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大师,一定是在「技艺」和「精神修养」两个方面都达到很高造诣的!下面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吴老师晚年时期的两个故事:

2005年应氏杯决赛第三局在北京进行,决赛的两位选手是常昊和韩国的崔哲翰,吴老师以裁判长的身份前来观战。比赛开始不久,我在研究室观战棋局,吴老师的助手过来问我愿不愿意去房间陪吴老师一起研究棋局?这天大的好事我真是求之不得!在去房间的路上,我一想到马上要跟这位传奇人物一起研究棋局,既激动又紧张。

到了房间,我看见吴老师一个人在摆棋,非常的专注!助手向吴老师介绍我之后,吴老师朝我点头示意一下,然后立刻又进入专注的状态。吴老师虽然已经90岁高龄,但是思维非常敏捷,摆起变化来非常的快,稍不留神就会跟不上他的思维。有一个情节我印象很深,他当时摆出一招后问我:「这棋你如何应对?」我当时想老先生都一把年纪了,正在犹豫要不要点到为止,摆一个不要太复杂的变化时,吴老师问我:「你是准备下这里吗?你下这里我可以这样应对」,

我当时很惊讶!我还在担心吴老师可能应付不了复杂的变化,却没想到吴老师早就准备好了应对最复杂变化的下法!

看来我还是对吴老师不够了解啊!如果早知道下面这个故事,我与吴老师摆棋时,就不是替吴老师担心,而是要替自己担心了(笑):

90年代末,吴老师在日本每两周会在家中举行一次研究会,邀请很多旅日棋手参加,其中就有女子世界冠军张璇和芮乃伟。据张璇回忆:「研究会从下午一点开始,吴老先生的精神集中力非常强!他一旦坐在棋盘前,就完全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

跟吴老师一起研究棋局是很难得的学习机会,一开始大家都劲头十足!但两三个小时过后,大家的体力有点跟不上了(一般人研究棋局两个半小时后需要休息了),芮乃伟是我们青年棋手中摆棋体力最好的,所以只有她还能跟得上吴老师的思路,可再过一两个小时,年轻吴老师50岁的芮乃伟。思路慢慢也跟不上了。而吴老师摆到晚饭时间的时候,依然可以沉浸在忘我的状态中,其精神状态与下午一点刚开始摆棋的时候没有丝毫的改变!

我们晚辈的脑力已经完全跟不上了,很想休息,但哪好意思打断吴老师的思路并提出休息啊!这时候吴师母出于对我们脑力不支和担心吴老师健康的考虑,一般会打断棋局研究的进程,跟吴老师说:「已经到了吃晚饭的时间了,我们先吃饭吧?」吴老师这才恍若梦醒。起身离桌,但他看著棋盘那依依不舍的眼神,仿佛一个天真孩童对一场未结束游戏的不舍之情。」张璇说,每次研究会结束后感觉人都要瘫掉了。所以棋手们私下都开玩笑说,如果谁第二天有比赛的话,前一天不要轻易参加吴老师的研究会,不然第二天比赛体力都没了!(笑)晚年的吴老师对围棋都有如此的专研精神和强大的集中力,更何况他的青年鼎盛时期呢?从25岁到40岁,15年期间十次擂争十番棋,面对七位江湖上最顶尖高手,每一次都是悬崖边的决战。吴老师虽然技术高超,但若没有超于常人的精神力作为支撑,如何能在英雄辈出的时代笑傲江湖15年?

就像吴老师在自传中说到的:」一流棋士之间棋力之差是微不足道的。胜负的关键取决于精神上的修养如何!」


吴清源千年一遇的围棋天才,开创现代围棋的「昭和棋圣」

吴清源是勤奋专注的天才,单纯伟大的智者。吴老百年人生,不问世间俗事,不慕功名利禄,如僧人入定,执著于棋。他在围棋上体现出的勤奋专注,他在围棋创新惊心动魄的突破,气吞宇宙八荒的气魄天才的想像力,静水流深的大智慧;大胜负面前八风不动的气度,咬钉嚼铁,木人石心的意志力

围棋是神的游戏,他是游走在人神之间的智者「昭和棋圣」吴清源吴清源,1914年6月12日(农历五月十九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的名门望族,后举家迁入北京,很早即在围棋上表现出过人的天分。11岁时就成为北洋军阀段祺瑞门下的棋客,并以「围棋神童」出入段祺瑞府邸来今雨轩棋席。年仅13岁之时,已隐然有中国顶尖高手之势。14岁东渡日本,开始其职业棋手生涯。1933年,年仅19岁的吴清源运用自创的「新布局」,对阵本因坊秀哉名人,翻开了围棋史上崭新的一页。自1939年至1956年间,在十番棋擂台击败了当时所有日本超一流棋手,将当时日本七名经过选拔的最顶尖棋手全部打至降一格甚至降两格,被称为「昭和棋圣」, 1939年到1956年,亦被称为「吴清源时代」。吴清源一生雄踞「天下第一」的无冕王位,提出了新布局思想以及以大雪崩内拐为代表的吴清源定式,晚年又将毕生精力放在了提携后进、促进围棋国际化和中国围棋的发展上,更以毕生之体悟,融汇古老的中华文化,提出21世纪的围棋——六合之棋。2014年11月30日,在日本神奈川县小田原市内去世,享年100岁。围棋是神的游戏,他是游走在人神之间的智者两代棋圣,吴清源是聂卫平心中的大神神迹:1 1933年,年仅19岁的吴清源运用惊世核俗的三三,星,天元新布,对阵本因坊秀哉名人,三手就使日本围棋第一人秀哉名人打挂(暂停和众弟子研讨)翻开了围棋史上崭新的一页,开创了现代围棋快速布局的新时代。新布局强调星,三三一手占角,速度快。便于迅速展开。大大丰富了围棋界的思路,引起了棋手间布局思路的深层次对抗与融合,为之后丰富多彩如中国流,宇宙流的布局奠定了基础。围棋是神的游戏,他是游走在人神之间的智者惊世骇俗的新布局,开创现代围棋新时代2 在那被称为「十番棋时代」的二十年的时间中,吴清源将当时日本每一个棋界第一人全部打到降一格,甚至降两格。也就是说,他们在与吴清源公开对弈时没有资格平下,只能被吴清源让先!这对于棋界是何等的统治力。围棋是神的游戏,他是游走在人神之间的智者围棋史最著名的吴清源吴清源「镰仓十番棋」对木谷实围棋是神的游戏,他是游走在人神之间的智者吴清源夫妇和扮演自己的演员张震浮生君评价:勤奋专注的天才,单纯伟大的智者。吴老百年人生,不问世间俗事,不慕功名利禄,如僧人入定,执著于棋。他在围棋上体现出的勤奋专注,他在围棋创新惊心动魄的突破,气吞宇宙八荒的气魄天才的想像力,静水流深的大智慧;大胜负面前八风不动的气度,咬钉嚼铁,木人石心的意志力围棋是神的游戏,他是游走在人神之间的智者,人类智慧的修行者!天才纵横,群星璀璨的体育史人生最大的欢愉,莫过于体育。体育是生命的动力,不仅使肉体生机勃勃,也使精神容光焕发。运动使人内心充满欢喜,血液循环加剧,感觉轻松开阔,生命如此清晰。体育塑造美丽的人体,匀称协调,富有节律,动作变得优美,柔中含有刚毅。体育体现公平正义,任何人不可超过速度一分一秒,逾越高度一分一厘。体育体现人类的勇气,肌肉用力的全部含义是勇于搏击。取得成功的关键,只能是体力与精神融为一体。凭借崇高的理性,用敏捷、强健的肌体,向人类的极限发起永不停息的冲击,是体育的全部意义。整个人类的体育史,天才纵横,群星璀璨,留名青史者数不胜数。初秋午后,夏蝉依旧,浮生君泡一杯清茶,侃一侃体育史的杰出顶峰


日本围棋曾经领先很长时间;吴清源后,特别韩国,以曹薰铉、李昌镐、李世石为代表力战型棋手,力压中日很长时间。(上世纪80、90年代以后,中韩异军突出)当初棋魂可是带动了特别多的人学围棋,当时有电影,有漫画,大家也没什么娱乐,不像现在孩子们每天都玩手机,没多少人玩和下棋。

当然要论棋道文化,日本较为深厚。中国的吴清源先生旅居日本,为宏扬棋道做出很大贡献。(后来吴加入了日本国籍好像)据说吴清源11岁下赢了段祺瑞,段每月供养他做棋客。吴清源自认为一个存粹的棋手,在那个中日你死我活的背景下当然饱受争议的。(现在聂卫平的儿子也是日本籍,姚明的女儿也是美国籍)

吴清源和后来的韩国李昌镐成就卓著,因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马晓春记忆力也好,据说能背全国列车时刻表,但是棋外精力牵扯的多,聂卫平也总打牌,吴清源还说过他) 有人偏说他是汉奸,但是当时围棋下的最好的市场在日本,他也从未做过有损中国人的事情。还有人说他提升了日本围棋的整体水平,让之后二十多年中国在棋坛抬不起头。

他去日本前,日本围棋就领先中国两百年了。日本的加藤说围棋是中国发明,通过朝鲜传到日本,他要回报,所以教了一个中国学生吴清源,一个韩国(南?北?)学生曹熏铉。(晚清民国时一大把日本普通业余围棋手到中国吊打几个国手,让子棋中国都赢不了) 如果要评价他,吴清源大师后来还是为中国围棋事业做出过贡献的,我们应该客观看待。一个字:棋圣!中日合拍过一个他的电影,我印象非常深,里面的日本兵还是一个日本影星演的,非常像一举一动,好片子!


吴清源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围棋上的天赋与成就。他出生在上世纪初的中国,条件那么恶劣,国家那么贫穷,他竟然能凭借父亲从日本带回来的基本围棋书成就为国内第一高手,在他去日本留学前,他实际上在国内已经没有对手了。这样的天赋和悟性,相当惊人,就好比当今阿富汗这样的国家里突然冒出来一个与柯洁一决高下的天才棋手。这个例子可能不是特别准确,但吴清源几乎完全是靠著自己的悟性成长为一流高手的。

到了日本后,他名义上拜了濑越宪作为师,但这更多的只是一个名义,濑越宪作并不能教吴清源围棋,而像是一位人生导师,帮他解决一切围棋之外的难题,相当于教父。吴清源去了日本不久,就与当时棋界的第一人秀哉名人进行了特别对抗,吴清源天才而大胆地以「三三、星、天元」这样的布局与一位棋界最高「统治者」对弈,其勇气十足,内心里没有任何禁忌,只有围棋。

这盘棋吴清源虽然输了,但虽败犹荣,本因坊一门为了对付吴清源,集体研究,相当于「群殴」,最终由前田陈尔发现了一著绝妙手,秀哉名人才得以打败吴清源。 此后十番棋,吴清源先后将同时代的高手一一降级,这个战绩非常可怕,因为当时执黑不贴目,在这样的对局格下,还能击败对手甚至降格,可见他有多强了。如今AlphaGO对人类高手60盘不败,但如果人类高手不贴目的话,它还能不能全胜,就很难说了。

吴清源晚年还提出21世纪围棋,尽管我当时对此有点非议,因为21世纪尚未到来,谁也不知道未来的围棋该如何进行。现在会过来看,吴清源的围棋理论有很多都是超前的,那种注重全局、注重厚势的理论即使在今天也不落后. 当然,吴清源取得的巨大成就仅限于围棋,离开围棋,他的价值也难以得到体现。他的成就、地位都是因为围棋,这是评价他的前提。


吴清源在围棋上的成就,大师两个字已经不能来形容他了,一代巨匠也不为过。

说一些围棋之外的事情。吴清源在中日战争开始后,面临著两个选择,回国或者留在日本。回国意味著他在日本的围棋生涯彻底结束,留在日本则可以继续活在他的围棋世界里。他选择了后者。

中日战争期间,他到上海前线为日本人劳军,慰问日军,和日本军人下棋,大涨了日本人士气,严重挫伤了中国的士气。很多人认为这是日本归化教育的成功之处,到底有多少是被逼无奈的,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

后来,吴清源参与红卐会,很多人感到不解,堂堂昭和棋圣怎么会昏愦到这种程度。以平常心揣摩,当一个人背叛了自己的祖国,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甘愿为敌国服务,心里是很矛盾的。所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心中有愧才装神弄鬼。


2014年6月12日,是棋界活著的跨世纪传奇人物吴清源100岁生日,一如他的秘书牛力力五段所言:他在棋界曾经棋力最高,如今也是寿命最长的人。即便是吴清源身边的夫人中原和子,在12年前北京之行中接受采访时亦表示:「先生在人神之间。」

生逢乱世,从父亲那里学会围棋,那时没有道场,没有职业老师,吴清源就凭借著几本围棋杂志成为京城第一高手。当时,围棋最强国日本一个五段棋手高部道平即可横扫华夏高手,即使是40年后,有一位名叫伊藤友惠的五段老太太亦杀得中国高手们片甲不留,陈祖德九段在自传《超越自我》中将这一天称为「国耻」。

但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完全凭著悟性成为高手的中国少年却在日本职业五段井上孝平到访时,先是被让二子胜出,接著执黑连胜三盘!嗣后,后来成为关西棋院总舵主的桥本宇太郎四段受师父濑越宪作之托,专程赶赴北京。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正式考察吴清源的棋力,两人对弈两局,吴清源执黑分别以6目和4目之优胜出。

这样的结果表明,一个自学成才的中国少年棋手已经具备当时日本棋界一流棋手的水准。识才爱才的濑越宪作专门给吴清源去信:「我急切盼望你身体强健,完成大礼后,到日本留学,从而共同不断地研究。愿你能在不久的将来荣升为名人。我的拙劣之作一、二册已寄。在你来日之前,若肯为我研究一下,我将感到十分荣幸。」这是在日本棋界声望仅次于秀哉名人的名宿给一位14岁的天才少年写的信。

在濑越宪作的奔走下,日本方面决定:由财阀大仓喜七郎作保,以两年为限,每月发给吴清源二百元的生活费,并在两年之内彻底考察其才能深浅。如若两年时间的修业毫无出息,生活费就会到期停发。

1929年10月底,15岁的吴清源赴日。12月1日,决定其段位的「试验对局」开始,第一个对手是那年春季棋士升段大赛时获得「一等」的筱原正美四段,双方对弈三天,吴清源中盘获胜;接著,第二局是与秀哉名人的让二子局。秀哉名人身材瘦小,体重不至35公斤。然而他一旦盘前落座,立即显出其身材比别的棋士都大上一圈。

这盘棋吸引来了日本年轻棋手的围观,最终,吴清源以4目胜而终局。局后,秀哉名人评价:「黑棋态势极其庄重坚实,成功地将优势保持到了最后,布武堂堂,未给白棋以可乘之隙。此二子局可作为快心之杰作。」吴清源被正式承认为三段。

1933年,吴清源与当时日本棋界权威秀哉名人进行了一盘特别对局,将其谓之为一位中国少年对抗日本本因坊一门并不为过,秀哉名人随时「打挂」,本因坊一门闭门研究,秀哉虽未参与,但一直旁观。终于,他们研究出了一著制胜的妙手,借此捍卫了坊门的声誉。

然后就是名满天下的十次十番棋了。1939年至1956年近20年间,吴清源在十番棋中连续击败了木谷实、雁金准一、藤泽朋斋、桥本宇太郎、坂田荣男、高川格等最强对手,将他们一一降格!最后,十番棋主办方《读卖新闻》实在找不到对手了,十番棋这才终结。20年时间里,吴清源领先天下高手一先甚至两子,令对手们心悦诚服。

其时中日交战,任何一次十番棋,吴清源只要落败,即坠入万丈深渊,职业棋士生涯极可能由此断送。在他与木谷实的十番棋大战之时,甚至受到死亡威胁。「即使要死,也要死在棋盘上。」这样的信念,已经超越胜负。而俗世高手却永远无法超越胜负,既执念于胜负,又如何打败心无一物的吴清源?

当今高手,为了一盘奖金巨大的棋局百般纠结,输了一盘棋犹如世界末日来临,一醉求解脱,终究走不出胜负的羁绊绳索。这也无可厚非,但在吴清源看来,胜负仅仅是胜负,不足为念,和子夫人曾说,吴先生每次回家就像刚刚旅行归来,从不提及比赛,她也无从知道胜负。

吴清源一生执著于信仰,围棋仅仅是他上下求索之途径,为了信仰,他甚至完全放弃围棋两年,到处颠沛流离。导演田壮壮在电影中大篇幅再现那段历程,但仅仅凭借镜头语言,无法诠释内心信仰的丰富与强大,我们只知道的是,即使百岁之龄,吴清源的世界依然简单而澄净,他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但神游在另一个世界。

饱读《易经》、《中庸》,吴清源无意中打通了东方文化的经脉,他提出了「平常心」、「中的精神」,将小道之对弈升华为内心的修为。为此,他在棋盘上随意挥洒,天高海阔,即使百岁来临,仍不改对围棋的最初情怀,每天钻研不辍。

这样的大家,是围棋百年之幸,而我们须仰视才见。无法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却能深深感知:那是一个纯净而善良的世界,浩瀚无垠;那也是一个我们永远无法企及的世界,但令我们神往。


吴清源先生在同行业内,很难找到类比者了。上世纪末,《体坛周报》说,他是 20 世纪第一人,可能只有李昌镐(记得 20 世纪末李昌镐多么可怖的人能够理解)继续以此势头成长下去,才足以跟他媲美。但是:李昌镐依然是和吴先生风格两极的人。

吴先生在 20 世纪之于围棋,可以比毕加索之于绘画:

他们的本身成就太丰足,一言难尽。

他们对时代的潮流影响太大,无法摘干净。

立丰碑于身前,遗泽于身后,只能这么说了。

以及:放诸历史,你会承认他们可能是古往今来最好的之一——然后,也许之一两个,就可以去掉了。

吴先生在棋方面的伟大,是被低估的。

我们这一代人开始接触围棋时,围棋已经是被他(和木谷实先生)完成革命之后的样子了。我们接触过的概念,都是被他们更新过的了。这就像我们现在可以好好的学万有引力定律,觉得顺理成章,但如果我们经历过万有引力定律出现之前的世界,才会知道牛顿究竟多伟大。

我们是沐浴在吴先生影响下的后面几代人了,所以,对他的伟大,再怎么感受,都是有限的。有兴趣的,可以去找吴先生出现之前,秀哉那一代的棋谱,了解一下规则,然后看一看吴先生和木谷实先生他们的所作所为。

因为在十番棋擂台击败了当时所有超一流高手,被称为「昭和棋圣」。他一生雄踞「天下第一」的无冕王位,提出了新布局思想以及以大雪崩内拐为代表的吴清源定式,晚年又将毕生精力放在了提携后进、促进围棋国际化和中国围棋的发展上,他更以毕生之体悟,融汇古老的中华文化,提出21世纪的围棋——六合之棋。

虽然吴清源的棋战成绩可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是真正奠定他在棋坛地位的,还是他所提出并身体力行的新布局法。在吴清源时代,日本围棋积四百年之传统,形成了许多对于棋道的见解甚至定论,棋手们无不把这些视为铁律。而当时年方十九岁的吴清源,在独在他乡为异客的环境中,敢于彻底突破全部戒律,开创新布局法,发起围棋革命,这种气概更令人击节喟叹。 1987年,日本「围棋俱乐部」征求六位超一流棋手加藤正夫、武宫正树、林海峰、赵治勋、小林光一、大竹英雄的意见:谁是围棋史上最强者?赵、林、武宫、加藤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是吴清源。小林和大竹则认为,历代的高手们处在不同的年代,要作比较是很困难的。如果非要问谁最强,大致可以列举三位:道策、秀策、吴清源。[3]

赵治勋说:吴先生不容分说的转换。吴清源先生的棋完全是随机应变的好棋,那没有丝毫破绽的灵活转身,使我一下子就著迷了。我认为先生的下法,好像总是在侦察什么似的。由于吴先生的全盛时期,是站在必须打败不贴目的黑棋的立场上,所以也只有采取这种不留余地的疾风骤雨般的快速战法。虽然吴先生从青年时代、新布局时代起,就是快速的棋风,而在全盛时期则更进一步,达到了玄妙的境界,再加上那出类拔萃的才能,更如虎添翼。因此,当时和吴先生对局的人,一定会有无法抵抗的感觉。吴先生的真髓是自由的精神,吴先生就是这样从一开始就干脆利落地去主动挑战,这种快速战法,当然是伴随著特殊的狠劲。我认为自己棋的气质十分适合于采取吴先生的下法。《吴清源全集》我已打过三遍,现在已经是第四遍了。


吴清源,围棋奇才,百年不遇。1914年6月12日出生福州一个盐商家庭,后随父母迁居北京。凭借父亲赴日带回的几本围棋书籍,从此走进了围棋殿堂,11岁时成为北洋军阀段祺瑞门下棋客,在日俱乐部战胜一个日本初段的消息传入日本本土,并引起了日本棋院重量级人物濑越宪作的注意,后吴清源东渡日本开始了注定一生的围棋生涯,2014年11月30日在日本神奈川县去世。一生对日围棋作战中,吸收了日大量养分,并有所创新,「天人合一」中和思想,阐释了中国道家思想博大精深,达到围棋理论的最高境界,围棋人生,人生如棋。把复杂的围棋布局、中场、收官阶段简单的概括为「死活、官子」,对围棋的认知提供了便捷。阿尔法go出现,被电脑学习化,不再让围棋显得如此神秘,人的思维能力存在局限性,但像范西屏、黄龙士、吴清源、聂卫平仍然是围棋代名词,被后人传颂。


吴清源在《时事新报》主办的擂台赛中首次与木谷实相遇,开创了「模仿棋」的先例。1930年,吴清源晋升四段,并在这一年成为日本棋院的正式棋士,开始参加日本棋院的一年中春秋两度的大手合。1931年,吴清源参加东京时事新闻社发起的棋赛。比赛采取单淘汰制。清源连战皆捷,十八名棋手都败在他手下。时事新闻社连续刊登他的对局约半年多。他连胜的声威引起日本棋界的注目。1932年春季比赛中,他又获全胜,取得第一名;同年秋季比赛中,他仅负于小岛一局,仅次于木谷实,得第二名。[2]无敌天下1939年升七段。至此于日本第一流棋手进行「十番棋」、「六番棋」和「三番棋」等对局。其中以「十番棋」战绩最为突出。计1939年对木谷十番棋;1941年对雁金准一十番棋;1946、1950年对桥本宇太郎二次十番棋;1943、1951、1952年对藤泽库之助三次十番棋;1953年对坂田荣男十番棋;1955年对高川格十番棋。在以上十番棋中,将除雁金准一以外的对手全部降至先相先或定先。被公认为棋界的第一人。1942年2月,吴清源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女生中原和子结婚,婚后移居在中原和子家里。1942年3月,吴清源晋升八段。1949年2月,吴清源取得「中华民国」的国籍。1950年2月,由日本棋院授予九段。1957年后又获得日本第一、三期最强决定战第一名。1961年发生车祸,从此退出各项重大比赛。1979年,吴清源再次加入日本籍。宣告隐退1984年,吴清源在日本大仓酒店举办引退仪式,正式宣告隐退。1985年,吴清源实现了战后第一次访问中国大陆。1986年,吴清源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2014年11月30日凌晨1时11分,吴清源在日本神奈川县小田原市内去世,享年100岁。[2][3]1933年,吴清源十九岁,升为五段。这年春季比赛中得第二名,秋季比赛中与木谷实并列第一。同年,读卖新闻社发起优秀选手选拔赛,清源在选拔赛中连胜劲敌木谷实和桥本宇太郎,取得与名人秀哉决最后胜负的权利。在这局棋中,清源当然执黑先行。他起手使用了「三三、星、天元」的布局。第一子下在右上角「三、三」的位置。这在秀哉的棋派来说,叫做「鬼门」,是禁忌的走法。第二步黑子下在左下角星位。第三步下在天元。这一创新的走法轰动了日本棋界。但是,本因坊秀哉知道清源的实力,没有轻敌。清源几次下子使秀哉难以应付,他只得多次宣告暂停,回家与他的弟子们共同研究如何应付。因此,这局棋延长到次年1月29日才结束,下了三个月。在这期间,清源同时要参加秋季比赛和新闻社主办的比赛等十一局棋。结果秀哉以两目取胜。据说,他之所以取胜,是因为他的弟子前田陈尔帮他出了一好招,即第160那一子。许多人认为,秀哉屡次提出暂停,回去和弟子们研究,把一局棋延长三个月,未免不公正。从此,日本棋院规定以后每局比赛必须当天结束,不得拖延。赛后,民意调查中显示,吴清源在日本的知名度仅次于天皇。


他是一个下围棋的,只是一个下围棋的,除围棋外别无他物。站在棋盘内评价吴老,是一个棋痴是真正的为棋而生的人,评价怎么高都不过分。站在棋盘外评价吴老,由于我们国人看重贡献,尤其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吴老就很难得到比较高的评价。政治:你懂的;经济:下棋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文化:他是明国人但去了日本深造,算谁的?所以说评价吴老只能在棋盘内,希望我们对他的评价就像他对围棋一样纯粹,跳脱什么政治、经济、文化。吴清源是一个沉浸在围棋里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