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图与马尔萨斯

李嘉图是金融世界的人士,马尔萨斯则是精神世界的人物。

大卫·李嘉图——一个理论家的理论家

李嘉图是一个由股票经纪人转变而成的经济学家,他对经济理论的许多领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包括方法论、价值理论、国际贸易、公共财政、收益递减、地租。

斯密《国富论》与李嘉图《原理》之间的时期

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出版之前,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一直支配著英国的思想。这期间的四十年,尽管对经济分析有一些重要贡献,但是未出现过重要的经济理论。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在1798年发表了一篇短文,1803年出版了一部著作,都是关于人口的;1815年,韦斯特、托伦斯、马尔萨斯及李嘉图分别发表了地租概念和经济意义的短文。

因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题对于理解李嘉图理论的某些部分是基本性的,所以我们将首先考察它;然后再讨论和评价李嘉图;最后,又将回到马尔萨斯,考察他在《政治经济学原理》(1820)中所发展的关注经济体在充分就业下自动运转能力的观点。作为经济思想发展中最生动的辩论之一,马尔萨斯与李嘉图激烈地辩论过这一问题。

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说

马尔萨斯的主要论题是人口增加快于食物供给增加,这一观点并不是由他最早提出的。斯密与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人的著作中也能找到这一论题。然而马尔萨斯对人口问题的论述影响最大。

对时代问题进行思考性回应的人口理论

似乎有三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人口对食物供给造成的压力。1790年后,英国进口食物成为必需,价格也显著上升。第二个因素是低收入阶级在工厂生产代替家庭生产、英国开始城市化背景下的日益贫困。第三个因素是发生在罗伯特·马尔萨斯与其父丹尼尔·马尔萨斯之间的争论。丹尼尔·马尔萨斯所接受的戈徳温和康德桑特的基本观点是:个人的特性并不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而是通过他所生活的环境塑造的。戈徳温尤其为他所感到的周围世界的艰难、贫困、不幸以及恶行所困扰。他断言,对此负主要责任的是政府,也因此被一些人称为哲学无政府主义之父。罗伯特·马尔萨斯尤其试图证明,贫穷与不幸并不是社会制度与政治制度的结果,这些制度的变革不会消除社会的罪恶。罗伯特·马尔萨斯于1798年匿名出版人口论,书籍全名为「影响社会将来改善的人口原理论说,并评戈德温等学者的学说」

人口论题

马尔萨斯在其短文第一版中所确立的基本原理,建立在两个假设之上:(1)食物对于人类的生存是必须的,(2)两性之间的性爱是必须的并将保持不变。他推断,与食物供给相比,人口趋向于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这就是贫穷与不幸的原因。尽管马尔萨斯承认土地供给的有限性,但是他没有利用农业中的收益递减原理来证明经济体不能显著地增加食物供给这一主张是正确的。……马尔萨斯不认可技术的发展有可能解决人口问题,这也使他的很多理论无效

他断定人口控制将会逐步使人口增长率符合食物供给增长率。第一版中,他假定了积极的与预防性的这两种类型的人口控制。积极的人口控制即通过战争、饥荒、疾病以及类似的灾难来提高死亡率。预防性的人口控制即降低出生率,它功过延缓婚姻而得以实现,但他也认为晚婚不可避免会产生婚前性行为,从而仍然会产生苦难、堕落等社会问题。

关于人口论题的争论

1803年,马尔萨斯发表《人口论》第二版,与第一版有差异。他不再试图批评他的父亲、戈徳温以及康德桑特的观点。取而代之,他决定用一种现有数据所许可的科学方式来清晰说明人口问题。第一版方法完全是演绎的,他在第二版中稍微进行了归纳,并通过统计数据来支持论点。

在第一版中,人口不受控制导致恶行与不幸。第二版中引进了一种新的人口控制:道德限制,或者说,无力赡养子女的人不要结婚,并且在婚前要保持贞操。这种新的控制,摧毁了马尔萨斯反对乌托邦的部分主张,但是他不再关注于反驳乌托邦。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题

他从来不严肃地讨论通过避孕的方法控制人口的可行性。此外,马尔萨斯对为了有孩子而发生性关系的本能欲望感到困惑。尽管在所有社会的人群中,性冲动都是强烈的,但是日益提高的富裕程度和教育水平,趋向于在性欲与生孩子决策之间产生差别。另一个难点是马尔萨斯的武断假设,即食物供给的增加无法快于人口的增加。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题在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与政策中找到了应用。由斯密提出,李嘉图及其追随者予以扩展的工资基金学说,意味著劳动的实际工资提高将导致人口增加,并最终使工资率恢复到以前的水平。因此便存在下面的争论,即提高社会上低收入群体经济福利的任何尝试,都将受挫于人口规模的增加。……古典经济学家利用马尔萨斯人口学说作为反对穷人法的论据。他们通过结合马尔萨斯论题与工资基金学说而完成的对工资率的分析,被称为工资铁律(the iron lay of wages)。

英国自然学家查尔斯·达尔文和A. R·华莱士各自阐明了众所周知的达尔文进化论。两人都承认,马尔萨斯对他们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卫·李嘉图将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组合到古典政治经济学中。

李嘉图:方法、政策、范围

李嘉图对经济思想发展的影响超过了他对纯经济理论的贡献,也使经济学家偏离亚当·斯密所提倡的经济学方法与范围,改变了研究方向。

李嘉图的方法

斯密用两种方式来处理政治经济学问题:(1)运用演绎理论来分析他所处时代的经济体;(2)呈现同时代人描述性的、非正式的叙述以及呈现历史上的制度。斯密的方法将理论与历史上的描述性材料相混合。在另一方面,李嘉图代表了忙碌的纯理论家。他从他所处时代的经济体中进行抽象,构建了基于演绎方法的一种分析。他的技艺如此杰出,以至于今天他还为纯理论家们所钦佩,即使他的数学技能略显笨拙。但是,李嘉图的经济学具有强烈的政策导向。他所处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对进口到英国的谷物征收关税以及关税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李嘉图与经济政策

李嘉图关注当时英国升高的谷物价格、地租以及英国经济结构变革所导致的更为普遍却极端重要的问题——工业的相对增长与农业的相对下降。……问题集中于实行自由的国际贸易还是规制的国际贸易。

李嘉图的政策方法对后来经济学家政策制定方式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他对一项好政策的表达方式是从非本质的事物中进行抽象,构建一个揭示变数之间因果关系的高度理性化的模型。当理论模型用来制定经济政策的基础时,为了获得较强的理论结论,有必要抽象掉甚至冻结一些可能对结果有重要影响的变数。李嘉图这种非关联的理论化政策制定方式,其难点在于:在现实世界的政策制定中,这些「被冻结」的既定变数经常是开放的,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李嘉图的方法(高度抽象)与他的政策方法(非关联)最终成为主流经济思想所奉行的道路。

李嘉图主义的两个成分一直保留到今天:高度抽象的理论和基于抽象模型的非关联的政策制定,前者通过假设消除了如此多的变数,以至于最终的结论没有争论的余地。

李嘉图思想所界定的经济学范围

在经济学的基本任务这一观念上,李嘉图代表了一个转折点。亚当·斯密延续了重商主义对国民财富决定力量的关注。李嘉图则主张经济学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支配地主、资本家以及劳动者之间收入分配的法则。

李嘉图全神贯注于现在被称作收入的功能性分配的研究,收入的功能性分配是指年产量流向劳动、土地及资本的相对份额。在现代国民收入账户中,国民收入被界定为按照要素价格对生产要素进行的支配。当现代理论家分析收入的功能性分配时,他们经常使用经济体的总生产函数这一概念。

李嘉图尤其被不同时期收入的功能性分配的变化所吸引,在他的体系中,这是宏观经济学的一部分。他在由三个阶级组成的社会背景下考虑这一问题:获得利润与利息的资本家、获得地租的地主以及获得工资的劳动者。像斯密一样,李嘉图不得不在微观层面上阐明理论(尽管李嘉图的确考虑了许多其他宏观问题,例如人口理论、工资基金学说、劳动力规模、价格总水平以及经济体的短期和长期稳定)。他特别对导致不同时期收入变化的因素感兴趣。然而,他主要关注收入分配变化对资本积累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因此,他的工作具有如下效果,即把后来的经济研究引导到微观经济问题而不是宏观经济问题上,这一效果与他的意图恰好相反

李嘉图的模型

在经济活动中,资本家充当了主要角色:他们是生产者、指挥者以及最重要的参与者。他们为经济体执行两个主要功能。第一,他们有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因在于他们将资本转移到收益最高的领域,在这一领域中,如果完全竞争性的市场占优势,那么消费者需求就能以最低的、可能的社会成本得到满足。第二,他们通过储蓄与投资来发动经济增长

尽管李嘉图采用劳动成本理论来解释不同时期相对价格的变化,但在他的模型中,劳动在本质上是被动的。他使用工资基金学说与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来解释劳动者的实际工资:实际工资?=?工资基金/劳动力。工资基金取决于资本积累,劳动力规模受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支配。如果作为资本积累的结果,工资基金、短期实际工资、人口、劳动力将以此增加。当劳动力充分增加,使实际工资恢复到与文化相关的维持生活的最低水平时,便存在长期均衡。

显然,对什么是维持生活的看法,随著时间和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李嘉图所说的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工资,并不是一个客观的不变的福利水平,而是与特定时间与文化相联系的。

在李嘉图的体系中,地主仅仅是寄生虫。在李嘉图看来,土地的供给曲线是完全无弹性的,土地的社会机会成本为零。地主获得地租收入,仅仅是因为拥有一种生产要素,他并没有提供任何对社会有益的作用。

李嘉图模型中,总收益???(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工资?+?折旧)?=?净收益。因此,净收益由利润、地租以及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工资之上的部分组成。在长期均衡中,工资将处在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工资上,净收益就等于利润加上地租。工人与地主总是将他们的全部收入花在消费上,因此利润成了储蓄或资本积累的唯一来源。李嘉图断定,作为经济增长率减小的结果,当利润下降、地租上升时,随著时间的变化,将会发生有利于地主的收入再分配。

时代难题:《谷物法》

关于这一时期谷物法,引发广泛争议。很多主张扰乱了李嘉图。其中之一是较高的关税将导致较低的谷物价格。这种主张认为,较高的关税鼓励英国农业中更多的投资,结果是产量或供给增加,当他们进入市场时谷物价格将会下降。李嘉图不同意这些结论。另一个主张是谷物的高价格是高地租的结果。按照这一推理,地租是决定价格的因素。李嘉图也不赞同,他辩论说地租是被价格决定的。李嘉图清楚认识到谷物法的根本问题在于收入的分配。较高的关税将使收入有利于地主

分析工具与假设

当李嘉图试图处理由《谷物法》争议所引起的很多政策问题时,他利用了很多分析工具与假设,发展出一个精细的扩展模型。在考察其理论之前我们应当先熟悉这些工具和假设。

  1. 劳动成本理论:不同时期相对价格的变化,可用以时间度量的劳动成本的变化来解释。
  2. 中性货币(neutral money):货币供给的变化,可以引起绝对价格与相对价格水平两者的变化。然而,与货币供给变化所引起的其他现象不同,李嘉图对不同时期相对价格的变化更感兴趣,所以他在其模型中假设,货币供给的变化不引起相对价格的变化。
  3. 劳动与资本的固定生产系数:只能使用劳动与资本投入的一种联合来生产既定的产量。对每种类型的经济生产而言,技术上的考虑使得劳动——资本比例是固定的,且不随著产量的变化而变化。
  4. 制造业收益不变,农业收益递减:制造业的供给曲线是水平的,或者完全富有弹性的。农业供给曲线向上倾斜(随著产量扩张,边际成本递增)。
  5. 充分就业:长期中,经济体在资源充分利用的水平上趋向自动运转。
  6. 完全竞争:市场包含很多独立的生产者,他们的产品具有同质性,任何一个单独的销售者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
  7. 经济参与者:个人在他们的经济活动中都是理性的和精于计算的。资本家为获得最高的利润率,工人为获得最高的工资,地主为获得最高的地租而努力。在完全竞争性市场中,这样一种社会的相互作用,将导致具有类似风险的投资,其利润率统一,具有相同技能与培训的劳动力,其工资水平统一,具有相同肥力的土地,其地租水平相同。
  8. 马尔萨斯人口论:人口趋向于以快于食物供给的速度增加。
  9. 工资基金学说:工资率等于工资基金除以劳动力规模。

李嘉图的地租理论

收益递减

从产品一方看地租

李嘉图主张,之所以存在地租,是基于如下原因:(1)肥沃土地的稀缺性;(2)收益递减规律。

李嘉图将地租视为给地主的一种支付,它等于不同肥力土地上的利润率。在竞争性市场上,市场力量的运行使两种级别土地的利润率相等。

假设A级土地使用3个单位的劳动与资本组合,B级土地使用2个单位的组合,C级使用一个。如图所示。集约边际描述了追加资本与劳动组合对既定地块的影响,反映了边际收益递减原理。如果地租是对地主的支付,它等于不同级别土地上的利润率,那么A级土地地租为 270???80?×?3?=?30 ,B级地租为 170???80?×?2?=?10 ,C没有地租。

从成本一方看地租

随著连续投入劳动与资本组合,A级土地的边际产品下降。表述这一结果的另一种方式是说,随著土地更加集约化耕作,生产谷物的边际成本上升。边际成本被界定为生产最终产品的一个增加量所需增加的总成本。假定资本与劳动的一单位组合在市场上卖100美元,在A级土地上生产第100蒲式耳谷物的边际成本就等于1美元,第190蒲式耳谷物的边际成本为1.11美元(100/90),最后一单位蒲式耳谷物的边际成本为1.25美元(100/80)。B级、C级土地上生产的最后一单位蒲式耳谷物的边际成本也等于1.25美元。如果完全竞争性市场存在,一定是这种情形。在长期均衡小,根据定义,当三种级别土地上的边际实物产品相等时,增加量的边际成本必定相等。

从成本一方来度量地租,不是使用小麦的蒲式耳数,而是使用货币。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使得市场上只有一个价格,该价格等于最低效率下生产出来的谷物的边际成本。在竞争性市场中,个别厂商的供给曲线就是他们的边际成本曲线,行业供给曲线是个别厂商供给曲线的加总。因假设一单位劳动与资本的总成本是100美元,那么对A级土地来说,总收益是270?×?1.25?=?337.5美元,地租为37.5美元。B级土地地租为12.5美元。

这一简单的农业模型揭示出地租概念和竞争性市场运作的几个要点:(1)市场中农场主之间的竞争,将促使谷物价格等于成本最高的单位产量的边际成本;(2)对土地的竞争,将使得地租支付给拥有最肥沃土地的地主;(3)竞争将导致所有级别土地具有统一的利润率。甚至在今天复杂的经济体中,这些相同的竞争性力量都对价格、地租以及利润的决定有影响。因此在李嘉图的方案中,地租是价格被决定的,而不是决定价格的因素。谷物的高价格不是由高地租决定的;高地租是由高的谷物价格决定的。

能够看到,《谷物法》所施加的进口限制,使得集约边际与粗放边际向下推进,其原因在于肥沃土地的稀缺性和收益递减原则。新增劳动与资本组合的边际实物产品将下降,这就等于说边际成本将上升,其结果是谷物价格与地租都上升了。

在李嘉图对地租的分析中,他声称地主的地租性收入是一种不劳而获的收入,这非常适合对地租征税。1879年,美国人亨利·乔治的《进步与贫困》极大地推动了对土地征税这一观念。乔治提倡对土地征收一种能完全消除地租的税。他主张,如果所有的土地都如此征税,所产生的收入将足以支付政府的所有支出。单一税运动。

对地租概念更一般的看法

今天,大部分经济学家都同意李嘉图的如下观点,即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地租并不是生产成本,因此,也不是决定价格的因素。土地的数量接近固定;因此,当供给的数量不增加时,需求的增加将导致较高的价格(地租)。从这个角度来考虑地租,土地的机会成本为零。

然而,从社会个别成员的角度来看,地租就是生产成本,从而是决定价格的因素。想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土地的人,或者想要利用土地价值的人,面临他人竞争,必须为获得并保留土地的服务进行支付。如农场主的地租数量等于土地的机会成本——等于土地在可替代的其他用途上能够获得的地租数量。

李嘉图的价值理论

马尔萨斯主张对进口谷物提高关税将有益于英国,李嘉图则赞同国际贸易,反对关税。

李嘉图与贸易保护论者都同意较高的关税将导致较高的货币工资。双方都赞同,随著不太肥沃的土地被加以利用以及耕种的土地得到更多的精耕细作,关税的提高将使土地边际量向下推进,结果是谷物的生产成本增加。为了使工人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就要提高货币工资(工人食物预算)。利用斯密的价值理论,贸易保护者认为较高的货币工资不一定减少利润。

一些贸易保护论者也提出,取消或降低谷物关税,将使食物价格与货币工资下降,最终引起所有价格的普遍下降,从而导致经济衰退。因此,为了确定取消谷物关税对英国带来的利益,李嘉图试图反驳当时盛行的生产成本理论。

大多数价值理论者试图解释既定时间点上相对价格的决定力量。然而,按照李嘉图的观点,价值理论的主要难题是解释导致不同时期相对价格变化的经济力量。利用不变价值的度量,我们就能够确定,如果海狸价格上升,那么它是因为海狸生产变得更加昂贵,还是因为野鹿生产变得不太昂贵。

李嘉图花费了一些精力试图阐明不随时间而改变的绝对价值的度量。但是,李嘉图还是没能令人满意地阐明绝对价值的度量。因此我们转向李嘉图对价值的主要关注点:是什么导致了不同时期相对价格的变化。

李嘉图的劳动成本价值理论

李嘉图与斯密的价值观点不同。他在《原理》开头写道:「商品的价值或它所能交换的任何其他商品的数量,取决于商品生产所必须的相对劳动量,而不取决于支付这一劳动的报酬的多少。」李嘉图想强调斯密在阐明相对价格的劳动成本理论时,受到混乱与循环推论的限制,李嘉图自己则没有为此干扰。通过下面的论断,即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是对必要劳动时间的度量,斯密已经解决了生产一件商品所必须的劳动量的度量问题(技能、难易程度、精巧问题)。李嘉图认为,这是一个循环推论,在他的开篇语中,他明确地表示,价值取决于生产所必须的劳动量,而不取决于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

斯密在「钻石–水悖论」中阐述过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混淆问题,但他没有看到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联系。与斯密不同,李嘉图主张,使用价值尽管不是交换价值的度量,但是,对交换价值的存在来说却是基本的。用现代术语来说,李嘉图是在说,商品在市场上具有实际价格之前,必须存在一种需求,但是需求并不是对价格的度量。能够产生效用的商品的价格具有两种来源:它们的稀缺性及生产他们所需的劳动量

名贵的绘画、古币、酒等,他们的供给不能增加,供给曲线完全没有弹性。李嘉图说「他们的价值与最初生产时所需的劳动量完全无关,而是随著那些愿意拥有它们的人的财富和偏好的变化而变化。

李嘉图将那些稀缺的、不能自由地再生产的商品从他的劳动价值理论中排除出去,原因在于他们「只占市场日常交换商品中的很小部分」。因此,他的价值理论只适用于能够自由地再生产的商品以及完全竞争性市场所生产的商品。他假设经济体中制造业部门所生产的产品的供给曲线完全富有弹性,这就是说对于制造业而言,他假设成本不变。对于农业部门,李嘉图假设成本增加,所以,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分析完斯密对相对价格决定因素的解释之后,李嘉图放弃了劳动支配理论与生产成本价值理论,而赞成劳动成本价值理论。尽管亚当·斯密否定了资本与劳动获得收益的经济体中的劳动成本理论,李嘉图却主张,这一理论对于他自己所处的时代来说是适合的。

亚当·斯密看到了在生产中,劳动者的工资同他的生产物价值不相等,看到了当作为资本,一个商品的价值增值,不是比例于它里面的劳动,而是比例于它支配的别人的劳动。因此,他就主张。在资本主义开始以后,商品的价值就不再是由生产它所必要的劳动来决定,而是由它所能购得的或支配的活劳动来决定。 李嘉图正确地指责了亚当·斯密的这种混乱,说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和这一商品所能支配的活劳动量或劳动报酬是不相等的。商品中包含有多少劳动,和这种劳动有多少归劳动者自己是没有关系的,后者的变动并不影响前者;并且,既然承认商品中所含的劳动,在工资成立以前,已经是价值的尺度,就没有理由再说,在工资成立之后,它就不再是价值的尺度了。但李嘉图是没有真正认清亚当·斯密的错误所在的,因此,他的这种指责,也就不可能击中要害,将问题予以解决。 亚当·斯密的错误,在于他混同了劳动量与劳动价值,没有能够把劳动价值与劳动力的价值区别开来。他不了解劳动的价值仅仅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态。因此,他就提出了劳动量决定商品价值与劳动价值决定商品价值的双重观点。其实其劳动价值决定商品价值的观点,是一种错误的循环论证。(《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一),中译本序言)

劳动成本价值理论的难点

我们下一步的任务是简要说明李嘉图对五个基本问题的解决,这些问题是任何准备发展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家都要面临的:(1)度量劳动量;(2)反应劳动技能变化这一事实;(3)将资本产品当作影响价格的因素来加以说明;(4)在价格决定中说明土地;(5)在价格决定中说明利润。

劳动量的度量

斯密不愿意使用钟点或者实践作为劳动量的度量,因为他认为劳动技能与工作的艰难也是相关的。他主张,对技能与艰难的评估,通过市场中的「讨价还价与商谈」得以确定……李嘉图看出,斯密的逻辑是错误的,恰恰是劳动量决定了相对价格,而不是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李嘉图的解决办法是,通过用生产一件产品相关的时间量来度量劳动量,即只通过时钟的钟点来度量

劳动的不同技能

熟练劳动问题。劳动不是同质产品,所以一小时的劳动的时间,可能生产出不同的产量。李嘉图仍用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来度量他们的相对生产力,来解决劳动技能问题。从表面上看,李嘉图使自己陷入了斯密一样的循环推论,因为相对工资就是价格,它却被用来解释相对价格。可使,李嘉图的推论并不是循环推论,原因在于,他没有试图解释某一时点上的相对价格,而是设计了一种理论来解释不同时期相对价格的变化。

他在回应循环推论的异议时指出,因不同技能而产生的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差别,如果在不同时期保持不变,那么,最终产品价格的变化,将不是由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引起的。……李嘉图关于支付给拥有不同技能劳动者的工资,在不同时期保持不变的假设存在有问题的地方;但是,如果承认这一假设,并考虑到他所试图解决的问题,他用时钟的钟点来度量劳动的办法就不是循环推论。

资本产品

几乎所有商品的生产都要求使用劳动与资本两种因素。在劳动成本理论中,资本对最终产品价格的影响是怎样的呢?李嘉图通过如下办法来处理这一问题,即把资本当成是储藏起来的劳动,也就是在以前阶段被使用的劳动(过去劳动)。劳动与资本共同生产的商品,其所包含的劳动量,由立刻被使用的劳动量,加上储藏在用来生产最终产品的资本产品中的劳动量来度量。(资本产品中有一些消耗和贬值)那么,使用这一资本产品生产一件最终产品所需的总劳动,就等于立刻使用的劳动小时数,加上资本产品消耗的一小时劳动。

李嘉图对资本产品问题的解决,并不完全令人满意,李嘉图加总过去所有的劳动与利息成本,这与专门基于劳动的价值理论不一致。

地租

一旦土地成为一种经济产品,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就无法得到发展,这也是他转向生产成本理论的一个原因。李嘉图通过其地租理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他看来,一蒲式耳小麦的价格取决于最低效率下生产的蒲式耳小麦的边际成本。价格是在边际量下被确定下来的,边际量上没有地租。正像我们看到的那样,地租是被价格决定的,不是决定价格的因素。因此,不同肥力土地所获得的地租,不会影响不同时期相对价格的变化。

利润

任何劳动价值理论所固有的另一个难点是确定利润的角色。如果利润是不同商品最终结果的一个不同百分比,那么相对价格或者相对价格的变化,就不能单独通过劳动而被准确地加以度量。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资本周转速度的不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之间的比例)都有不同利润。

李嘉图推断,这些问题不会改变他的基本主张,即不同时期相对价格的变化,取决于包含在商品中的相对劳动量的变化。他的结论是,利润率的影响在数量上并不重要。

李嘉图主张劳动价值理论吗

这个问题从两个方面困扰著经济思想史学家:(1)李嘉图主张劳动价值论吗?(2)李嘉图改变了他对劳动价值论优点的看法吗?李嘉图并不主张理论上的劳动价值理论,原因在于,他承认生产产品所要求的劳动量的变化,并不是导致相对价格变化的唯一力量。然而,他的确认为,解释相对价格的变化时,生产产品所必须的劳动量的变化,在数量上是最关键的成份。

乔治·斯蒂格勒(1911-1991)在对李嘉图的理论进行分类时,将93%归为劳动价值理论。

李嘉图价值理论总结

(1)与亚当·斯密相反,李嘉图主张,使用价值对交换价值的存在来说是有必要的。(2)仅仅对于那些在纯粹竞争的市场条件下生产的、能够自由地在生产的产品来说,他的劳动价值理论才得到发展。(3)他的主要关注点是,解释导致不同时期相对价格变化的经济力量。(4)尽管市场价格或者说短期价格的变化,可能由很多需求与供给因素所决定,然而自然价格或者说长期均衡价格的变化,却通过生产商品所要求的劳动量的变化得到解释。(5)尽管某些因素修改了这些原理,尤其是利润这一因素,但是,它们没有扰乱如下本质结论,即价值理论中,相对价格的变化多半是用生产产品所需的劳动量来解释的。

李嘉图的分配理论

李嘉图主要关注的三个问题:在某一时点上,什么决定了收入在工资、利润以及地租之间的功能性分配;随著时间的发展,不同时期的收入分配将会怎样;《谷物法》给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速度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在李嘉图发展价值理论与地租理论之前,他未能回答这些问题。

分配理论

借助简单的曲线图,我们能从李嘉图的模型中,逐步看到他关于分配的主张。在模型中,资本与劳动的组合以固定的比例被添加到经济体可利用的数量固定的土地上。

曲线ABHQM代表了这些边际实物产品。假设距离OC所表示的资本与劳动组合以某一数量投入到可利用的土地上……所投入的最后一单位资本与劳动组合的边际产品由距离BC表示,模型中总的农业产量等于面积OABC。李嘉图的问题是确定总产量在工资、利润、地租之间的分配。李嘉图的分析是灵巧的,因为有三个变数要确定,他通过减法来获得不同份额。正因为这一原因,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经常被称为剩余理论

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工资,通过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得出,在我们的例子中,假定工资是直线EFJQN。于是工资率就是FC,总工资是面积OEFC。……需要注意到,利润水平取决于最后一单位资本与劳动组合的边际产品及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实际工资。

不同时期的收入分配

斯密预测,作为劳动、投资以及商品市场竞争的结果,随著时间的推移,利润率将下降。李嘉图赞成这个观点,但他否认了斯密的所有理由。

斯密的第一个理由与他自己的生产成本价值理论不一致。随著劳动市场竞争加剧和工资上升,在生产成本价值理论下,没有理由断定利润必定下降。李嘉图通过运用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说来反驳斯密,他指出,如果竞争的确抬高了实际工资,那么,人口的增加将在长期中扩大劳动力的规模,于是工资又将下降到以前的水平。

他通过萨伊定律的主张来反驳斯密关于下降的利润、投资市场与商品市场上竞争的第二个和第三个理由。李嘉图认为,斯密对利润下降的第二个和第三个解释意味著存在普遍的产出过剩。其原因在于投资市场的竞争只有在下列条件下才导致利润下降,既不可能按照以前的价格销售由于新的投资而增加的产量。李嘉图认为,由于新的投资而增加的产量,能够按照以前的价格销售掉;因此,利润率不会下降。他用同样的主张来反驳斯密关于利润下降的第三个理由,指出商品市场的竞争不会导致价格总水平下降。在本章末尾,我们将再次考虑萨伊定律。

李嘉图认为利润将下降,但理由是:早期经济体以高利润和高资本积累率为特征,原因在于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利润。这种资本积累提高了利润率,结果实际工资上升,依照马尔萨斯人口学说,人口规模将增加。增加的人口要求大量的农业产品……级差地租,地租上升与利润下降,直至利润率接近为零、资本积累停止。

随著农业利润率的下降,资本将转移,以利用制造业较高的利润率。然而,长期均衡下,整个经济体中各处的利润率都相等;所以,随著农业中利润率的下降,制造业中的利润率也必将下降……最终达到所谓的古典静止状态

利用上图,随著成长的经济体中资本积累与人口增长的发生……如果边际量得到扩展,使OI表示所投入的最后一单位资本与劳动组合,那么我们会发现,新的更高的地租水平是面积GAH;利润减少为面积EGHJ;总工资现在是OEJI。随著边际量被推出更远,地租水平提高,知道总产品只由工资与地租组成、利润等于零为止,这就是静止状态;当OP这么多资本与劳动的组合被运用时,就达到了这一状态:地租为EAQ,工资为OEQP,利润为零。

回到《谷物法》

尽管李嘉图已经断定,经济体的长期趋势将会导致收入的重新分配,即从资本家流向地主,然而他之所以反对《谷物法》,是因为它加速了这一过程。因为经济增长的源泉是资本家的资本积累,所以《谷物法》减缓经济增长速度、加快静止状态到来这一不受欢迎的后果。

李嘉图还提出了第二个主张来反对《谷物法》,即对国际贸易的阻碍减少了世界上所有经济体的福利。为了了解这一推论,我们必须先来考察他的比较优势学说。

比较优势

应用于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学说,明显地体现了李嘉图头脑的极端精明。亚当·斯密对产品跨国界的自由运动所获得的收益进行了分析。李嘉图拓展了斯密的分析,强调了自由贸易主张。

用国际贸易理论的术语来说,如果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拥有绝对优势,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拥有绝对优势,那么通过专门生产那些生产成本最低的商品,各国都能获益。

绝对优势

通过每单位劳动成本来衡量一国相比它国是否有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

但是,当一国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更有效率时,又会怎样呢?

与葡萄牙相比,英国在两个行业都具有绝对优势,两种产品用劳动时间度量的生产成本在英国都较少。然而,决定国际贸易是否有益的关键因素是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比较优势是通过考察每个经济体内部的相对生产力来予以确定的。

在这个例子中,英国在布匹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即在英国,每码布匹新增产量意味著两加仑酒的损失,而在葡萄牙,为了多获得一码布必须放弃8加仑的酒。葡萄牙在酒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即在葡萄牙,只用1/8码布的损失,就能多获得一加仑的酒,而英国必须放弃1/2的布,才能生产出一加仑的酒。

在7.9加仑酒交换1码布与2.1加仑酒交换1码布的价格之间,英国与葡萄牙两个都能从交易中获益。

依靠比较优势学说,李嘉图证明了,国际贸易收益的决定因素不是绝对优势,而是相对优势。尽管英国在每个行业都拥有绝对优势,但只要葡萄牙在一个行业拥有比较优势,英国就能从与葡萄牙的贸易中获益。

在李嘉图关于资源充分利用的假设下,如果要生产更多的任何一种产品,随著资源从收缩性行业向扩展性行业转义,一些产品的产量必须被减少,多生产的产品的成本,将通过所损失的产品数量得到度量。

然而李嘉图未能考虑问题的另一方面:布和酒的国际价格是怎样的?贸易收益如何在国家之间分割?在李嘉图使用的例子中,他假设国际贸易中的价格或者说酒和布匹之间的交换比率,将被确定在最有利于各国的价格中间点上;因此,贸易收益将在两个国家之间被平均分割。托伦斯也考虑了这个问题,但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断定贸易条件或国际价格,将取决于参与贸易的国家商品需求的绝对力量。

《谷物法》不仅通过收入的重新分配,使收入从资本家流向地主,从而减缓了英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而且减少了所有国家普通公民的福利。比较优势学说揭露了「关税负担是由外国人承担的」这一流行观点中的谬误。

李嘉图用比较优势理论所证明的是,各方之间的资源贸易或交换,能使双方收益。重商主义者主张保护行业免受对外贸易侵害,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使之受到损伤,比较优势学说则几乎将它推翻。更重要的是,该学说也表明,即使由于相对稀缺性而使社会上存在冲突,然而经济参与者之间的资源交换,将导致更大的总产量和共有的收益。

李嘉图、斯密以及贸易基础

在比较优势主张下国内或国际贸易的发展为市场体制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个体能够追随他们的自我私利,加入到自愿的而有共同利益的交换中,这种交换也有益于整个社会。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比较优势主张的出现,非常有悖常理地阻止了经济理论的发展,因此也阻碍了问我们对经济体的理解。原因在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主张依赖于如下假设,即个体与社会的相对生产力都是既定的与固定的。经济学家将这种固定的和既定的变数称作「外生的」,表明他们的价值是在特定模型的结构之外决定的。比较优势模型显示了从贸易中获得的好处,因此,它在定位上是静态的。

当我们考察亚当·斯密的开放与自由贸易主张时会发现,其绝对优势观念的基础是一种动态的而非静态的设想,即随著时间的发展,劳动分工将导致生产力提高。专业化与劳动分工将导致较高的生产力。将斯密的这个见解应用于国际贸易时,人们可能会指出,今天没有显示出比较优势的两个国家,通过实行专业化,尤其是生产过程的专业化,能够随著时间的变化而发展出比较优势来。直到20世纪后半期,经济学家才著手发展这种动态的贸易理论,其中,内生决定的收益递增开始出现。

斯密与李嘉图对贸易基础的不同理解,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方法论。斯密是一位运用前后关联的分析来发展其经济政策的大师。李嘉图比斯密拥有更加抽象的方法和更加非关联的政策方法,他也非常擅长经济学艺术。李嘉图运用劳动价值理论、比较优势模型及其他同样抽象的假设,缺乏前后关联的基础。其模型推断,自由实现的资源交换将增加经济馅饼的规模。显然,从斯密与李嘉图的例子中可以看到,经济政策艺术可以为拥有不同方法倾向的经济学家所精通。

资本主义经济体的稳定与增长

李嘉图与马尔萨斯之间对资本主义体制保持资源充分利用能力的争论,极大地影响了经济理论的发展。在经济文献中,这一争论被认为是对萨伊定律的争论。李嘉图赢得了这场争论;从那时直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发展了其宏观经济理论并批评了李嘉图的观点为止,正统经济理论很少关注由萨伊定律引发的问题。萨伊定律的实质是,资本主义体制将自动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马克思认为萨伊定律实则建立在物物交换基础之上)。李嘉图、詹姆斯·凯勒以及萨伊赞同这一立场,马尔萨斯对他进行抨击。

重商主义者的总需求观点

大多数重商主义者认为,个人的借鉴与储蓄有益于国家。然而,一些人,例如曼德维尔则提出,储蓄引起失业,较多的消费支出将增加经济活动,并因此使经济体受益。曼德维尔主张,繁荣与就业是通过支出,尤其是奢侈型的消费支出得到增进的,并且储蓄对于经济体是有害的,原因在于它较低的产量与就业水平。

斯密的总需求观点

斯密否定了曼德维尔以及具有相似意向的重商主义者的观点。他赞扬节俭与储蓄;根据他的分析,资本积累才是繁荣与增长的主要决定力量。他提出,消费不足主义者认为消费不足将导致衰退和低增长速度,他们错认了形势,原因在于他们未能了解储蓄与投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对经济体的影响。对斯密来说,储蓄并没有减少总需求,仅仅使需求从消费产品改为投资产品。

马尔萨斯的消费不足主义

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原理》

斯密断定,经济进步取决于劳动力的规模与效率、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制度结构以及资本积累的数量,他认为资本积累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李嘉图也将资本积累视为一个国家财富增长的主要源泉。这一分析仅基于总供给一方:增长只收到一个国家劳动、资本以及自然资源供给增加程度的限制。但是,如果最终产品的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产出量少与资源充足利用时的产量,或者说出现衰退,那么情况将会怎样呢?

曾经提出过消费不足或过量生产可能性的少数重商主义者,因斯密对他们立场的反驳而受到有力压制。不过,在19世纪早期,这一问题再次被提出。劳德戴尔伯爵、西斯蒙第等质疑了经济体自动引起资源充分利用的能力。1820年,马尔萨斯提出了这些问题,1936年版《原理》第2篇中,他提出有必要考察需求一方,或者说他所称的「有效需求」。马尔萨斯从未精确地陈述他使用的有效需求是什么含义,他对萨伊定律所引发的问题的理解,也的确令人困惑。但是,他意识到保持资源充分利用存在著困难,尽管他还没有清楚地掌握这些困难的准确性质。

他的比较天真的主张是,劳动者没有获得全部产品,因此,单独就劳动者需求而言,不足以按照满意的价格购买全部最终产品。马尔萨斯接受了下面的这种观点,即储蓄并不意味著贮藏,储蓄将作为投资支出流回到市场上。有时他主张货币的其它功能,质疑李嘉图关于货币仅是一种交换媒介,没有人滞留购买力的观点,但是他从未将这些简介发展成对衰退的一种货币解释。

他对经济体某些问题也有比较成熟的见解,他主张「储蓄–投资」过程无法无限期地继续下去而不导致长期停滞。存在一个经济体能够吸收的适宜的资本积累率,过多的储蓄与投资将引起难以应付的问题。储蓄过程导致消费产品需求减少,投资过程导致未来更多的消费产品的生产。此外,马尔萨斯意识到要保持资本主义体制中资源的充分利用,总产量水平和总消费水平一定要保持扩张。

马尔萨斯断定,因为劳动者与资本家方面存在不充分的有效需求,所以,一定要通过社会上那些只消费不生产的人来填充缺口。这些非生产性的消费者就是那些提供服务的人(教士、教师、仆人、公务员以及其他人)和地主。这样,地主的社会作用之一就是不生产而消费,从而有助于防止衰退和经济体的最终停滞。

萨伊定律

正统古典经济学家拒绝接受劳德戴尔、西斯蒙第以及马尔萨斯的批判。他们的观点得到萨伊、詹姆斯·穆勒以及李嘉图有力而明确的认同与发展,他们主张,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产生了充足的购买力,能按照满意的价格将这些产品带离市场。过量生产或者他们所谓的供过于求可能发生在特定市场,但是整个经济体不可能有普遍的过量生产。经济活动总体水平的下降,将只持续一个较短时期,原因在于,市场会自动地将经济恢复到资源充分利用的状态。因此,古典学者强调,在长期中不存在过量的资本积累。

经济体的年产值,作为购买力被经济体成员获得。于是,总能够产生充足的购买力,把生产出的产品带离市场,这不会有什么问题。此外,古典学者认识到,在特定市场上需求与供给不可能相吻合,可能存在特定商品的过量生产——某一特定行业的超额供给。特定行业的这种供过于求,是市场力量作用于需求方或供给方的一种表现。但是,一个行业的超额供给,意味著必定存在对另一个行业产品的超额需求。在一个存在可变价格与资本流动的经济体中,生产要素将离开具有超额供给的行业,流向具有超额需求的行业。因此,在长期中,能够保证所有资源的充分利用。

尽管产生了充足的购买力,将所有生产出来的商品带离市场,然而,有什么来保证这种购买力在市场上得到实现呢?萨伊定律所蕴含的答案,经常被简单地表述如下:供给创造出他自身的需求。供给创造潜在的需求,这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关键的问题是,潜在需求是否能够作为有效需求在市场上得到实现。李嘉图、詹姆斯·穆勒、萨伊通过简单地做出下面的断言来处理这一问题,即所有潜在购买力都会作为消费者产品或生产者产品需求回到市场上。实质上,他们回到了斯密储蓄决策即投资决策的观点上。他们否认贮藏的可能性——没有人将黄金锁在箱子里。在他们的体系中,货币只是一种交换媒介;因此,他们否定衰退或停滞的任何可能的货币原因。然而,马尔萨斯从未清楚地认识到这些难点。在接受理论检验所必需的全部假设的同时,他又试图反驳理论本身,从来没有能够阐明这一见解,形成合理的批评,或者发展另一种可替代的关于收入水平与经济增长速度决定因素的理论。

关于金银的争论、亨利·桑顿以及李嘉图的货币理论

李嘉图对萨伊定律的看法,是在发生于19世纪早期的争论中得到发展的——「金银争论」;争论的焦点是拿破仑战争期间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金银通货主义者主张,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发生在战争期间的货币扩张。反金银通货主义者则认为,如果不包括诸如歉收这类实际原因,通货膨胀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他们赞同真实票据学说(Real Bills Doctrine),该学说主张如果货币发行涉及短期金融商业操作(例如存货融资),则不会有货币的过度发行。当货币增加不超过实际交易需要时,通货膨胀的原因就不在货币部门。罗伯特·托伦斯是反金银通货主义者观点的主要支持者——《论货币与纸通货》。

李嘉图很快就成为了金银通货主义者观点的主要说明者,这一观点类似于今天现代货币主义者的观点——通货膨胀总是一种货币现象。对李嘉图而言,经济体中的「活动」是在实际部门;货币只不过是隐藏在实体经济后面的一层面纱;他在争论中的作品就是用来揭开那层面纱的。

李嘉图的威信使其观点遮蔽了亨利·桑顿的观点。他是一位非常敏感和有思想的经济学家,著有《大不列颠的票据信用》。桑顿通过利息率和银行的贷款实践来探寻货币的影响,在此过程中,他意识到影响实体经济的货币非均衡的可能性,从而意识到货币影响实体经济。对桑顿而言,货币不仅仅是一种面纱。在其讨论中,他甚至认识到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的区别。但可惜的是,他从这些较成熟的观点中退出了,使得被认为是标准的古典货币理论停留在过于简单化的基础上,并以李嘉图版本的货币数量理论——面纱——为中心。

技术性失业

1821年出版的《原理》第三版中,李嘉图加入了论机器一章。之前李嘉图分为劳动节约型机器的使用不会减少对劳动的需求,「论机器」中,李嘉图声明:「劳动阶级认为采用机器往往有损于他们的利益的看法并非基于成见和错误,而是符合于政治经济学正确原理的。」。

就像前面的引语所暗示的那样,李嘉图对技术性事业可能性的讨论,与他关于不可能存在普遍供过于求的观点不相一致。他认为,如果最新使用的机器,是通过将流动资本转换成固定资本来筹集资金的,那么工资基金将会减少,失业将会产生。

凯恩斯论马尔萨斯与李嘉图

人们现在对马尔萨斯与李嘉图之间就萨伊定律所作争论的关注,以及对马尔萨斯除人口论题外其他经济观点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凯恩斯所作的《传记文集》(Essays and Skeches in Biography)以及《通论》。凯恩斯提出了三个相关的问题:(1)关于萨伊定律的「马尔萨斯——李嘉图争论」;(2)适合于经济学的方法;(3)在这两个问题上李嘉图对马尔萨斯的胜利,对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后来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李嘉图胜利的完整程度始终是出乎意料和难以理解的事情。看来一定是由于在一系列事物上他的学说能适合该学说所存在的社会的要求。我设想,该学说所得到的结论和没有经济学知识的普通人所预期的结论具有很大不同之处给他带来智慧上的威信。它的教言在实践上的严酷和难以接受反而使它具有优越性。它的可以被作为宏大而符合逻辑的上层建筑的基础使它具有学术上的瑰丽。它能把社会上的许多不公正之处和明显的残酷事实解释为在进步中不可避免的后果,以及把改变这些事态的企图解释为弊大于利的事情使它受到统治者的赞赏。它为资本家们的自由行动提供理论根据,使它能得到统治者背后的主要社会力量的支持。(高版《通论》38页)

在关于马尔萨斯的短文中,凯恩斯赞扬马尔萨斯能够理解经济体保持充分就业的困难,他引用马尔萨斯给李嘉图的信「来表明马尔萨斯完全理解了超额利润通过它对利润的影响而影响产量。」经济思想史学家承认,凯恩斯大大曲解了马尔萨斯关于经济体无力实现充分就业的含糊观点。尽管马尔萨斯的直觉可能是正确的,但是,他对李嘉图的批评是含糊的和不完善的,并且就像凯恩斯所正确注释的那样,他没有提供一种可替代的理论解释来代替萨伊定律。

尽管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第一版是严格演绎的,但是第二版以及后来的版本却更加归纳。凯恩斯坚定地赞成马尔萨斯的方法,批评李嘉图的抽象模型。……凯恩斯给予马尔萨斯和其他人进一步的赞扬,认为他们「这些人凭借著他们的直觉,宁愿对真理作出模糊的和不完整的认识,也绝不坚持错误的看法;而那种来自简单逻辑推理的错误说法固然明白准确,固然前后一致,但却建立在不符合事实的假设前提之上。」(高版 《通论》385页)

凯恩斯观点的困难在于,它以一种后见之明呈现出来……马尔萨斯的观点使部分非生产性消费者,尤其是地主的利益合理化;后者的观点使资本家的利益合理化。其它机构将有可能替我们回答这个问题——正如凯恩斯所主张的,公认的观点一定拥有「权威身后占优势的社会力量的支持」。

萨伊定律

2

随著时间的流遂,经济学中的重要观点变得与某些个人相关联。经济学中一个最著名的例子便是萨伊定律,它以吉恩·班普提斯特·萨伊的名字命名。从自然规律的意义上来说,萨伊定律并不是定律,原因在于,由于是自然法则,所以定律必须是真实的。萨伊定律涉及了一个普遍关系,这一关系基于演绎到辑和关于经济体如何运转的假设。为了教学上的目的,这一关系通常被简化,从而失去了原始思想中的细微差别。看一下由经济思想史学家派特·琼森(Petur Jonsson)发掘的下列引语:

「我的注意力首先被固定在质询问题上,它们对现在的社会利益是如此的重要:商品不断进入供过于求的市场亏本销售,世界上所有市场普遍供过于求的原因是什么呢?」在一国内部,尽管某种投资意愿适合行业的全面发展,但是,仍然普遍存在著寻找有利工作的困难,

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当这种慢性病的原因被发现时,通过什么手段来予以治疗呢?国家的稳定与幸福取决于这些问题的解决。」2

你认为是谁在说这些话?正如派特·琼森在《论萨伊经济学及凯恩斯对萨伊定律的阐释》(On the Economics of Say and Keynes』Interpretation of Say』s Law)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是萨伊。显然,当萨伊写下上面的这上段话时,在他的头脑中,经济体并不总是处于充分就业下。现在不是说萨伊定律被简化后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一般情况下,萨伊以及大多数古典经济学家,都将经济体看成是朝著充分就业移动的,但是,古典经济学家没有必然地排除经济周期与衰退的可能性。他们所不能接受的是马尔萨斯的下面这种观点,「经济体中存在消费不足的内在趋势」。对储蓄与投资之间关系的这种天真解释,才是萨伊和其他古典经济学家所不赞成的。

总结

19世纪的第一个二十五年为经济理论带来很多新贡献。唯一具有可比性的另一个重要短时期是20世纪30年代。在那个时候,大萧条将经济学家的注意力转向了一些新的问题。李嘉图使经济学的范围从几乎专门关注经济增长问题,转向包括不同时期收入功能性分配变化问题。李嘉图对收入分配的关注,使他与以前的经济学家相比,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阐明价值理论或相对价格的微观经济问题上。……他对萨伊定律和货币数量理论的捍卫,也使某些宏观问题的考察,从后来的古典正统经济文献中被成功地排除掉。

李嘉图代表了从斯密方法——理论与历史描述的松散结合,转向高度抽象的经济模型方法的明显突破。

  1. 负效用是指某种东西所具有的,不但不能给人们带来某种欲望的满足,反而给人们带来了不舒适或痛苦的能力。如垃圾、废气一类物品。负效用一般是在消费者消费商品得到最大满足程度之后出现的,因为这时消费者对该种商品消费得到的总效用已经达到了最大值,如果再继续增加这种商品的消费量,就必然产生负效用。?
  2. J. B·萨伊, 给马尔萨斯先生的信(1821), 约翰·里克特译. (London:Sherwood, Neely and Jones), 1967?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