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进布达拉宫,他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他是世间最美的情郎。因为一首诗爱上一个人,所有的辞藻不过是后人臆想中强加于他的枷锁,不想也不能评价他始终在那里。

他一直被误读,从未被了解。内心深处坚定的信仰,同时追求爱恨的自由。雪域最尊贵的王,又是寂寞流浪的诗人。他曲折跌宕的人生,充满了神秘色彩,除了他的诗句,几乎没有更多文字历史记载。他的诗句,超越了西藏,在世界各地都有广泛深远的影响。我们一直无法看清他的面貌,300年后的今天,他依然被误传著。

他15岁被认定为转世灵童,成为六世达赖喇嘛。他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却被架空没有实权。后因蒙藏权利斗争被废,在押解回京途中,行至青海湖滨时,坐下打坐圆寂,时年24岁。另有一说,他并没有病逝在押解途中,而是舍弃名位,决然遁去,继续各地修行传法。他的性情、经历和归宿,都已无处探寻,湮没在历史潮流中,只留下一些动人的诗句。他,就是仓央嘉措。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梦想的遥不可及,现实的残酷无情,致使一位追寻真爱的情郎,如流星划过天际,泯灭于人世间。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二十四载的短暂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既有宗教的神圣、政治的诡谲,又有爱情的凄美、命运的无常。站在布达拉宫,他是雪域之王;流浪在拉萨街头,他是世间最美的情郎。他的一生是个难以捉摸的谜,也是一个永恒不朽的传奇。他的一生都被囚禁在布达拉宫里,连自由都是奢侈。如同一只被囚禁的雄鹰,张开了翅膀,却只能在牢笼里扇动,永远也无法飞上心中的圣山,无法触摸那纯洁的雪莲花。

西藏的人们把人当成佛,一种能普度众生的活佛,是一种信仰,但是被称之为活佛的人却没有了自由,他们用条条框框束缚著,过著在外人看来幸福的生活。在我看来,仓央嘉措不过是一个会作诗的普通人,却沦为他人手中一枚夺取政治权力的棋子,一生不能为自己而活,孤独的度过短暂的一生。愿来生你可以肆意生活,随性而为地去追求心中的所爱,如闲云流水度尽一生。

1706年,仓央嘉措在途经青海湖时神秘失踪。传说仓央嘉措遁走青海湖后,成了自在洒脱的云游僧,在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及印度、尼泊尔等地云游。1716年,仓央嘉措来到阿拉善,赞叹这里是修行的好地方,停下了云游的脚步。深秋,仓央嘉措面对著额济纳胡杨林,不禁感慨前尘云烟。无论是否史实,我们都衷心地祈祷仓央嘉措躲过青海湖一劫。

目前网上流传甚广的所谓仓央嘉措的诗歌,几乎都和他无关。其实,这些诗是不是仓央嘉措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曾被打动,曾因这些文字,开始尝试了解仓央嘉措。他以世间法让世人看到了出世法的境界,他用爱与慈悲让我们明白生命当下的真谛。


他们或多或少是有共同点的。

首先,他们作品风格接近,大多都是婉约清丽,描写爱情的。

其次,在我们的印象中都是与美好的爱情有关,一个是经历了多种风浪的成熟男子,而另一个是眼神纯洁,心灵纯白的小男生形象。

然后,他们也都是早早离开人世

不同点

1.虽然都是清朝人,但纳兰逝去时,嘉措刚出生。以清朝「家家争唱饮水词」的情况 ,嘉措或多或少会受到纳兰影响。因此纳兰名字应该是在嘉措前面的。

2.现在很多所谓仓央嘉措作品都是后人假借起名创作,大多是被他传奇一生所影响。而纳兰容若则是以其才华闻名于世。

3.而纳兰容若的人生就像一本太仓促的书,让人总是忍不住一读再读,可直到读过最后一页,也未必完全了解他隐藏在词里的心事,我们心疼他对爱情的坚守,每每思念妻子时,他就会创作出绝世佳作,供后人浏览阅读,细细品味他当时的苦涩。

而仓央嘉措他比较自由,作为喇嘛,他的他的心灵是纯净的,就像新出生的婴儿,干净而又纯洁。

生活从来都是自己规划。想写诗就写,不想他就念经悟禅。对爱情的理解不似纳兰容若那般执著,但是也十分真诚的,他的心灵是纯净的,就像新出生的婴儿,干净而又纯洁。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纳兰性德)

从那东方山顶,升起皎洁月亮。未嫁少女面容,时时浮现我心上。(仓央嘉措)

两个人两首诗,美吧?的确很美。

一个是人间活佛,一个是贵胃子弟,一个是情歌之王,一个是诗词圣手。同一时代,不同年龄擦肩而过,相差28岁。两个人都可以说是人间尊者,富贵袭人。一个翩翩佳公子,少女梦中郎。一个雪域王中王,情困形放浪。纳兰性德,权相明珠之子,自由聪慧,至性至情,死时30岁。仓央嘉措西藏活佛,第六世达赖喇嘛。一生风流,不拘礼教,他出生时纳兰性德已二十八岁。由于年龄的差距,两位至情的诗人,一生不曾相遇,但对自由与爱情的向往,却在同时代唱响。

纳兰性德一生富贵,仕途顺利。是一个英俊多金男。可以说所有少女对男性的梦想,在纳兰性德的身上都具备。但是偏偏这样的一位人物却是情爱不顺。纳兰性德的第一位情人因入选康熙帝后宫而错失良缘。其后的妻子卢氏与纳兰性德诗词唱酬情投意合 ,可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天不假年,四年之后这位卢氏因难产去世。卢氏的死亡对纳兰性德造成巨大打击,几乎痛不欲生,为悼念卢氏而做的<饮水词>骤响于世。其后虽有两位妻妾但始终不能替代卢氏。此时的纳兰只有借诗词之口抒发情致。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的诗优美婉约当世传唱,民间有云:人人皆唱<饮水词>纳兰心事谁人知。可见纳兰性德的诗在当时影响甚大。

纳兰性德死后十三年十五岁的仓央嘉措入主布达拉宫。成为六世达赖。这位名义上的雪域之王,黄教教主也不得不与已订婚的姑娘分手。他写道:「入主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一对爱情的向往,常常使他辗转返侧。念佛也难以安心。他在诗中写道:

面对大德喇嘛,恳求指点明路,可心儿不由自主,又跑到情人去处。

对爱情与自由的追求,使他脱离了禅修的正道。他放浪形骸夜宿情人之家。一次他从情人家回来,雪地上留下脚印被铁棒喇嘛追寻至情人家中,将情人处死。这件事令这位达赖悲愤不已。后因政敌告发康熙帝下旨将其押解进京,于途中病逝。是年二十四岁。两位至性至情的诗人,皆有煊赫的身世最后亦殊途同归英年早夭。但是两人的传说与作品现今仍在世间广泛传颂。假若两人生前能相见,以两人的性格与思想一定会惺惺相惜。两颗聪慧的头脑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谁也无法猜测。有一点可以肯定,词坛一定会留下更为炫烂的辞章!呜呼,斯人不遇……


如果仓央嘉措遇上纳兰容诺一定是最美的相遇,也许如李白遇上杜甫会谱写出流传不朽的人间凄美的友情佳作。仓央嘉措是住在布达拉宫的雪域之王,他之所以受到后来人敬仰不是因他的地位而是他的诗。「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皎洁月亮,母亲般情人面容,时时浮现我心上。"他渴望凡夫俗子的幸福,「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纳兰容若是个完美的人,有才华,有容貌,有地位,有风采可惜只活了三十一个年头。他的词深情幽婉。「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谢谢系统邀请

我很少回答音乐??以外的问题,为了垂直度。这个实在忍不了!

1.仓央嘉措和纳兰容若年龄根本碰不上。纳兰容若死后2年仓央嘉措才出生。

2.仓央嘉措没有写这么多诗,后人牵强附会的加上仓央嘉措的名字,包括曾缄翻译的都有夸大之嫌!

住在布达拉宫中,我是雪域最大的王,在拉萨的大街上流浪,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这也出自后人对藏文原诗的改编。

相比之下,原文其实相当收敛,「住在布达拉宫中,我是持明仓央嘉措,住到拉萨宫殿下,我是浪子宕桑旺波。

3.纳兰容若在世,是全京城的女人??的梦想,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从教分付,绿窗红泪,早雁初莺。这几句看上去是不是有李煜的风格!对,纳兰容若很多词都偏于晏几道和南唐李煜,造成当时很受京城女子青睐。

最后说,可说纳兰情深意重,不可说仓央嘉措情僧。


我觉得吧,两者的诗词都可以用凄美来形容。但是两者又有所不同,容若的凄美大气,仓央嘉措的凄美温婉,二者就好像是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的区别。

如果两者相遇,可能仓央嘉措的诗歌会或多或少地收到容若的影响吧,因为容若可以说是开过天眼,见过凡尘的人了,他的诗里尽是些看透了的道理。

而仓央嘉措的那种小家碧玉的凄美,可能会受到容若的赞美,但至于他的风格,可能不会受到影响


当仓央嘉措与纳兰容若相遇,那一定是很美好的。他们两个人对于爱情细腻的感受,对于自己人生理想的追求,都会促进两个人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他们很有可能会互相交流自己记录的那些美好的事,就像很多友人,通过信件传递自己的思想一样。他们的友情也一定会被后人称颂,那些关于人生理想和爱情的感悟,都会包含在彼此书写的书信里,流传下来。仓央嘉措和纳兰容若更加庆幸彼此遇见了人生中的知己,让自己的人生,不仅仅有珍贵的爱情,还有珍贵的理想和友情。人生路漫漫,得一知己是一种珍贵的幸福。


相见恨晚,知己难寻~


纳兰容若死在1685年和仓央嘉措生在1683年,现实上基本不可能遇见。纳兰三十离世,时值青芳,词中儿女情长,忧愁离苦,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仓央嘉措,情诗中透露出些许禅性,爱如空灵,柏拉图搬,充满佛性的善与空悟。词中多有高原的雪,湖,高山,经纶,最喜欢的《那一世》。


@渌影 ??????????

相牵此生青海湖,

共问红尘舞几渡,

但享绝伦对诗陌,

悲歌女儿悲相顾。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