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国

一位颇有威望的名师做学术报告时说,看到一些教师准备参加优秀人才评选,或者是急于完成某项任务,偏偏缺少论文时,就主动“雪中送炭”。这些教师如愿以偿,对名师满怀感激。看到被“帮助”过的教师获得了成功,这位名师感到自己也获得了成功,心里美滋滋的。

无独有偶,某教育教学刊物发表过介绍一位名师的文章,其中有一件动人事迹,就是甘做绿叶,乐为他人做“嫁衣”:帮助教师们修改文章,发现有些教师的文章实在没有办法修改时,为了让他们有信心、不灰心,就将自己的半成品文章“送”给他们。

据说,有些名师带了不少徒弟,可是,有的徒弟却不怎么争气,一个学年度都拿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名师为了帮助爱徒,也为了自己工作室的声誉不受影响,或者为了青蓝工程考核时能够获得理想等第,干脆自己写一篇文章署上徒弟的名字。于是,皆大欢喜。

名师“助人为乐”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其带来的明显弊端、消极影响等,远远超过了名师以及众多教师的预期和想象。

首先,对已经被“帮助”的教师来说,很可能会滋生不努力的心态。教师的成长需要名师的引领、点拨、助推,但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自身的需求与渴望。浇树要浇根,教人要教心。真正高明的名师总是能够恰如其分地帮助教师,点燃、激发他们内心迫切成长的欲望与冲动,让教师自觉、主动、快乐地行动起来。反之,将自己的成果奉送给某些教师,他们尝到了坐享其成的“甜头”,就可能不思进取,不愿意辛勤耕耘,心安理得地享受名师的照顾和帮助。

其次,对没有被“帮助”的教师来说,等于是遭遇了不公平的待遇。树木要成长,个个争阳光。如果故意只将“阳光”聚焦到某些特定的树木,无视其他树木的存在,其他树木无疑是遭遇了不公正的待遇。教师成长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每一位教师的机会都应该是均等的,大家都应该善于发现并牢牢抓住每一次机会,不断成长,不断壮大,走向成熟。得到名师“帮助”的教师在短时间内几乎不劳而获,接着可能被评为相应级别的优秀人才,获得相应的奖励、待遇等。对没有得到“帮助”的教师而言,相当于“吃了大亏”。

再次,对乐意“帮忙”的名师来说,会树立起不挺拔的形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绝大多数名师的“学高”“身正”肯定优于广大普通教师,广大普通教师对绝大多数名师都是非常尊重、相当敬佩的。作为名师,应该自觉维护自身形象,时时处处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广大教师正常、健康、可持续地成长与发展。将自己的文章等成果奉送给某些教师的做法,具有弄虚作假的嫌疑,也容易让人产生疑惑与误会:为什么对某教师特别关爱?是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有过人的辅导教师的本领?等等。

特别赞同、欣赏台北一所学校校长的观点与做法:“我们不会为一名教师提供超出其他教师的发展机会。”某些名师“助人为乐”的做法,显然与此是背道而驰的。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