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厦门沙坡尾民族路转角的老骑楼里,藏着一家默默无闻的旧物馆。门面不大,里面却别有洞天。这便是被称之为“街角博物馆”的不辍旧物馆。

博物馆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旧物件。有闽南各地的老门牌,有蝴蝶牌的缝纫机,还有用于制作红龟粿的老龟印等等,满满的闽南古早味。与其说这是一家商店,不如说是一家街角博物馆。大到闽南地区老宅里房梁窗扇上拆下来的龙狮木雕,小到生活中的钮扣别针。这些或是被人遗弃,或是年久失修的老物件,经过李芝颖的清理和陈列,总能勾起世人的回忆。

“不辍”一词来自于《论语》意为事物永不休止的一种状态,这也是李芝颖对于自己事业的期盼。

李芝颖,台湾台中市人,她和许多在大陆创业的台湾青年一样,是一位为了梦想而离开家乡打拼奋斗的“追梦人”。

2013年,李芝颖被公司派驻北京从事广告整合行销工作,2014年的一次工作调动,让李芝颖与厦门结下情缘。相对于北京的种种生活差异,厦门地处闽南地区,这里的生活习惯、气候和语言环境都更接近于她的家乡台湾。“我的阿嬷(闽南语,意为奶奶)就是闽南人,在厦门听到闽南话让我感觉很亲切。”李芝颖说,“受阿嬷的影响,我从小就对闽南文化很感兴趣。”

正是这份对于闽南文化的热爱,一次偶然的机会,李芝颖走进了不辍旧物馆。馆内的旧物件深深吸引了她,如今,在厦门旧物收藏家陈朝远的支持下,她的身份由一名游客变身成为了合伙人。

李芝颖在大学期间攻读设计系,她将她的设计理念与旧物文化传承有机融合,推成出新。“设计不是全然的创新,而是对于文化的探究。”李芝颖说,“文化是有阶段性的,需要慢慢挖掘更有深度的东西,有的时候我们缺乏的不是文化,而是对于自有文化的自信。”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何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今,许多传统老工艺受到工业机械化的冲击,工匠们赖以生存的传统工具渐渐被遗弃,正是这些承载着几代人工匠精神的传统工具,纪录下了老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我们经常到乡下去寻找这些老工艺。”李芝颖说,“每一件旧物都是一段时光的印记,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更是一代又一代人美好的回忆。”

旧物博物馆中的部分藏品可对外出售,对此,李芝颖认为通过花钱购买,让旧物重新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并且让旧物承载着的文化得以妥善保存。李芝颖说:“传统文化必须融入生活才会有延续性和生命力。”通过旧物这个媒介体,既留住了人们的回忆,也保护了闽南传统文化。

两年来,李芝颖并没有在追梦的道路上停下步伐。她和团队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推广,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开发了一系列与闽南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将旧物馆打造成一个以闽南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创空间。每逢春节,她便会用中国传统工艺手法制作木刻版画,手工在木板上开凿生肖图案,学习雕版印刷的技法用油墨拓印在红纸上,制成每年一更的生肖春联,让自己的文创产品走进千家万户。让社区民众和游客融入其中体验,尽情领略闽南文化的魅力。

随着“31条惠台措施”的发布,厦门市率先推出“60条惠台举措”,为台湾同胞在厦门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厦门居民同等待遇,促进台资企业在厦更好更快发展。一年以来,惠台措施给在大陆发展的台企、台胞带来了诸多便利,进一步提升了台企台胞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融入感,也促进了海峡两岸经济社会文化的融合发展。越来越多与李芝颖一样,怀揣着梦想的台湾青年“追梦人”选择来大陆发展、创业,实现人生理想。(陈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