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貝多芬與莫扎特不同的鋼琴曲風

導讀:莫扎特和貝多芬都是世界公認的偉大的音樂家,他們在鋼琴創作方面都有卓越的天賦。他們生活的時代和經歷有所相同也有所不同,這也決定了他們鋼琴曲風的具有形同和不同的地方。通過對兩者不同的曲風的對比,對於深入瞭解和演奏其作品有着很大的幫助。

莫扎特與貝多芬是著名的音樂家、藝術家和作曲家,他們都是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莫扎特是歐洲最偉大的古典音樂作曲家兼演奏家之一。雖然莫扎特的一生是短暫的,但音樂成就卻是令人驚歎的,他一生中共創作了600多部作品。莫扎特在18世紀70年代緊緊追隨海頓,在鋼琴鳴奏曲的寫作風格上着眼於取悅公衆和使之易於理解。貝多芬是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他繼承了德國古典音樂的傳統,以其充滿熱情和革命性的創作,對同時代及其後歐洲音樂藝術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的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因此被尊稱爲“樂聖”。他們都熱愛鋼琴曲創作,他們都爲後世留下了大量的鋼琴文獻。

莫扎特與貝多芬之間的鋼琴曲風有許多相同之處,但也有許多不同之處。尤其是在貝多芬創作的第二階段開始就有別於過去受莫扎特影響的創作風格,而是開始創作屬於自己的新風格。

1

相同點:貝多芬早期作品受莫扎特風格的影響

他們都是偉大的音樂家,莫扎特先於貝多芬而成名於世,貝多芬的父親希望把他培養成和莫扎特一樣的神童,17歲那年他訪問了維也納並有機會爲莫扎特演奏,莫扎特還對在場人士發出讚歎:“你們注意這個年輕人,他將來一定會讓全世界聽到他的音樂。”莫扎特對貝多芬的影響是很長遠的。貝多芬創作生涯的早期階段,像《阿黛萊德》《第二鋼琴協奏曲》《悲嗆奏鳴曲》《絃樂四重奏》Op.18以及《第一交響曲》等都延續着莫扎特的古典樂派的風格,傳達一種恬淡神聖的光芒。

2

異同點:

1800年後開始貝多芬人生際遇的重大變化

使其走向不同於過去受莫扎特影響的創作風格

01

樂曲形式

在曲式形式創作上,貝多芬的作品是更像海頓那樣的形式。貝多芬是海頓的學生,繼承了海頓喜歡和善於用短小的動機來發展的作曲技巧。貝多芬的作品具有宏大的構思、鮮明的對比和強烈的衝突。短小的曲式更利於貝多芬熱烈的情感和音符的完美結合,有利於創作出那種想要抒發對於命運抗爭的情感。莫扎特作品中歌唱性和抒情性比較強,有着像詠唱調那樣長長的旋律,和貝多芬的不同。貝多芬在吸收傳統鳴奏曲機構合理的成分外,更創新了自己作品的曲式結構。莫扎特的作品是開門見山,而貝多芬作品中有引子的應用。他賦予引子以新的意義,就像音樂會序曲或歌劇序曲一樣,引子往往作爲前言或相對獨立部分對所述音樂內容作簡略概括,並暗示、啓發、過渡、說明等。如《熱情》0P57第三樂章1-19小節的引子等。連接部、展開和結束部的充分獨立性。貝多芬之前的作品,“展開”只是相對性地展開,往往是“象徵性”的,並且“連接”和“結束”更是以一帶而過的身份出現在作品中,根本不具備獨立性的意義,是以離調或轉調樂句、以“橋樑”的身份處於作品次要的位置;有的乾脆把展開部省略了。而貝多芬非常重視展開部、連接部和結束部的作用,賦予他們新的意義,篇幅是前人所沒有的長度,但是站在藝術的角度也是前人所無法達到的。

《熱情》的第一樂章展開部就有71小節(65-135),連接部佔20小節(16-35),結束部佔15小節(5卜65)。而第三樂章的展開部則有94小節之多(118-211),連接部則佔40小節之巨(36-75):並在此樂段中賦予連接部一定的獨立性意義和更爲強烈的旋律化傾向。尾聲的空前發展不僅表現在篇幅的拉長上,而且更爲可貴的是,貝多芬照樣給予尾聲以相對獨立的意義。《熱情》的第一樂章尾聲佔59小節(即204-262),第三樂章尾聲佔54小節(即308-361)。他往往引用主部、副部的音樂材料,對尾聲作混合性發展,並給尾聲冠以更具體化的Ad哈。

02

在創作力度上:

在鋼琴嗚奏的力度上,貝多芬鳴奏的幅度比莫扎特來的大,變化來的更豐富,還經常使用強音。在演奏莫扎特的鋼琴曲時,更多的是一種舒緩的感覺,不需要太強的力度,而貝多芬的作品是熱情、激烈的,這就需要演奏者在彈奏時注重力度,才能演奏出那種氣勢恢宏的感情。尤其是到了貝多芬創作的第二階段原本同莫扎特一樣的貴族式的古典風格漸漸消失,在作品中展現出了強烈的自由信念與奔放的情感,樂曲的力度對比擴大了,音域得到擴展,和絃的連接也更爲自由。

03

在作品平衡方面

莫扎特的音樂很注重主觀與客觀的平衡,而貝多芬的作品是沒有他這樣的平衡,貝多芬的作品更體現他個人的一些主觀思想情緒,顯得力度十足。18世紀莫扎特生活的時代可以說是歐洲文化上的黃金時代,那時候人還沒有做到個性的充分解放,自我的解放到後來反應在藝術上就是失去平衡。從純美學的角度講,莫扎特是達到了歐洲音樂中這種平衡的最高境界。莫扎特的平衡裏灌注了豐富的、非常深刻的革命性內容。是不同於過去的古典音樂家,他們只有平衡而缺少內容。莫扎特的鋼琴曲中的情感,熱情和悲傷都要比其他人來的極致,他的作品中同時有很多種情緒,而貝多芬的作品中更多的是表述單一的情緒,他的作品主觀因素佔據着整個作品的主導,主觀和客觀之間是失去平衡的。莫扎特的作品像是一部豐富的百科全書裏面有很多豐富的內容,又像一個文學作品有許多的情節有豐富的人物角色,但是彼此之間又相互聯繫,都是推動情節發展的重要一部分,平衡的關係。

04

精神內涵方面

貝多芬作品具有革命性、鬥爭性;莫扎特更多的是抒情的風格。1789年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和萊茵河流域進步的反封建運動,對貝多芬的思想成長起了巨大的作用,他逐漸把追求自由、平等、博愛作爲自己的政治理想。貝多芬所處的時代畢竟與莫扎特的時代不同,時代賦予貝多芬更成熟的資產階級自覺性和個人的自信和自尊。因而他一開始就不甘願做貴族門的奴僕,而是要與貴族們有平等的地位。在貝多芬的作品中更多的表達一種革命性的、鬥爭性的精神內涵。例如: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交響曲》創作於1807―1808年,是以貝多芬對生命的熱情作爲最堅毅的武器,用他所有的生命力量創作出的一首偉大而永恆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結構宏偉,震撼的音符怒吼聲表達了貝多芬靈魂深處的思想發展,他的隱憂、被壓抑的憤怒,對社會黑暗不公正的行爲的譴責,對於生處於困難中的人們的同情,充滿憂鬱的夢境、黑夜裏的幻想、熱情的進發,表達同黑暗勢力的鬥爭。

雖然都身處於逆境,經歷坎坷,而莫扎特的作品不像貝多芬那樣直抒胸臆,抨擊社會現狀。他的音樂始終給人帶來的是純美的感覺。莫扎特鋼琴嗚奏曲是意大利歌劇風格滲入音樂的各個領域後結出的非凡成果,也是音樂史上最令人注目的發展之一,莫扎特以他無比自然流暢、直率的天性,顯示其音樂的精神面貌――優雅甜美、柔和細膩的感情,他的鋼琴鳴奏曲富有幻想的精神,是輕鬆愉快的性格和善良內心的寫照,是鋼琴藝術史上不朽的精品。在他的鋼琴鳴奏曲中,主題形象生動,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多半是生活風俗性的。莫扎特的音樂是生活和諧的表達,他不指向當下,而是指向未來,對美好生活、光明社會的追求和渴望。其音樂具有誠摯細膩、通俗優雅、清玲流麗、完美和諧的特徵,音樂作品中充滿了樂觀主義精神。

綜上,雖然莫扎特和貝多芬一樣在人生道路上遇到許多困難,這些也成爲了他們日後創作的源泉。但是各自對於生活的態度展現在作品中是不同的。貝多芬更多的是對生命的吶喊,莫扎特更多的是對生命的渴望。透過對兩者曲風的對比,從中可感受到不同的時代背景會提供不同的創作源泉,而相同的坎坷遭遇會因爲作者自身追求的發展而從不同的創作角度出發,來抒發心中的情感。對於他們這種化悲憤爲力量、爲創作源泉的精神態度是值得所有人學習的,在欣賞和演奏兩者的作品時,通過分析其不同的風格,能更好地詮釋他們各自在不同時期的表達方式和情感力度。

01

02

03

04

歡迎關注編譯組原創公衆號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