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央视二套财经频道曾引进一档英国的真人秀节目,大概十几集的样子吧,叫做《超级保姆》。有著15年全职保姆经验的Jojo,可谓阅儿无数,从无数实际经验中悟出许多处理问题儿童的方法。这个真人秀节目主要目的就是要她深入到有需要的家庭当中,通过一周的相处和观察,给出自己的指导建议。

虽然我那时并没有自己的小孩子,可还是被这个节目深深吸引了。孩子的问题常常烦恼著一些家庭,父母可能会为孩子争吵,即便有些父母意见一致,但还是拿孩子束手无策。而一旦有著专业育儿经验的专家帮忙分析出问题的要害和给出可行的方案,问题瞬间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可见,教育孩子真的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相信你一定经历过或者见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孩子饭桌上不好好吃饭,父母上来就是呵斥或打骂;孩子和和别的小朋友闹矛盾了,家长出头代为解决;孩子想要什么,父母总是以富养为理由不断地满足……这些都是最显而易见的孩子教育上的误区。

事实证明,一个人成年之后,无论是在感情生活还是工作中的种种行为,都与童年的成长经历有著密不可分的关系,小到与人的沟通方式,大到取得的人生成就,可以说,早在孩提时期就埋下了伏笔。这就意味著,我们要真正从心底重视起孩子从小的教育。

而我也知道,随著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尤其是家里只有一两个宝贝的情况下,新一代的父母已经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家庭剧中婆媳关系的一个矛盾点就是孩子让不让老人带,因为新一代的父母比他们的父辈接触了更多的理论和先进的经验,他们更倾向于亲力亲为。可是即便亲力亲为,仍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一个问题,究竟那些四处听来的育儿经验,哪些是真正科学的?有没有可以系统指导自己的一些分享?在进行理论分析后,可不可以有一些实际案例,教我们一些实践方法?

这些困惑,我们都能在《孩子:挑战》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书是我的一个好朋友,也是一个两岁宝妈的大学老师给我推荐的。在详细翻阅后,我感到十分惊喜。

作者: 【美】鲁道夫·德雷克斯 / 【美】薇姬·索尔兹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副标题: The Challenge/Simplified Chinese Edition译者: 甄颖出版年: 2015-1-1装帧: 精装

那么,这本书都讲了什么呢?

好读易懂的教育方法

《孩子:挑战》全书包含38章,每一章都有一个单独探讨的主题。

从「现代父母的两难处境」讲起,然后带我们一步步「了解孩子」,「对孩子表现尊重」,「避免给予过度关注」,「一起享受乐趣」……到最后告诉我们如何帮我们的孩子发展出人生成功的性格和能力,家长和孩子如何实现合作共赢。循序渐进又深入浅出。

我们发现,没有管不好的孩子,只有没找到方法的父母。

比如,孩子们无缘无故的哭和吵闹,你真的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吗?书里面讲了六岁的博比的例子,妈妈在旁边计划一周的食谱,博比本来在用蜡笔画画,突然开始用一只脚踢地板。妈妈生气地呵斥了几遍,让他别再踢了,可是并没什么效果,最后不得不动用了武力。

但就像作者所说,「如果我们想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向,必须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否则我们几乎难以改变他们的行为。」再看博比的例子,妈妈很生气,而博比没有意识到会让妈妈生气。博比有一个背后的动机理由,妈妈对博比吼叫和打他,能让博比感到成功,因为那一刻他得到了妈妈完全的关注。博比并不知道自己有这样的动机,但他的行为无意识地被这样的动机驱使,一天不下百次。而妈妈的反应恰好符合博比的需要,他获得了关注,然后继续强化这个隐藏的目的。

所以,如果踢地板不会让妈妈生气,他还会继续做同样的事情吗?他早就放弃了。另一方面,如果博比安静地好好玩,这时候能得到妈妈亲切的微笑、满意的拥抱和赞美的言辞,那他也不会用捣蛋的行为去得到妈妈的关注。

再比如,很多人都知道对孩子进行鼓励的重要性,因为孩子需要自尊和成就感。但你真的确定你没有给孩子浇过冷水,打击过他的自信心?

四岁的女儿想帮你把从超市买回来的鸡蛋放到冰箱里,你赶忙制止说,你会把鸡蛋打烂的,还是我来吧。宝贝,等你长大再做。三岁的儿子正在自己穿棉衣,准备和你一起出门买东西,你走过来说,宝贝,我给你穿吧,你这样太慢了。

「我们通常没有给孩子不同的途径和机会,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强项和长处,反而我们常常以大人的偏见——我们不相信孩子有能力——长在他们的对立面。」我们为了不打碎鸡蛋,却打碎了孩子的自信心。

当小宝宝第一次尝试自己吃饭,结果把自己弄成大花脸,衣服也弄脏了。很多父母是怎么说的?我们会大喊:「看你搞得这么脏!」然后把勺子从他手里拿过来,喂他吃。

「我们常常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的感受,孩子却因此受挫。鼓励孩子,一半指的是避免羞辱或过度保护的行为,从而不会令他们气馁。另外一半指的是表达出自己对孩子勇气和自我认知信念的支持。我们需要细心观察,经常扪心自问,我的这个方式,对我孩子的自我认知有什么影响?」

丰富的情景再现

从上面讲的内容,大家也可以看得出来,这本《孩子:挑战》不仅将晦涩枯燥的教育学理论讲的通俗易懂,书中还有大量的情景再现,从而避免了空洞理论所带来的无法聚焦。事实上,有很多书虽然很专业,看的时候也觉得蛮有道理的,但转头就记不清到底说了什么。

这本书的每章均有若干真实情景作为切入点,然后和读者们一同进行剖析和讨论。而这些案例,你也一定不会陌生,全部都来自我们与孩子相处时的点点滴滴。

同时,在书的最后,作者也系统附录了37个新案例,不同的人,对下面的例子有不同的见解;同样的情况,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个例子后,作者都给出了一些评语,供大家参考。

足够科学和专业

本书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1897-1972)RudolfDreikurs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也是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他开创性地将阿德勒的精神分析法和个体心理学发展为一系列实践方法,直接影响了正面管教、父母PET效能等方法的提出,在西方教育界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书中推荐的方法,是基于注明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生活哲学理念及人类生活观。当今心理学界的趋势也正朝著这个方向发展。作者在序中说,我们既不建议家长纵容孩子,也不建议家长严惩孩子,我们建议家长学习如何成为孩子的合作者,有方法了解他们,有能力引导他们。

如作者所说,基于在育儿领域中长达40年的经验,他相信,书中提供的这套方法能够非常有效地解决家庭冲突。「这些方法经过了我们家庭关系咨询中心的实验、研究、考证。许多家长找到了对待孩子的有效方法,并赢得了孩子的合作。」

当然,这本书并不是答案之书,遇到什么情况立马翻开找答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大家能通过它学习到一些教育孩子的核心理念,然后转化成「父母的语言」,一点点渗入到孩子的成长当中。我印象中很深的一点就是,你要「和」孩子说话,而不是「对」孩子说话,平等尊重的沟通往往更有效。

讲真,无论你现在没有小孩还是已经有了孩子,或是孩子已经长大成人,都值得收入这本书。你既可以作为来日的参考也可以作为从前的反思,毕竟教育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的话题,我自己也在默默钻研当中,更何况现在已经开放二胎了。所以,不管之前做的如何,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一点点地让自己做的更好。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