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贝多芬与莫扎特不同的钢琴曲风

导读:莫扎特和贝多芬都是世界公认的伟大的音乐家,他们在钢琴创作方面都有卓越的天赋。他们生活的时代和经历有所相同也有所不同,这也决定了他们钢琴曲风的具有形同和不同的地方。通过对两者不同的曲风的对比,对于深入了解和演奏其作品有着很大的帮助。

莫扎特与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艺术家和作曲家,他们都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莫扎特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兼演奏家之一。虽然莫扎特的一生是短暂的,但音乐成就却是令人惊叹的,他一生中共创作了600多部作品。莫扎特在18世纪70年代紧紧追随海顿,在钢琴鸣奏曲的写作风格上着眼于取悦公众和使之易于理解。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继承了德国古典音乐的传统,以其充满热情和革命性的创作,对同时代及其后欧洲音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他们都热爱钢琴曲创作,他们都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钢琴文献。

莫扎特与贝多芬之间的钢琴曲风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尤其是在贝多芬创作的第二阶段开始就有别于过去受莫扎特影响的创作风格,而是开始创作属于自己的新风格。

1

相同点:贝多芬早期作品受莫扎特风格的影响

他们都是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先于贝多芬而成名于世,贝多芬的父亲希望把他培养成和莫扎特一样的神童,17岁那年他访问了维也纳并有机会为莫扎特演奏,莫扎特还对在场人士发出赞叹:“你们注意这个年轻人,他将来一定会让全世界听到他的音乐。”莫扎特对贝多芬的影响是很长远的。贝多芬创作生涯的早期阶段,像《阿黛莱德》《第二钢琴协奏曲》《悲呛奏鸣曲》《弦乐四重奏》Op.18以及《第一交响曲》等都延续着莫扎特的古典乐派的风格,传达一种恬淡神圣的光芒。

2

异同点:

1800年后开始贝多芬人生际遇的重大变化

使其走向不同于过去受莫扎特影响的创作风格

01

乐曲形式

在曲式形式创作上,贝多芬的作品是更像海顿那样的形式。贝多芬是海顿的学生,继承了海顿喜欢和善于用短小的动机来发展的作曲技巧。贝多芬的作品具有宏大的构思、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冲突。短小的曲式更利于贝多芬热烈的情感和音符的完美结合,有利于创作出那种想要抒发对于命运抗争的情感。莫扎特作品中歌唱性和抒情性比较强,有着像咏唱调那样长长的旋律,和贝多芬的不同。贝多芬在吸收传统鸣奏曲机构合理的成分外,更创新了自己作品的曲式结构。莫扎特的作品是开门见山,而贝多芬作品中有引子的应用。他赋予引子以新的意义,就像音乐会序曲或歌剧序曲一样,引子往往作为前言或相对独立部分对所述音乐内容作简略概括,并暗示、启发、过渡、说明等。如《热情》0P57第三乐章1-19小节的引子等。连接部、展开和结束部的充分独立性。贝多芬之前的作品,“展开”只是相对性地展开,往往是“象征性”的,并且“连接”和“结束”更是以一带而过的身份出现在作品中,根本不具备独立性的意义,是以离调或转调乐句、以“桥梁”的身份处于作品次要的位置;有的干脆把展开部省略了。而贝多芬非常重视展开部、连接部和结束部的作用,赋予他们新的意义,篇幅是前人所没有的长度,但是站在艺术的角度也是前人所无法达到的。

《热情》的第一乐章展开部就有71小节(65-135),连接部占20小节(16-35),结束部占15小节(5卜65)。而第三乐章的展开部则有94小节之多(118-211),连接部则占40小节之巨(36-75):并在此乐段中赋予连接部一定的独立性意义和更为强烈的旋律化倾向。尾声的空前发展不仅表现在篇幅的拉长上,而且更为可贵的是,贝多芬照样给予尾声以相对独立的意义。《热情》的第一乐章尾声占59小节(即204-262),第三乐章尾声占54小节(即308-361)。他往往引用主部、副部的音乐材料,对尾声作混合性发展,并给尾声冠以更具体化的Ad哈。

02

在创作力度上:

在钢琴呜奏的力度上,贝多芬鸣奏的幅度比莫扎特来的大,变化来的更丰富,还经常使用强音。在演奏莫扎特的钢琴曲时,更多的是一种舒缓的感觉,不需要太强的力度,而贝多芬的作品是热情、激烈的,这就需要演奏者在弹奏时注重力度,才能演奏出那种气势恢宏的感情。尤其是到了贝多芬创作的第二阶段原本同莫扎特一样的贵族式的古典风格渐渐消失,在作品中展现出了强烈的自由信念与奔放的情感,乐曲的力度对比扩大了,音域得到扩展,和弦的连接也更为自由。

03

在作品平衡方面

莫扎特的音乐很注重主观与客观的平衡,而贝多芬的作品是没有他这样的平衡,贝多芬的作品更体现他个人的一些主观思想情绪,显得力度十足。18世纪莫扎特生活的时代可以说是欧洲文化上的黄金时代,那时候人还没有做到个性的充分解放,自我的解放到后来反应在艺术上就是失去平衡。从纯美学的角度讲,莫扎特是达到了欧洲音乐中这种平衡的最高境界。莫扎特的平衡里灌注了丰富的、非常深刻的革命性内容。是不同于过去的古典音乐家,他们只有平衡而缺少内容。莫扎特的钢琴曲中的情感,热情和悲伤都要比其他人来的极致,他的作品中同时有很多种情绪,而贝多芬的作品中更多的是表述单一的情绪,他的作品主观因素占据着整个作品的主导,主观和客观之间是失去平衡的。莫扎特的作品像是一部丰富的百科全书里面有很多丰富的内容,又像一个文学作品有许多的情节有丰富的人物角色,但是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都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一部分,平衡的关系。

04

精神内涵方面

贝多芬作品具有革命性、斗争性;莫扎特更多的是抒情的风格。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莱茵河流域进步的反封建运动,对贝多芬的思想成长起了巨大的作用,他逐渐把追求自由、平等、博爱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贝多芬所处的时代毕竟与莫扎特的时代不同,时代赋予贝多芬更成熟的资产阶级自觉性和个人的自信和自尊。因而他一开始就不甘愿做贵族门的奴仆,而是要与贵族们有平等的地位。在贝多芬的作品中更多的表达一种革命性的、斗争性的精神内涵。例如: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创作于1807―1808年,是以贝多芬对生命的热情作为最坚毅的武器,用他所有的生命力量创作出的一首伟大而永恒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结构宏伟,震撼的音符怒吼声表达了贝多芬灵魂深处的思想发展,他的隐忧、被压抑的愤怒,对社会黑暗不公正的行为的谴责,对于生处于困难中的人们的同情,充满忧郁的梦境、黑夜里的幻想、热情的进发,表达同黑暗势力的斗争。

虽然都身处于逆境,经历坎坷,而莫扎特的作品不像贝多芬那样直抒胸臆,抨击社会现状。他的音乐始终给人带来的是纯美的感觉。莫扎特钢琴呜奏曲是意大利歌剧风格渗入音乐的各个领域后结出的非凡成果,也是音乐史上最令人注目的发展之一,莫扎特以他无比自然流畅、直率的天性,显示其音乐的精神面貌――优雅甜美、柔和细腻的感情,他的钢琴鸣奏曲富有幻想的精神,是轻松愉快的性格和善良内心的写照,是钢琴艺术史上不朽的精品。在他的钢琴鸣奏曲中,主题形象生动,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多半是生活风俗性的。莫扎特的音乐是生活和谐的表达,他不指向当下,而是指向未来,对美好生活、光明社会的追求和渴望。其音乐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清玲流丽、完美和谐的特征,音乐作品中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

综上,虽然莫扎特和贝多芬一样在人生道路上遇到许多困难,这些也成为了他们日后创作的源泉。但是各自对于生活的态度展现在作品中是不同的。贝多芬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呐喊,莫扎特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渴望。透过对两者曲风的对比,从中可感受到不同的时代背景会提供不同的创作源泉,而相同的坎坷遭遇会因为作者自身追求的发展而从不同的创作角度出发,来抒发心中的情感。对于他们这种化悲愤为力量、为创作源泉的精神态度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在欣赏和演奏两者的作品时,通过分析其不同的风格,能更好地诠释他们各自在不同时期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力度。

01

02

03

04

欢迎关注编译组原创公众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