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心律異常,每個人的感知是各不相同的。雖然有些人能夠敏銳地連輕微的心律失常都能夠意識到,但有些人可能完全意識不到心律失常的發作。因此在2019年3月,歐洲心律學會(EHRA)發佈了關於無症狀心律失常的管理共識,以提高人們對於無症狀心律失常的重視。

其實在生活中無症狀心律失常很常見,儘管缺乏專門針對這些無症狀心律失常的研究,但許多心律失常仍需要進行正確的診斷,預後評估以及治療。

心悸是各種類型的心律不齊患者最常描述的症狀,是指對異常心臟活動的主觀感知。患者通常將其描述爲胸部和/或鄰近區域的不適的心臟搏動或運動感覺。一些患者可能會出現其他症狀,如疲勞、呼吸短促、呼吸困難、胸部不適、頭暈或暈厥。這些症狀有時被稱爲症狀性心律失常的“非典型表現”。

另一方面,在某些情況下心律失常可能是沒有症狀的。無症狀的房顫可導致卒中,而無症狀的室性心律失常甚至會導致心源性猝死,各種形式的持續或重複性快速性心律失常都會導致左心室功能一步步惡化。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心律失常的病因、分類及常見的用藥,讓大家對心律失常有一個更清晰地認識和了解。

心律失常的病因:

1.心臟疾病(最常見)

高血壓、冠心病、心衰、其他器質性病變

2.非心臟疾病

感染、甲亢、甲減、電解質和/或酸鹼平衡紊亂

3.物理及化學因素

中暑、中毒等

4.某些生理情況

運動、飲濃茶及咖啡

5.醫源性因素

抗腫瘤藥物、強心藥物、抗心律失常藥等

決定心律失常是否會引起症狀有許多可能的因素,心律失常的類型可能起到一定作用;各種導致收縮期或舒張期功能障礙的心血管疾病的存在,也可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心律失常分類:

(一)按發作時的心率快慢分類

1.心動過速

2.心動過緩

(二)按發生部位分類

1.心房病變導致的心律失常

房性早搏、房性心動過速、心房撲動、心房顫動

2.心室病變導致的心律失常

室性早搏、室性心動過速、心室撲動、心室顫動

(三)按產生或傳導心臟電興奮的組織病變導致的心律失常分類:

1.心臟起搏點功能障礙(病態竇房結綜合徵)

2.房室傳導阻滯

目前尚不清楚無症狀性心律失常的評估和管理是否應該與有症狀性心律失常有所不同。無症狀的心律失常在臨牀治療中通常未被重視,並且通常認爲不需要藥物治療。但是,臨牀醫生也必須認識到無症狀性心律失常可能需要更詳細的評估,並在一定程度上給予治療。

心律失常的藥物

Ⅰ 類藥物:鈉通道阻滯劑。膜抑制劑,主要降低心肌細胞中 Na+ 的通透性。根據對動作電位時程作用分爲 A,B 和 C 類。IA 類藥物可以延長動作電位時程,以奎尼丁爲主要代表藥物。IB 類藥物縮短動作電位時程,利多卡因爲代表。而 IC 類藥物幾乎不影響動作電位時程,普羅帕酮爲代表。

Ⅱ 類藥物:β受體阻滯劑,主要通過減低或者阻斷交感神經對心臟的作用,降低起搏細胞自動除極斜率(4 相),延長房室結傳導時間,從而減低衝動頻率。

Ⅲ 類藥物:主要阻斷鉀離子跨膜轉運,通過延遲復極時間延長動作電位從而延長不應期和 QT 間期。

Ⅳ 類藥物:爲非二氫吡啶類鈣離子拮抗劑,主要是拮抗細胞內流後的鈣離子跨膜轉運,從而減低傳導速度以及延長有效不應期(ERP)。

不同類型的心律失常,往往應該選用不同作用機制的藥物,下面將幾種常見心律失常適用的藥物爲大家做一整理。

在不久的將來,醫療設備和應用程序的增加可能會顯著提高診斷和觀察到的無症狀心動過速、心動過緩和房顫的患病率。許多公司都擁有具有心律警報功能的設備。智能手錶和健身手環這些可穿戴消費電子產品也可以使用光電容積脈搏波描記法測量腕部的脈搏率。同時,患者教育也是心律失常治療的基本組成部分之一。

無論心律失常的類型如何,患者都必須充分了解其病情的發展軌跡,治療成功的可能性以及可以實現的目標,以便人們對治療形成現實的期望,並對適合他們的治療選擇做出明智的決定。

參考文獻:

1.內科學(第八版). 主編:葛均波 徐永健.

2.David O. Arnar, Georges H. Mairesse,Giuseppe Boriani, et al. Management of asymptomatic arrhythmias: a European Heart Rhythm Association (EHRA) consensus document, endorsed by the Heart Failure Association (HFA), Heart Rhythm Society (HRS), Asia Pacific Heart Rhythm Society (APHRS), Cardiac Arrhythmia Society of Southern Africa (CASSA), and Latin America Heart Rhythm Society (LAHRS).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2019. doi:10.1093/europace/euz0462019 Mar 18.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