年)
  • 王令温(946年)
  • 冯晖(946-952年)
  • 冯继业(952-?)
  • 辖区

  • 灵州(治今宁夏灵武),首府
  • 盐州(治今陕西定边)
  • 丰州(治今内蒙古五原)
  • 胜州(治今内蒙古托克托)
  • 麟州(治今陕西神木)
  • 夏州(治今陕西靖边北)
  • 宥州(治今内蒙古鄂托克旗)

  • 银州(治今陕西榆林)
  • 绥州(治今陕西绥德)
  • 邠州(治今陕西彬县)
  • 宁州(治今甘肃宁县)
  • 鄜州(治今陕西富县)
  • 坊州(治今陕西黄陵)
  • 泾州(治今陕西泾川)
  • 原州(治今宁夏固原)
  • 丹州(治今陕西宜川)
  • 庆州(治今甘肃庆阳)
  • 单于都护府(治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
  • 后期

  • 灵州(治今宁夏灵武),首府
  • 盐州(治今陕西定边)
  • 丰州(治今内蒙古五原)
  • 赵(907年—921年),五代十国初期王镕在镇州(今河北正定)建立的半独立政权。907年,王镕自称赵王,归附朱温。在朱温征服罗绍威后,王镕投靠李存勖。其后,王镕在李存勖、后梁之间周旋,921年,被义子张文礼所杀,后来张文礼的儿子张处瑾为李存勖所灭。

    义武节度使,又称易定节度使[1],是唐朝在今河北地区设置的节度使,是唐朝遏制河北三镇的桥头堡,黄巢之乱后,开始割据,节度使王处直被后梁封为北平王。

    张氏世袭

    首任节度使张孝忠,奚族人,原为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旧将[2]。建中二年(781年),宝臣之子李惟岳谋袭父位,朝廷不允,李惟岳、田悦等起兵叛乱。唐德宗任命张孝忠为成德军节度使,与朱滔联兵讨伐李惟岳。建中三年(782年)正月,朱滔、张孝忠破李惟岳于束鹿(今河北辛集)。[3]契丹人成德兵马使王武俊倒戈,生擒李惟岳,缢死辕门外,传首京师。唐德宗将成德节度使分割为义武节度使(定州、易州、沧州)和恒冀都团练观察使、深赵都团练观察使,三月任命张孝忠为义武节度使。王武俊欲谋得成德节度使,以功高赏薄,对朝廷不满,又瞧不起张孝忠,暗中与幽州节度使朱滔、淄青节度使李纳相互勾结。是年十一月,朱滔称冀王,李纳称齐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张孝忠、昭义节度使李抱真,朱滔、王武俊与对峙,一直到兴元元年(784年),朝廷招降王武俊。贞元二年(786年),沧州归属横海节度使[4]。张孝忠死后,子张茂昭袭位。

    元和五年(810年),唐宪宗遣宦官左神策中尉吐突承璀率河东、义武、卢龙、横海、魏博、昭义六镇对其进行讨伐,张茂昭率义武军参战。八月,张茂昭举族入朝。朝廷任命任命任迪简为义武节度使,张茂昭为河中、慈、隰、晋、绛节度使[5]。之后,义武节度使成为朝廷直接任命的藩镇,抵制河北的割据。多次参加对河北三镇叛乱和昭义节度使刘稹的讨伐[6]。直到黄巢之乱,义武节度使王处存还到长安勤王[7]。

    王氏割据

    黄巢之乱后,王处存投靠李克用,在卢龙节度使和成德节度使的夹缝中生存。唐昭宗干宁二年(895年),王处存死后,儿子王郜继位。王处存的弟弟王处直投靠朱温,发动兵变,驱逐王郜自任节度使。[8]朱温建立后梁后,封王处直为北平王。天佑十八年(921年),王处直被义子王都杀害。王都归降后唐李存勖。后唐天成四年二月(929年),王都为后唐明宗李嗣源所灭[9]。

    历代节度使

  • 张孝忠(782-791年)
  • 张茂昭(791-810年)
  • 任迪简(810-816年)
  • 浑镐(816年)
  • 陈楚(816-822年)
  • 柳公济(822-829年)
  • 傅毅(829-837年)
  • 张璠(837-838年)
  • 韩威(838-840年)
  • 陈君实(840-843年)
  • 李执方(843-845年)
  • 卢弘宣(845-847年)
  • 韦损(847-848年)
  • 李公度(848-854年)
  • 郑涯(854-857年)
  • 卢简求(857-859年)
  • 康承训(859-863年)
  • 韦洵(863-866年)
  • 侯固(866-873年)
  • 崔季康(873-879年)
  • 王处存(879-895年)
  • 王郜(895-900年)
  • 王处直(900-921年)
  • 王都(921-929年)
  • 辖区

  • 定州(治今河北定州市),首府
  • 易州(治今河北易县)
  • 短期暂领

  • 沧州(治今河北沧州市)
  • 静海节度使,唐代时设置,管理交州(今越南)。

    五代十国(917年)之静海节度使

    最早是安南经略使,乾元初年改为安南节度,领管内二十一州,咸通中期改为静海军节度,后为曲裕所有,开平元年(907年)曲裕卒,农历七月丙申,以静海军行营司马权知留后曲颢起复安南都护,充节度使[1]。

    传三世,至930年(后唐长兴元年、南汉大有三年)农历九月,为南汉刘?所灭。但其后经杨廷艺、吴权等人的对抗南汉, 938年,南汉派军来犯,吴权将之击退,次年(939年)称王,从而造就越南脱离中国统治,安南最终自立为国。

    归义军(在曹议金登基前称为金山国)是中国唐朝末年、五代十国直到宋朝初年,以河西地区敦煌为中心的一个政权,由张议潮反抗吐蕃起兵后所建,一度统治了河西地区十一个州,后来收缩后则主要割据瓜州、沙州两州,历经张氏、曹氏两个氏族统治时期,后于十一世纪被归附的河西回鹘吞并,1130后被西夏崇宗李干顺攻灭。

    河西政权历代执政者

    姓名 在位时间
    刘言 951年—953年
    王逵 953年—956年
    周行逢 956年—962年
    周保权 962年—963年
    称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归义军节度使 张议潮 848年(或851年)--867年
    归义军节度使 张淮深 867年--890年
    归义军节度使 索勋
    归义军节度使/西汉白衣天子 张承奉
    归义军节度使 曹议金 914?--?
    归义军节度使 曹元德 935年--940年
    归义军节度使 曹元深 940年--945年
    归义军节度使 曹元忠 945年--974年
    归义军节度使 曹延恭 974年--976年?
    归义军节度使 曹延禄 976(977?)--1002年
    归义军节度使 曹宗寿 1002年--1014年
    归义军节度使 曹贤顺 1014年--??

    河西节度使,唐朝在凉州设置的节度使。唐玄宗时,作为十大节度使之一。晚唐以后复置的河西军,是作为唐末五代时凉州一带的官军残余势力。

    盛唐时历史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四月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河西节度使负责断隔吐蕃、突厥,治凉州(武威郡,今甘肃武威),统辖凉州、甘州、肃州、瓜州、沙州、伊州、西州等7州。

    历任节度使

  • 贺拔延嗣711年——714年
  • 郭虔瓘714年——720年
  • 杨敬述720年——721年
  • 王君chuo721年——723年
  • 张敬忠723年——727年
  • 李嗣直727年
  • 萧嵩727年——729年
  • 牛仙客732年——737年
  • 崔希逸737年——738年
  • 萧炅738年——740年
  • 盖嘉运740年——742年
  • 王倕742年——744年
  • 夫蒙灵察744年——746年
  • 皇甫惟明746年
  • 王忠嗣746年——747年
  • 安思顺747年——752年
  • 哥舒翰753年——756年
  • 王思礼756年
  • 周泌756年——757年
  • 丰王李珙756年
  • 来瑱757年——759年
  • 杨志烈759年——764年
  • 杨休明764年——766年
  • 复置

    自安史之乱后,吐蕃乘机东进,曾兵临长安城下,后遂以六盘山为界,以西为吐蕃所有,原河西节度使撤销。公元842年,吐蕃赞普朗达玛被杀,吐蕃陷入内乱之中,敦煌一带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在张议潮带领下驱逐吐蕃驻军,并向东向西进军,一度收复了河西一带的唐朝故土,在入朝后被授予河西等十一州观察处置使。朝廷派遣兵卒郓人二千五百员戌守凉州(西凉府),因黄巢之乱而隔绝,而西面则因为甘州为回鹘所夺取与瓜沙归义军阻断,遂自立。

    五代时历史

    五代时,河西地为回鹘、党项分占,唯有凉州、甘州、瓜州、沙州常遣使进贡。瓜沙二州是归义军辖地,中间有甘州隔开,只有凉州较靠近中原。后梁太祖时曾以朔方节度使兼领河西节度,而观察甘、肃、威等州。然而徒有其名,凉州人民自立守将。

    后唐明帝长兴四年(933年),凉州留后孙超遣大将拓拔承谦入朝进贡,受明帝召见,奏称:「凉州东距灵武千里,西北至甘州五百里。旧有郓州人二千五百为戍兵,及黄巢之乱,遂为阻绝。超及城中汉户百余,皆戍兵之子孙也。其城今方幅数里,中有县令、判官、都押衙、都知、兵马使,衣服言语略如汉人。」明帝遂即任命孙超为凉州刺史,兼河西军节度留后。

    清泰元年(934年),留后李文谦来请命。几年后,凉州人逐出李文谦,灵武节度使冯晖遣部下吴继勋代李文谦为留后,时为天福七年(942年)。次年(943年),后晋高祖遣泾州押牙陈延晖携诏书安抚凉州,凉州人挽留陈延晖,立为刺史。后汉隐帝干祐年间(948年-950年之间),权知凉州留后折逋嘉施遣使者入朝廷请命,受封为节度使。嘉施是当地土豪。

    后周广顺二年(952年),折逋嘉施到开封卖马,并且请求朝廷派遣将帅官吏,时任枢密使的王峻奏请起用故人申师厚以左卫将军拜为河西节度使。申师厚至凉州,推荐押衙副使崔虎心、阳妃谷首领沈念般等以及当地汉人王廷翰、温崇乐、刘少英为将吏,又自安国镇至凉州,设立三州以控扼诸羌,用当地酋豪折逋支等人为刺史,得到朝廷允诺。但是当地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申师厚又不能安抚,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申师厚为其所迫,命儿子为留后而独自逃归,被贬官。凉州遂与中原断了联系。

    历任留后及节度

    朔方军兼领河西节度

  • 韩逊开平元年(907年)——干化四年(914年)
  • 韩洙干化四年(914年)——天成三年(928年)
  • 韩璞天成三年(928年)
  • 韩澄天成四年(929年)
  • 康福天成四年(929年)——长兴元年(930年)
  • 凉州留后及河西节度

  • 马全节长兴元年(930年)
  • 孙超长兴二年(931年)——长兴四年(933年)
  • 李文谦清泰元年(934年)——天福六年(941年)
  • 吴继兴天福六年(941年)——天福七年(942年)
  • 陈延晖天福七年(942年)——开运元年(944年)
  • 张遵古开运二年(945年)——天福十二年(947年)
  • 折逋嘉施干祐元年(948年)——广顺元年(951年)
  • 申师厚广顺元年(951年)——显德元年(954年)
  • 申师厚子 954年--??
  • 后续

    之后其地为号称的六谷部吐蕃所占,宋朝时曾来请帅,当时宋惟清在凉州买马,命以领州事。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