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心律异常,每个人的感知是各不相同的。虽然有些人能够敏锐地连轻微的心律失常都能够意识到,但有些人可能完全意识不到心律失常的发作。因此在2019年3月,欧洲心律学会(EHRA)发布了关于无症状心律失常的管理共识,以提高人们对于无症状心律失常的重视。

其实在生活中无症状心律失常很常见,尽管缺乏专门针对这些无症状心律失常的研究,但许多心律失常仍需要进行正确的诊断,预后评估以及治疗。

心悸是各种类型的心律不齐患者最常描述的症状,是指对异常心脏活动的主观感知。患者通常将其描述为胸部和/或邻近区域的不适的心脏搏动或运动感觉。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其他症状,如疲劳、呼吸短促、呼吸困难、胸部不适、头晕或晕厥。这些症状有时被称为症状性心律失常的“非典型表现”。

另一方面,在某些情况下心律失常可能是没有症状的。无症状的房颤可导致卒中,而无症状的室性心律失常甚至会导致心源性猝死,各种形式的持续或重复性快速性心律失常都会导致左心室功能一步步恶化。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心律失常的病因、分类及常见的用药,让大家对心律失常有一个更清晰地认识和了解。

心律失常的病因:

1.心脏疾病(最常见)

高血压、冠心病、心衰、其他器质性病变

2.非心脏疾病

感染、甲亢、甲减、电解质和/或酸碱平衡紊乱

3.物理及化学因素

中暑、中毒等

4.某些生理情况

运动、饮浓茶及咖啡

5.医源性因素

抗肿瘤药物、强心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等

决定心律失常是否会引起症状有许多可能的因素,心律失常的类型可能起到一定作用;各种导致收缩期或舒张期功能障碍的心血管疾病的存在,也可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心律失常分类:

(一)按发作时的心率快慢分类

1.心动过速

2.心动过缓

(二)按发生部位分类

1.心房病变导致的心律失常

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

2.心室病变导致的心律失常

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三)按产生或传导心脏电兴奋的组织病变导致的心律失常分类:

1.心脏起搏点功能障碍(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2.房室传导阻滞

目前尚不清楚无症状性心律失常的评估和管理是否应该与有症状性心律失常有所不同。无症状的心律失常在临床治疗中通常未被重视,并且通常认为不需要药物治疗。但是,临床医生也必须认识到无症状性心律失常可能需要更详细的评估,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治疗。

心律失常的药物

Ⅰ 类药物:钠通道阻滞剂。膜抑制剂,主要降低心肌细胞中 Na+ 的通透性。根据对动作电位时程作用分为 A,B 和 C 类。IA 类药物可以延长动作电位时程,以奎尼丁为主要代表药物。IB 类药物缩短动作电位时程,利多卡因为代表。而 IC 类药物几乎不影响动作电位时程,普罗帕酮为代表。

Ⅱ 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主要通过减低或者阻断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作用,降低起搏细胞自动除极斜率(4 相),延长房室结传导时间,从而减低冲动频率。

Ⅲ 类药物:主要阻断钾离子跨膜转运,通过延迟复极时间延长动作电位从而延长不应期和 QT 间期。

Ⅳ 类药物:为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主要是拮抗细胞内流后的钙离子跨膜转运,从而减低传导速度以及延长有效不应期(ERP)。

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往往应该选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下面将几种常见心律失常适用的药物为大家做一整理。

在不久的将来,医疗设备和应用程序的增加可能会显著提高诊断和观察到的无症状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和房颤的患病率。许多公司都拥有具有心律警报功能的设备。智能手表和健身手环这些可穿戴消费电子产品也可以使用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测量腕部的脉搏率。同时,患者教育也是心律失常治疗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

无论心律失常的类型如何,患者都必须充分了解其病情的发展轨迹,治疗成功的可能性以及可以实现的目标,以便人们对治疗形成现实的期望,并对适合他们的治疗选择做出明智的决定。

参考文献:

1.内科学(第八版). 主编:葛均波 徐永健.

2.David O. Arnar, Georges H. Mairesse,Giuseppe Boriani, et al. Management of asymptomatic arrhythmias: a European Heart Rhythm Association (EHRA) consensus document, endorsed by the Heart Failure Association (HFA), Heart Rhythm Society (HRS), Asia Pacific Heart Rhythm Society (APHRS), Cardiac Arrhythmia Society of Southern Africa (CASSA), and Latin America Heart Rhythm Society (LAHRS).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2019. doi:10.1093/europace/euz0462019 Mar 18.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