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照片原文未加任何注释,看样子应该是红白喜事。所有照片均来自六十年代的新加坡中国城,拍摄时间1968年8月,敬请阅读。

六十年代:新加坡中国城(吃饭)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原意为「狮城」。据马来史籍记载,公元1150年左右,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王国王子盘那乘船到达此岛,看见一头猛兽,当地人告知为狮子,遂有「狮城」之称。新加坡是梵语「狮城」之谐音,华侨多称其为「实叻」或「实叻坡」,当地货币也称之为「叻币」,源于马来语「海峡」的意思,也有因其小而将之称为星洲、星岛。

该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隔,并以长堤相连于新马两岸之间。新加坡是亚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在城市保洁方面效果显著,故亦有「花园城市」之美称。

在新加坡人眼中,男婚女嫁是件大事,不论华人还是马来人都很重视。马来人的婚事要经过求亲,送订婚礼物,订立婚约等程序。新加坡的华人讲求孝道,如有老人行将去世,其子孙必须回家中守在床前。丧礼一般都很隆重。

 

六十年代:新加坡中国城(老照片)

 

截至2009年6月,新加坡人口总共有4,987,600人,比一年前升3.1%;其中373万是公民及永久居民,而125万是非居民。新加坡公民以主要种族区分:华族为272万,占74.7%;马来族为49万,占13.6%;印度族为32万,占8.9%;余者为其他种族。每平方公里达4000多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新加坡的华人基本源自中国福建、广东和海南等地,其中大部分是福建人,据统计,福建后裔约占新加坡总人口的47%,如漳州人、莆田人、泉州人、福建客家人等,福建后裔约占新加坡国会议员的一半。另外还有潮汕人、广府人、海南人、客家人等。主要宗教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印度教。

 

六十年代:新加坡中国城(寿材店)

 

新加坡早期的历史记载并不多,使用的名字也各不相同。古时新加坡的马来语名为Negeri Selat,意为海峡之国。公元3世纪,中国将新加坡叫作「蒲罗中」,即马来语的「半岛末端的岛屿」。《新唐书》称「萨庐都」,《宋史》称「柴历亭」,而后来有华人称新加坡为石叻,这些名字都是「Selat」(海峡),的对音。史料记载,1320年,元朝派人到「龙牙门」寻找大象,1325年龙牙门派使臣到中国。「龙牙门」就是新加坡南岸的海峡,古称Selat Panikam,今天的岌巴港(Keppel Harbour)。1330年,中国元代航海家汪大渊首次来到新加坡岛,在所著《岛夷志略》一书中将之称为「单马锡」,据他记载当时已经有华人居住。在该书中还记载「近年」速古台王朝曾派七十多艘兵船攻打单马锡,一月不下。绘制于明代宣德五年(1430年)的《郑和航海图》称新加坡为「淡马锡」,1365年的《爪哇史颂》也把新加坡叫做「淡马锡」(Tamusik,海城)的。类似的名字还出现在同一时期的一份越南文献上。单马锡、淡马锡都是马来文Temasek的对音,来自梵文tamarasa(黄金)。一直到14世纪末,梵文名字Singapura(意为「狮城」)才首次出现。

 

六十年代:新加坡中国城(贡品)

 

暹罗(即今天的泰国)以及位于爪哇岛的满者伯夷(Majapahit Empire)曾争夺著新加坡的控制权。根据马来文献《马来纪年》(Sejarah Melayu)的记载,新加坡在一次与满者伯夷的战争中失败。但是后来一名巨港(Palembang)的三佛齐王子,杀了当地的暹罗摄政王,并自己宣布成为新加坡的新统治者。五年后,他因暹罗的威胁而逃亡马来半岛上的麻坡(Muar),然后到了马六甲,建立了马六甲苏丹国。新加坡成为该苏丹国中重要的一部分。

 

六十年代:新加坡中国城(表演)

 

六十年代:新加坡中国城(贡品)

 

六十年代:新加坡中国城(穿演出服的儿童)

 

六十年代:新加坡中国城(工匠)

 

六十年代:新加坡中国城(食物)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