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物质具有强大的缓冲特性,以确保生命状态的稳定性。

关于生命现象的缓冲概念。

我们的身体就是个复杂的缓冲体,我们的身体会遭遇来自各个不同维度矛盾的冲击。天气的酷热与寒冷、食物的充沛与匮乏,这两组矛盾是最基本的。

如果按照我们研究人体生理学的逻辑,像帝企鹅那样两个月不吃东西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因为生理学认为长时间的饥饿,我们的身体会分解脂肪会产生酮体,会出现酸中毒,会出现电解质紊乱,长期的营养不良,还会出现肝肾功能的损害,以及各个器官功能的障碍。

现代人对于健康的理解,对于健康生活方式的理解还存在很多的误区,这进一步增加了我们理解帝企鹅现象的难度。现代人认为健康的饮食方式应该是规律的一日三餐,尤其是早餐很重要。人们普遍认为一天只吃两餐或者只吃一餐,或者说不吃早餐对身体的健康是不利的。但事实上如果依照我前面所提到的缓冲体的理论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生活方式并不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益处,相反从小养成了这种生活方式,是把我们的身体给惯坏了,磨灭了我们身体的缓冲能力。等到我们成年以后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身体不再具备应对食物充足和匮乏的能力。

也就是说帝企鹅的这种生活方式,为了孵化幼崽,两个月不吃东西,或者其他一些动物,因为食物的匮乏,甚至半年都吃不到东西,这样的生理缓冲机制才是生物进化后,能够适应恶劣环境变化的优势机制。

事实上在我们人体的基因里边也存在一些休眠了的古老的基因,里面会记录我们的祖先曾经具备这样的潜能。现实中的人类经过一定的训练方法也可以激发出这样的潜能,比如我们平常所听到的所谓的"辟谷"。

接下来我从生理机制上来解释这种现象。

按照生理教科书所讲的,在长期饥饿的状态下,身体会动员脂肪,会燃烧蛋白质,脂肪动员的过程当中会产生酮体。饥饿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不是以葡萄糖为基本燃料,而是以酮体为基本燃料。而酮体是一种酸性物质,大量酮体产生会使我们的血液PH值下降,血液的酸度会增加。

血液当中的PH值下降,氢离子增加以后,会出现氢离子和钾离子的交换,血液当中的钠、钾、氯离子比例发生紊乱,酸性的血液环境还会刺激我们的呼吸,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这样血液里面的碳酸氢根离子就会减少。就这样从生理学机理来讲,饥饿会导致身体的代谢性酸中毒。

但事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吗?

事实情况是,对于身体的物质代谢能力储备存在严重缺陷的人确实容易出现这样的状况。那么所谓身体物质代谢能力储备严重缺陷指的是什么?糖尿病!

前面那一大段生理学的机理,其实就是糖尿病患者在饥饿的时候出现酮症酸中毒的发病机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会出现致命性风险的。

因为糖尿病患者他的血糖代谢是存在障碍的。通俗一点理解就是他缺乏对饥饿和过度过量食物缓冲能力。一饿就低血糖,一低血糖,身体就会调动大量的脂肪分解,产生大量的酮体,身体突然产生大量的酮体就会出现酮症酸中毒。但是他又不能吃多了,稍微吃多一点,大量的糖份入血又不能及时被转运合成,导致血糖快速升高,血液当中血糖含量过高会导致血液的渗透压升高,细胞内脱水,这时候又会出现高渗性昏迷。

把这个事儿搞明白以后,我们就知道帝企鹅是怎么做到的了。

其实我们生活当中会发现有的人特别抗饿,又特别能吃。他可以连续40个小时不吃东西,居然不发生明显的低血糖反应。其实就是当他的生理感受器,感受到他血液里的血糖下降的时候,糖原就开始分解,糖原分解到一定的程度,就已经开始缓慢的脂肪动员,学习过生理学都知道,脂肪动员一定有蛋白质分解同时发生,而蛋白质的分解是可以产生少量糖原的。

只要血糖不发生快速下降,只要酮体是缓慢产生的,我们的细胞,我们的身体就有足够的时间来调整血液的PH值。

了解了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关系以后,我们其实还可以推衍出更多的道理。比如我们要保持身体健康,作为一个正常人不应该把脂肪的比例下降的过低,同理,对于一个胖子而言,他应该要有和他的脂肪总量相匹配的肌肉量,他才能成为一个健康的胖子。

我们一直在强调一日三餐,均衡饮食,早餐一定要吃饱,有很多说法,比如说不吃早餐容易得胆结石,不吃早餐容易得胃病。不可以长时间的饥饿,也不能暴饮暴食,这样会对胃不好。

但其实我们的胃他应当具备的缓冲能力是什么?

我们的胃应当具备两种能力,应对饱的能力和应对饿的能力。那如何去比较两个人谁的胃更强大,谁的胃具备更好的功能储备?谁的胃更不容易出问题?其实就是通过比较这两种能力。一个特别抗饿,又特别能吃的人,他的胃一定是很矫健的,他很不容易得胃病。相反一个饿又饿不得,撑又撑不得的人,他的胃一定是相当矫情的,他很容易的胃方面的疾病。

在原始社会,人类是没有机会这样规律的一日三餐的,他们经常会面临饥饿。当有食物的时候,他们的身体必须要具备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食物的能力,把食物储存到身体里这样是最有保障的。

在动物界这样的现象就更多了。我们看动物世界里面那些野生的狮子老虎猎豹个个都是饥肠辘辘的状态。每当打到猎物以后,一顿饱餐可能吃下几十公斤的肉。

非洲的鳄鱼,在雨季的时候,他们在水里边等待过河的瞪羚和角马,吃的非常好,长很多肉。旱季的时候,没有吃的,他们只能把身体藏在一个缝隙里,一藏可能就是半年,一动不动。

非洲还有一种鱼叫做肺鱼。你要了解了这种鱼的生存本领,你会觉得帝企鹅的这点本身那简直太小菜一碟了。肺鱼生藏在淤泥里,非洲人用这些泥砌墙。这些鱼在墙里边儿经历了寒暑、干旱,休眠好几年,依然有机会复活。

虽然我前面讲到生理缓冲能力很重要。但,这并不意味著我们可以恣意妄为的去冒犯我们生理缓冲的极限。这就好像一个汽车发动机,你的发动机很好,具备250公里时速的能力,但是如果你让它长期都是以250公里时速奔跑,它的使用寿命肯定不敌120公里时速稳定行驶那么好。

我能耐受40个小时不吃东西的长时间工作,但是我并不能承受长期这样的工作状态,肆意的冒犯极限也是对生命的极不尊重。只有当这种状态经过进化的自然选择,成为物种稳定的生活习性以后,该物种才能长期反复在这种极端模式下生存。


兄弟,首选你得知道表现型是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的,就像东北的天气严寒气温低,你让一个沿海地区的人去东北那肯定有一段时间受不了,然后慢慢会适应。而企鹅在南极那种严寒的地区肯定相应进化了,比如那企鹅的毛皮肯定不是一般的抵御寒冷,大家也都知道运动会出汗散热,企鹅肯定不会乱动,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企鹅的肚子下面有一颗企鹅蛋,你想南极零下几十度,企鹅如果不用肚子覆盖蛋来保护,那小企鹅根本抵御不了寒冷,所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企鹅需要孵蛋,孵蛋的都是雄性企鹅,大家也都知道脂肪不仅仅是储能物质,脂肪含碳氢比例高释放的能量很高,而且还能保暖,企鹅的脂肪层不会薄,因为寒冬季节雄企鹅需要保护孩子肯定不会去捕食,企鹅肯定是在寒冬来临前疯狂捕食,长膘,来熬过寒冬,与狗熊冬眠道理应该是一样的。我建议喜欢这方面的人多看看《人与自然》这个片子解释的很好央视栏目肯定有权威的。望采纳关注+赞激励一下,谢谢了


帝企鹅是最大的企鹅,身体表面有厚厚的脂肪,一次进食可以将多余的能量储存起来


帝企鹅身含厚厚的脂肪可为自身提供大量的能量,就如熊熊一样,有厚厚的肥肥的熊掌为自身提供过冬的能量。


可以理解为冬眠,他也懂运用能量守恒定律!


他们从生小孩就开始在储存脂肪。其实他们很重视孩子。 当孩子死了,它就会抢其他人的孩子来扶养。


就是存储足够两个月消耗的能量维持生命。有两个方面,一是少消耗,二是多储存,当然是以脂肪的形式储存了。类似的还有冬眠的动物,熊和青蛙之类的都是这样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