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安德特人之死

人类历史上最迷人的奥秘之一,莫过于在欧洲繁荣了成千上万年的尼安德特人的命运了。3万多年前,随著冰川蔓延过整个欧洲大陆,尼安德特人便灭绝了。英国剑桥大学地质考古学家特尹尔德-范-安德尔等出版了一本名为《欧洲末次冰川期的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的书,认为尼安德特人之所以走到末路,是因为不能适应在摄取食物方面的变化。

《欧洲末次冰川期的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的内容取自于一项气候、环境、考古等多学科相结合的7年计划的全部信息,该项目首次对6万5千年至2万年前期间进行了综合研究,那时候,解剖学上的现代人逐渐占据优势,而尼安德特人则完全消亡了。

范-安德尔等报告说,欧洲冰河纪并非总是冰。在大约3万年前的寒冷时期降临之前,气候还是相对温和的。到了2万年前,半个欧洲都笼罩在冰下。但按照范-安德尔等的说法,尼安德特人的衰败并非天气的原因,而是由于赖以生存的、温顺的成群野牛和庞大麋鹿等草食动物的减少。贫瘠土地上的动物变得非常稀少,而且为数不多的野兽不断迁徙,从而必须奋力追赶才能捕获猎物。这时候,尼安德特人显然不能适应摄食环境的变化了。

与尼安德特人消亡处于相同时期的早期现代人"奥瑞那人",则很好地适应了相同的环境和食物,范-安德尔等对此表示为"非常之惊奇"。范-安德尔等认为,这表明尼安德特人之所以在对环境适应方面失败,更主要是由于文化方面的原因,而非大脑的解剖学缘由,尼安德特人其实与其他任何人一样聪明。大约3万5千年前,当一种处于更晚期文化的"格拉维特人"出现时,他们由于具有了笨重的矛与刀、以及严密的家庭组织,因此能够有效地追赶并捕获迁徙的野兽,从而得以生还下来。

人类祖先猜想

2014年,考古学家们公布了一项最新研究结果,也就是尼安德特人的全套DNA序列图。通过对比可以清楚地发现,尼安德特人的DNA序列和现代人类的DNA序列非常相似,因此很多考古学家提出猜想:人类的共同起源是尼安德特人。

在这次研究中,考古学家们发现,远古时期的尼安德特人在生活习惯方面非常无忧无虑,悠闲自得的样子,与后期进化的大多数人种相比,他们少了一份竞争意识。

从报告的内容来看,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之间存在很多相似之处。科学家们尝试用不同的科技手段对比两种人之间的差异,虽然相似度随著方法的不同也有所不同,但是这种相似度一直保持在20%到30%之间,相比于其他人种,这一数据已经算是相当高的了。

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完成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测序工作。他们将测序结果与来自世界5个地区的现代人基因组进行比较后发现。科学家意外发现,一点尤其让人困惑,因为迄今东亚地区尚未发现尼安德特人的遗迹。

科学家提出的一个较合理的解释是:尼安德特人在大约10万年至5万年前在中东地区与走出非洲的早期现代人发生过交配,之后现代人散居欧洲和亚洲各地。

DNA不为人知的秘密

生物的细胞中含有两套DNA,一套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DNA,也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即核DNA,另一套就是线粒体DNA。在一个细胞中只有一个核DNA,而线粒体DNA则数量众多。此外,线粒体DNA的长度通常比较短,比起有30多亿对碱基对的核DNA,线粒体DNA只有1万多对碱基对,综合而言,线粒体DNA可以保存很长的时间,甚至上千年也有可能。

DNA有母系遗传和父系遗传的特征。如线粒体DNA,表现为母系遗传,因为精子的线粒体主要是在其尾部,而它在和卵子结合的时候,只是头部进入卵子,尾部却掉在了外面,因此,受精卵中的线粒体只有来自母亲卵细胞的线粒体,这样一来,后代的线粒体DNA就只和母亲一样了,表现为母系遗传。

细胞中的Y染色体,则表现为父系遗传,因为Y染色体只有男性有,女性没有,一般由父亲稳定地遗传给儿子。

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用恐龙化石中提取的DNA复活恐龙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不受外源污染的情况下,通过一系列如PCR扩增等科学手段得到尽可能多的恐龙细胞核DNA的信息,但是怎么修补DNA信息缺失的部分是一个难题。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任何错误,那么复制恐龙就是一句空话,甚至会导致复制出无法想像的怪物。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DNA信息提取专家邓亚军说过,目前还不知道美国方面声称获取的恐龙DNA的详细情况。但根据常识判断,如果确实有DNA信息被提取出来,其DNA片断很有可能是线粒体DNA,即细胞质DNA。她介绍说,生物体DNA可以分为细胞质DNA和细胞核DNA,其中细胞核DNA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而细胞质DNA只负责表达部分遗传功能。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专家王文利说过,目前发现的白垩纪晚期的恐龙化石一般都属于动物硬体化石。他认为,像恐龙这样如此久远的动物的肌肉、皮肤等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木乃伊化之后才可能保存下来,在前苏联的北极永久冻土带就曾发现过猛犸象的肌肉组织。王文利表示,即使真的能发现恐龙化石中保存的结缔组织、软骨组织等,这些软组织也可能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硬化后保持完整的外形,但内部的DNA则很难测定。

DNA能保存多久?

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对158块含有DNA的腿骨进行检测之后,确定DNA的半衰期为521年。在人体死亡的521年之后,骨骼中一半的「核苷酸连接」会被破坏;再过521年,剩下一半中的一半又会被断掉;以此类推,直到全部断掉为止。

在最理想的状态下,如果人体的骨骼可以保存在零下负五摄氏度的温度下,骨骼中的DNA能保存到680万年之后,才会被全部破坏掉。

但在真实的环境中,不同的温度和水分,微生物的破坏以及其它不可控因素的影响,骨骼中DNA序列在经过大约150万年以后就已经很难被提取出来。即使某些片段被提取,也会因为含有的遗传信息太少而不具参考价值。


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掌握一个知识点,化石如何形成的。

化石是如何形成的

要变成化石一点都不容易。

经过分析研究,我们发现必须具备几个条件,才能有幸成为一具化石。

首先,这个生物得死在恰当的地方。自然界中大概只有约15%的岩石能够保存化石。死者必须埋在沉积物里,在那里留下个印子,在不接触氧气的情况下腐烂,让骨头和坚硬的部分(在极少数情况下还有较软的部分)里的分子由溶解的矿物质取而代之,按原件创造出一个石化的版本。

其次,在化石所在的沉积物经受地球运动的随意挤压、折叠和推动的过程中,化石必须设法保持一种可以识别的形状。当然,你得祈祷不要遇到什么地震、火山喷发、小行星撞击之类的事故发生在其周边。

最后,尤其重要的是,在藏匿几千万或几亿年以后,被一个认识化石价值的人发现,并且妥善的保存或者送到研究机构来。

可见,从化石形成的第一步开看,生物的分子已经由溶解的矿物质取而代之了,那就是一块石头,DNA?想太多了吧。

侏罗纪公园演的是从一块琥珀里面提取的DNA,同学们看电影不认真不行的啊。

DNA能保存多久

DNA是生物信息保存最久的存在了。可是在漫长的地质考古年代的角度来看的话,它仍远远不够久远。

从生物被宣告死亡那一刻起,DNA就会随之逐渐分解。DNA的半衰期约为521年,即每过521年,DNA的就会降解一半。脱氧核糖核苷酸之间的化学键就会断裂一半。如果是警方用来追查杀人凶手,那一定是铁定完美的证据了。

DNA想要横跨680万年,必须是在最理想的环境状态下。漫长岁月中的任何不测,都可能加速DNA的分解速度,例如不可预测的遇上高温、酸性和微生物释放的DNA酶等,都会让DNA面目全非。在西伯利亚冻原中,只死亡了几万年的猛犸完整的冰冻尸体中,我们都难以提取出完整的DNA了。

但是尼安特人在3万年前已经彻底灭绝,我们凭借DNA比较研究,还是可以获得进展的。有研究表明,现代人类的基因里面含有大约3-5%的尼安特人基因片段。

结语

人类学是一门全面的学科,光靠挖石头或者验DNA没有多大益处。

好比一个现代宅男,和一个非洲土著,他们的DNA对比几乎毫无差别。但能因此得出结论——他们的生活一样的推论吗?

我是猫先生,感谢阅读。


DNA是一种线性的聚合高分子,非常脆弱,在生物体外,其保存取决于保存条件。若保存条件不佳,DNA很容易就会断裂成片段,而甚者就会直接分解为其他物质。

DNA的脆弱性

DNA的构成元素为碳、氢、氧、氮四种,它们以共价键结合成双螺旋结构,然后线性延长,成为一种极细的丝状结构。在生物体内,DNA紧密地缠绕在一个个圆墩状的组蛋白表面,细胞需要的时候才解开缠绕进行转录。但是一旦细胞的生命终止,这种保护机制就会慢慢地消失,而细胞中的各种酶由于丧失了原有的生理平衡甚至可能对组蛋白以及DNA本身造成威胁。这些酶会降解保护细胞的细胞膜、细胞核膜以及组蛋白,然DNA曝露于外界环境的伤害之下。

生命数亿年来与自然的基本抗争就是保护这串珍贵的丝状分子,确保生命必须的遗传信息不被外界环境所破坏,这种努力在活著的生命体当中无时不刻不再进行著,但是一旦脱离了生命体,DNA基本上就和自然当中的其他物质分子一样直接接收自然中熵的侵蚀。

从一起罪案说起

波士顿绞杀手是1960年代发生在美国波士顿斯的13命连环谋杀案的凶手的外号。调查人员利用在犯罪现场从毯子上取下的DNA,经过分析发现与嫌疑杀手阿尔伯特·德萨尔沃家族成员非常接近。此结果将德萨尔沃与犯罪现场联系起来。于是官员们已经允许挖掘1973年去世的嫌疑犯德萨尔沃遗体,以测试他体内的DNA并确认是否匹配。

上图:疑犯阿尔伯特·德萨尔沃死于1973年。2013年法官允许开棺验取样,通过DNA鉴定,确定此人就是凶手!

DNA会随著时间的推移而降解,它持续多长时间取决于它的保存程度。 接触热、水和阳光等因素会使DNA分子降解得更快。保存DNA的最佳方法是将其冷冻,然后将其密封在真空包装的容器中。

研究人员估计DNA的半衰期,即DNA分子骨架中一半的化学键断裂的时间——为521年。这意味著,在理想条件下,DNA将最长可以存在大约680万年,那时所有的分子键都将被打破,但存在并不意味著其信息一点没有损坏。研究人员也表示,理想情况下,大约150万年左右,DNA基本上就无法读取了。目前最古老的DNA是在格陵兰岛的冰层中发现的,其年龄估计在4.5到80万年之间。

而对于那些完全石化的化石来说,DNA幸存的机会非常渺茫,诸如那些大量的恐龙化石。因为时间太过久远,这些古生物的骨骼当中的有机质基本上已经被从外界渗入的矿物质取代,而骨骼细胞中的DNA自然也像那些早已不存在的肉体组织一样被分解殆尽。这是我们根本不用讨论在石质的恐龙化石当中去搜寻DNA踪迹的原因。有希望提取DNA的遗体或者化石,基本上是尚未完全石化的。琥珀因其树脂良好的隔离矿物质的能力,使得被包裹在琥珀当中的生物的DNA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因此琥珀是研究古生物DNA的重要渠道。但因为琥珀当中的DNA仍然会自发地降解,因此也不大可能完整保持,大多会遵循上面的半衰期分解。所以最大限度来说,在150万年内的琥珀是有一定研究可行性的。

上图:很不幸,这颗侏罗纪的琥珀当中的蚊子体内已经找不到DNA。时间太久远。

提取样本的方式,无论是对几十年前的尸体,还是几十万年前的化石,方式都是类似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尽可能避免外源性的DNA污染,因为操作的环境中有各种各样的生物以及操作人员自身脱落的组织,例如头发和上皮组织等,如果污染样本就可能造成错误的分析结果。

如果检测的对象是人类,那么其他生物的DNA污染都容易在后期通过DNA上的特殊标记排除,而如果是被操作人员的DNA污染,那么有时候往往研究人员也会被结果搞得一头雾水。这种事情在实验室并不少发生。基本上的原因就是操作规程不规范。

所以通常操作者需要使用清洁的钻取采样设备,从遗体或化石的内部获取样本(因为外表有很多其他生物的DNA污染)。在《Tutankhamun: The Truth Uncovered 》(图坦卡蒙:真相揭秘)这部纪录片中,观众就可以看到研究人员是如何从图坦卡蒙极其亲戚的木乃伊当中进行组织采样的,而最终结果揭示了图坦卡蒙的身世之谜。

上图:阿玛那遗址的家族世系

最古老的尼安德特人DNA样本

最古老的尼安德特人DNA样本是从义大利南部一个洞穴中的遗骸中提取出来的,这个发现证实了这具被称为「阿尔塔穆拉人」的古人类化石来自一个生活在15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

阿尔塔穆拉人于1993年在普利亚大区阿尔塔穆拉镇附近的Lamalunga岩溶洞穴中被一群洞穴学家发现,由一个几乎完整的化石人类骨骼组成,处于极好的保存状态,位于溶洞中,在一片珊瑚状的钟乳石丛中有一具骷髅,只有头骨和肩膀的一部分可见,其身体其余部分被方解石结核所覆盖。研究人员认为,这个不幸的原始人落入了洞中,并一直被困在那里,因饥饿或缺水而死亡。然后骨架上覆盖上了石灰石,这些石灰石有助于其DNA的保存。

尽管在欧洲和近东地区也可以找到其他化石样品,但是没有一种能像阿尔塔穆拉人的化石保存得那么完好。因为洞穴的偏僻,且处于这样一种保存状况,在被发现之前,阿尔塔穆拉人一直没有受到过任何干扰。

进行DNA的比对,必然需要找到共有的「锚点」,以这些基准点来确定染色体片段的差异,这是基本逻辑。鉴于黑猩猩与人类的基因有超过98%的相似性,那么尼安德特人的DNA序列当中应该绝大部分位点都是能够对上的,这降低了匹配的难度,然后以人类的基因图谱作为模板,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片段往上面一对比,即可发现相同基因段的差异。有的差异可能会很多,例如有数百个核苷酸位点的不同,但有的基因片段可能就完全相同,没有差异。

但得注意,这里所说的差异是在考虑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基础上(SNP),因为即便是在单个人类个体当中,两套染色体的同一基因的序列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因为来自父母各一条的染色体,其上等位基因实际上是有些微差异的(这些差异给个体带来了遗传优势)。所以与尼安德特人进行对比,还要基于对现代智人内部所有基因的变体的研究结论的基础上——这个工作是复杂而耗时的。也就是说,要发现尼安德特人具有大部分现代人不具备的基因型,才能确定那个基因是尼安德特人特有的基因。而且非洲以外的族裔也含有尼安德特人的血缘,所以这时候就还要在,人类不同族裔之间进行分类分析。这远非一两个研究能够覆盖。所以如今对于尼安德特人基因组的研究仍然在进行。

此外,除了核DNA外,线粒体DNA(母系)也是另一个研究的领域。研究方法也是类似的。但线粒体DNA相对内容较少,可能研究工作内容的量级要低很多。不过在现代计算机分析技术,AI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这些分析比数年前要容易多了。

总结

DNA这种高分子生化分子的脆弱性,是由它的本质决定的。DNA是生命构造起来的,它具有生命需要的那种韧性和灵活性,也就是说既不要太容易破坏,也要能够容易解开,这种难易度应该在生化的可控范围内。于是DNA成为了与生命的肉体一样的脆弱性。尘归尘,土归土,原来作为生命中心的DNA也要回归无生命的自然的怀抱。在那些遗骸当中,我们仅能够祈求其残留的信息能够尽可能多地保存,让我们得以一窥远古生命的秘密。还好,尼安德特人离我们而去的时间还不太远,我们得抓紧时间研究。


首先回答第二个问题。

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做实验证明,DNA的半衰期为521年。也就是说,每隔521年,就会有一般的核苷酸连接会遭到破坏。这个过程指导DNA无限接近全部消失。

以人类化石为例,人类的骨骼化石在零下五摄氏度的环境中,大约要经过680万年,才会全部消失。但在暴露的自然环境中,可能仅仅能保存150万年,就基本很难被提取出来。

接下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目前,在化石中提取DNA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二氧化硅萃取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

二氧化硅萃取法的原理是,DNA分子可以被吸附在二氧化硅上,一般采用将化石中的骨粉,溶解到含二氧化硅的特殊溶液中,通过离心设备离心。

聚合酶链式反应,英文缩写为PCR,可以放大、扩增特定的DNA片段,利用细胞中的DNA聚合酶对DNA片段进行提取。这一种一般都会有专门的试剂盒。

化石中的DNA提取,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时间过于长久,自然分解后剩下的DNA片段较小,且这些片段被污染的可能性极大。

扩展一个小知识:DNA拥有著半保留复制的属性,这是生物进化和遗传的基础。高温下,DNA的双链结构会解开,当温度恢复后,再恢复双链结构。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现代考古学可以通过对古代人类化石中DNA的提取来研究人类的进化史。然而,科学家能够从化石中提取出DNA吗?

生物死去并变成化石后,其中的蛋白质等有机分子就会分解,剩下的就只是矿物质。古生物学的传统理论认为,化石中有机物的保存年限不超过10万年。然而,美国科学家、古生物学家玛丽·施韦策等人,从美国洛基山博物馆保存的6800万年前的霸王龙腿骨化石中提取到了软组织。经过一系列脱矿物质处理后,剩下的软组织柔软、透明、富有弹性,在显微镜下甚至可以看到血管和细胞结构。这一发现,是对传统理论的挑战,给古生物研究带来新的悬念。这些软组织中如果确实含有一些原始的物质,就能够从中发现有关信息。

中国科学家提出质疑:内部DNA很难测定。生物死亡之后,身体的生理机能全部停止,细胞中的酶会开始分解DNA中的核苷酸之间连接,环境中的微生物也会加快分解的速度。

连接分解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水分。 以白垩纪晚期的恐龙化石为例,一般属于动物硬体化石,像恐龙这样如此久远的动物,它的肌肉、皮肤等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成为木乃伊)才可能保存下来。保存的结缔组织、软骨组织等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内部的DNA已经很难测定。生物知识告诉我们,如果有DNA被提取出来,其片断很有可能是线粒体DNA,即细胞质DNA。而细胞核中得以DNA才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细胞质中的DNA只能表达部分遗传信息。

另外,DNA也有一个半衰期。哥本哈根大学的科学家通过对158块含有DNA的腿骨进行检测之后确定DNA的半衰期为521年。即是说,生物死亡521年后,骨骼中一半的核苷酸连接被破坏。以此类推算核苷酸连接全部断裂的时间。在实际环境中,温度、水分、微生物还会影响其半衰期。在经过大约150万年以后,DNA序列就很难被提取出来。即使某些片段被提取,也无参考价值。这个结论对于研究化石中的DNA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于DNA提取的方法。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萃取法(这是提取微量物质的常用方法),基本原理是利用某些物质对DNA分子有吸附作用。取少量的化石粉末,溶解在含有特定物质(如:二氧化硅、DNA聚合酶)的溶剂中,通过离心机的作用,把DNA吸附在某种物质上,然后,还有一系列复杂的提纯过程。不过,提取不同生物、不同组织的DNA,所加的添加剂不同。


谢谢"悟空小秘书"邀答!

化石中的DNA是如何提取的?

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二氧化硅萃取法,该方法是基于DNA分子在二氧化硅上的吸附作用。通过在化石中取出少量的骨粉,然后溶解在含有二氧化硅的特定溶剂中进行离心,骨粉中的DNA就会被吸附在二氧化硅上。

DNA提取流程

二氧化硅萃取法具有快速简便、可扩展、 易于实施等优点,但缺点是对于不同的样品,需要使用不同的添加剂。比如,当提取的对象是骨骼和牙齿时,需要在萃取溶液中加入大量的EDTA(乙二胺四乙酸),它可以溶解骨和牙齿样品种特有的羟基磷灰石基质;而对于粪便等样品,则需要添加PTB,它会与DNA交联从何提取DNA。

除此之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也是古人类DNA提取中常用的方法,它是利用细胞中的DNA聚合酶对DNA片段进行提取。

DNA在自然情况下可以保存多长时间?

 

众所周知,化石作用让古生物化石中的DNA在特殊条件下可以被保存下来,人们可以从中获得动物的整个基因组。迄今为止,科学家们已经对11万年前的北极熊和70万年前的马的基因组进行了提取和测序。

苏黎世理工学院化学和应用生物科学系讲师罗伯特·格拉斯表示,DNA也存在著巨大的问题,那就是它会很快降解。格拉斯在接受CNN采访时表示:「我们已经发现了使DNA非常稳定的简单方法,希望能找到办法,将DNA的高存储密度和稳定性这两个属性结合起来,应用于数据存储方面。」

格拉斯说:「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化石中的DNA最多能保存70万年,不过,也有人推断能在化石骨头内发现存在时间长达百万年之久的遗传物质。我们已经证明,我们制造出的DNA和信息存储的衰变速度同化石DNA的相同,因此,我们或能得到大约100万年的存储时间。」

考古学领域的最新发现也进一步刷新了人们对DNA保存能力的认知。据媒体报道,2013年年底,古生物学家从一根来自西班牙的40万年前的股骨中提取出了DNA,这些化石是上世纪90年代从西班牙北部一处叫做「骨坑」(Sima de los Huesos)的地方发掘出来的,这段DNA是公开发表的最古老的人类DNA,将此前纪录提前了足足30万年。其中的神奇之处在于,这个DNA能在墓穴这个相对来说比较寒冷但非冰冻的环境下存活下来。


美国人的想像力确实让人钦佩,一部《侏罗纪公园》把史前的恐龙世界活生生地展现在了观众面前,特别是片中那只凶猛异常的霸王龙更是让人不寒而栗。然而,古生物学家却一直认为,从学术角度而言,这部电影漏洞百出,特别是从化石中提取DNA复制恐龙这一细节更是让人觉得站不住脚。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就在日前,情况有了转机:一些美国科学家宣称,他们已经成功地从霸王龙等3种恐龙的化石中提取出了软组织,其中很可能包含有恐龙的蛋白质,甚至提取脱氧核糖核酸(DNA)也不是没有可能。科学这次真的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吗?对于恐龙等古生物而言,当它们死去并变成化石后,其中的蛋白质等有机分子就会分解,剩下的化石就只是矿物质。古生物学的传统理论认为,化石中有机物的保存年限超不过10万年。然而,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古生物学助理教授玛丽·施韦策等人在3月25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从美国洛基山博物馆保存的6800万年前的霸王龙腿骨化石中提取到了软组织。经过一系列脱矿物质处理后,剩下的赭色软组织柔软、透明、富有弹性,在显微镜下甚至可以看到血管和细胞结构。研究人员还对其他恐龙化石进行了重复实验,一个是8000万年前鸭嘴龙的化石样本,还有两个6500万年前的暴龙化石样本,结果都得到了类似于现代动物骨胶原的软组织,可以观察到其中的血管和细胞结构。这一成就既挑战传统理论,也给恐龙等古生物研究带来新的悬念。如果这些软组织中真的含有一些原始的物质,那么古生物学家将能够从中发掘出大量有关恐龙的新信息。例如,利用类似蛋白质的抗体检测,生物学家将能够搞清恐龙与现代动物之间的演化关系。施韦策等人在论文中写道,当化石进行脱矿物质处理后,剩下的是细密的网状软组织。研究人员用显微镜分辨出了其中有血管、骨细胞、成骨细胞以及其他有机结构的痕迹。他们还将这一软组织与现代鸵鸟同样部位的软组织进行了对比,发现它们的血管和骨细胞结构极其相似,这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恐龙与现代鸟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理论。然而这些软组织是否真的属于6800万年前的那个庞然大物,一些古生物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安大略马克马斯特尔大学的汉德瑞克·珀因尔就指出,眼见有时未必为实。之前曾有科学家在25亿年前的琥珀中发现了有核的原生动物细胞,但是地质化学测试表明,其细胞核已经被树脂混合物代替了。而那些有弹性的软组织的真实性同样值得推敲。科学家曾经从44亿年前的古老岩石中发现了一种叫做笔石的群居海洋生物的化石,但是其中的原始物质——例如胶原质——却并没有幸存。至于比蛋白质含量更少且更难保存的DNA,珀因尔认为,如果条件恰好合适的话(空气干燥且温度低于零摄氏度),从理论上讲,或许有一些DNA能够存活至今。「这听起来确实够『酷』,」他强调说,「但是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疑惑,但是施韦策还是决定将研究继续下去。在随后的工作中,研究人员将利用质谱分析以及高性能的液体色谱法对这些恐龙软组织进行研究。对于美国同行的这项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赵喜进认为,这是一项非常难得的发现。如果后续研究能够证实这些恐龙软组织的确「货真价实」的话,那么这一成果对于研究恐龙的进化与灭绝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将恐龙软组织与现代动物,特别是鸟类进行对比,将对研究鸟类的起源提供有益的帮助。


蛋白质几天而已!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