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侯将相宁有种,老鼠儿子会打洞」: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个人奋斗能达到的程度各有差异:有些年代,即使出身贫寒,最终也有机会跻身高位;有些年代,若姓氏门第不满足一定条件,终其一生也难改换门第。近年来,有关「阶层将要固化」的舆论再次兴起。阶层真的固化了吗?检讨此类宏大问题,常见策略是回顾历史。四位学者联袂发表于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的研究发现:20世纪中后期,国内的阶层流动走出了一个倒U型

图1 不同模型设定下,不同年份出生的受访者内部,基于回归得到的父辈子辈间教育程度的相关系数变化

已有诸多研究验证了教育与收入、财富及其它反映阶层高低的指标间的强相关。在做长时段研究时,教育也是少有的容易获取且误差相对较小的指标。出于以上考虑,原文以父代子代间教育程度的相关性强弱衡量当时社会流动的强弱。基于城市家庭调查(UHS)数据,作者获取了1930-1980年代出生的近2万受访者的数据。分析结果如上图:1940年代出生的一辈,父代子代的教育程度相关程度较高;之后,这一相关性先是在10年内快速减弱,之后又稳步增强

图2 绿色是「毛之前的年代」,红色是「毛之后的年代」,蓝色是「毛治下」的年代;左侧是对教育年限的分析,右侧是对教育年限在整体分布中的分位点的分析。直线越平缓,代表父代子代间教育的相关性越弱

以1944及1965年为两个分界点,可将数据分成三段:如上图所示,直线越平缓,则当时父辈子辈间教育程度的相关性越弱;结果,1944-1965年间出生的个体,两代间教育程度的相关明显要弱一些。原文认为:能较好地解释这一点的,只有当时实施的一系列激进的旨在维护社会公平的政策。另一可能的解释因素是教育回报:据基于其它数据的估计,1944年前及1965年后,每一年的教育回报率都接近10%;1944-1965年间,教育回报率骤然下降至4%[2]。

[1] 原文对此处结论做了诸多检验,包括但不限于:控制年代固定效应等诸多变数、分省份回归、考虑跨省移民、考虑收入及是否党员等变数、以其它数据探究农村的社会流动、对数据重加权以保证整体特征与普查一致,等等。以上倒U型结果均大体保持稳健。此外,无论是考察教育年限的相关性还是考察教育年限在整体分布中的分位数的相关性,以上结果亦保持稳健。

[2] 原文同时指出:大规模增加公立教育的覆盖面,未必能抹平同期教育方面的阶层固化。1944-1965年生人及1965年后生人都经历了公立教育覆盖面的扩张,然而,仅从教育角度看:前一时期,阶层的固化程度接近百年来最低点;后一时期,阶层正逐渐趋向固化。

参考文献:Chen, Yuyu, et al.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20th century China."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58 (2015): 44-73.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