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平《三毛流浪记》的原型肯定不是陈懋平(台湾作家三毛)。

张乐平是我国著名漫画家,浙江海盐人,出生于1910年11月。张乐平一生创作了大量漫画作品,他的作品始终关注社会的变迁,始终与社会同步,因为这些原因,张乐平也被人们称为「平民画家」。

1930年代中期,张乐平开始创作「三毛」这个漫画形象,1940年代中后期出版了《三毛流浪记》和《三毛从军记》,这是张乐平的代表作。几十年来,张乐与平笔下的三毛已经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艺术经典,他也由此被称为「三毛爷爷」和「三毛之父」。

三毛的原型人物其实就是张乐平所处的那个时代所有的穷苦孩子,张乐平在文章中曾这样说过:「我每次新到一个地方,都可以看见我所要创作的人物。他们永远骨瘦如柴,衣不蔽体,吃不饱,穿不暖,没有以避风雨的藏身之处,更谈不上享受温暖的家庭之乐与良好的教育。我们这个好社会到处就是充斥著这些小人物;充斥著这些所谓中国未来的主人翁;充斥著所谓新生的第二代。我愤怒,我诅咒,我发誓让我的画笔永远不停地为这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朋友们控诉,为这些无辜的苦难的孩子们服务。」张乐平用画笔控诉那个所谓的「好」社会,用三毛这个漫画形象表达自己的爱与恨、是与非、光明和黑暗。

台湾作家陈懋平出生于1943年,此时「三毛」这个漫画形象已经问世,陈懋平几岁时便成为张乐平的读者,对「三毛」非常喜爱,后来写作时便将三毛作为了自己的笔名。也就是说,《三毛流浪记》问世多年以后,陈懋平才将三毛作了笔名。不过作家三毛一生坎坷,其经历与漫画中的三毛还真有几分相像。

后来三毛通过媒体知道张乐平希望在有生之年见到台湾的三毛,于是就通过亲友带信和张乐平取得了联系,后来又亲自到上海探望,并成为张乐平的干女儿,「三毛之父」张乐平真的成了三毛的父亲——这就是作家三毛与张乐平的渊源。


我发现很多人会把《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和台湾女作家三毛(原名陈懋平)联系起来,他们之间不存在原型的关系,不过二者也确是有很深的渊源。

当年三毛的《沙漠中的饭店》写好后,不想用一个文邹邹的笔名,又不知道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才好。想了想,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小人物,干脆就叫三毛好了。起好后又跟荷西去慢慢的解释,没想到荷西居然听懂了,他在纸上画了一个漫画人头,头上三根毛,问:三毛就是这个吗?

另外,三毛在写给张乐平的信里面说:「在我的生命中,是您的书,使得我今生今世成了一心爱著小人物故事的人,谢谢您给了我一个丰富的童年……」

那时,张乐平先生已近八十岁,拿笔的手已是不稳,还是亲手为三毛画了一幅肖像寄了去。后来两人音信不断,至情至性的三毛认了张乐平为干爸,并在寄去的照片上写著:你的另一个货真价实的女儿。

三毛首次回大陆探亲,最先去的地方就是上海徐家汇五原路的张家。张乐平曾说,这是他晚年的一件快事,他家七个孩子,刚好可以排成七个音符,而这一个编外的,就是他们家的女高音。

而张乐平笔下的《三毛流浪记》的原型,是一个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七八岁的男孩子。

喜欢三毛的朋友请关注从不穿靴子的猫,我的头条文章里三毛的音频讲解。


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的原形并不是陈懋平。

那「三毛」的原型是谁呢?

张乐平先生的小儿子张慰军说:「我听父亲说过,『三毛』的原型是上海弄堂里的一个小孩,他有些顽皮,很有正义感,还有一个温暖的家庭,『三毛』开始并不是一个苦孩子。父亲最初就是借『三毛』的天真无邪讽刺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而已。」

他说:「《三毛流浪记》的成功其实还有个原因,那就是我父亲的亲身经历,父亲从小家境贫困,15岁时就只身一人到上海郊区一个镇上的木行当学徒,尝尽了人间的艰辛悲凉,所以他笔下的『三毛』虽然在生活上极度凄苦无依,但依然意志坚强、乐观善良。父亲也像他笔下的『三毛』一样,一生乐观幽默」。

那台湾作家三毛的笔名又是怎么来的呢?

据1989年6月12日,三毛给张乐平先生的信中写道:在我三岁的时候,我看了今生第一本书,就是您的大作《三毛流浪记》。后来等到我长大了,也开始写书,就以「三毛」为笔名,作为您创造的那个三毛的纪念。在我的生命中,是您的书,使得我今生今世成了一个爱看小人物故事的人,谢谢您给了我一个丰富的童年……

三毛原名陈平,1943年出生于重庆,排行第二。抗日战争胜利后跟随父母搬到南京,后迁台北。陈平在台北入读中正国民小学,1954年考入台湾省立台北第一女子中学。

1955年三毛初二的时候,数学常得零分。有一次,老师当著全班同学用毛笔在她的眼睛周围画了两个代表零蛋的大圈并用语言羞辱三毛。三毛因此患上忧郁症,心理出现极大障碍,最终休学。

后来在文化学院学习时,三毛仰慕同校出版过两本书的才子梁光明,主动追求。梁光明上大四时,三毛多次逼婚不成,遂割腕自杀,还因此缝了28针。

1971年,28岁的三毛受老师张其均先生邀请成为台大哲学系的一名年轻教师。任教于台大不久,三毛便在校内的网球场上结识了一位德国教师。他45岁,温文尔雅,因为两人都对文学、哲学、艺术有同样的追求,所以便很快地坠入爱河。但是,就在结婚前夕,这位德国教师心脏病发作,猝死在三毛的怀里。未婚夫去世以后,三毛吞下了过量的安眠药准备自杀,幸好抢救及时,才免于丧命。

1973年夏天,三毛与等了她6年的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登记结婚,又一个6年后,也就是1979年秋天,荷西潜水作业时意外身亡。荷西走的太过突然,三毛的心理防线轰然倒塌,她无法承受没有荷西的孤独,陷在痛苦里不能自拔。1981年在父母的扶持下,三毛回到台湾,结束了长达14年的异乡生涯,自此后孑然一身。

1991年1月4日,因子宫内膜增生症住台北荣总医院治疗的三毛被发现在病房卫生间以丝袜自缢而亡,一时间众说纷纭。但是她家人的说法是——三毛不会自杀。在她去世前半个月,还曾告诉母亲,她想做修女。外界也流传她是被谋杀的言论,作家张景然更在他的著作《哭泣的百合:三毛死于谋杀》中对此一说进行了一连串论证。

红尘滚滚,斯人已去!不得不说三毛的自杀倾向自始至终贯穿了她的整个人生。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