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和师傅这两个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因为发音相同,所以大家平常很少去分别判断,但有时候需要写出来的话,就真不知道该用哪个了,所以今天末学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总结一下,看看这两个词到底有什么不同?

一,师父。

师父,在古代是对老师的通称,也是对出家人的尊称。尊师重道向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俗话说:「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在古代,师生之间情同父子,老师是真教,学生是真干,老师把学生当自己孩子,学生则把老师当做自己的第二任父母。老师的子孙、家事,学生会帮忙照顾,学生家有什么困难,老师和同学们也会帮忙照顾,就像一家人一样亲密无间。

甚至有些行业,一旦拜了师父,就得全面由师父管教,做父母的都不能干预,甚至几年都不能和子女见面。到了汉唐时代,为了体现出人们对这种师生关系的重视,逐渐形成了正式的拜师礼仪,叫做拜师礼,弟子拜师时要给师父行三拜九叩大礼,并且要跪献红包和拜师贴,以及其他具体礼仪,这里就不多说了。

我们读《论语》,看孔子和他弟子之间,真的是亦师亦父,很让人感动。孔子的弟子中出身贫寒的很多,比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日常生活基本上都是靠同学们接济,死后的葬礼,还是同学们凑钱帮忙置办的。孔子去世后,子贡和同学为孔子守丧三年,然后子贡在孔子坟前盖了小屋,又独自守墓三年,一共六年,这是多深的师生感情呀!

到了现在,师父这个词基本上就只用于对出家人、和尚、尼姑、道士的尊称了。

二,师傅。

师傅,在古代是徒弟对传授自己技艺的人的尊称,有一定的感情在内;也是对一些有专业手艺的工匠的尊称;到了现在,我们对普通的男性劳动者,也习惯的尊称为师傅。

例如古代太子的老师,就叫做太师、太傅、少师、少傅,都是对老师的尊称。对某些有专门技艺的也称师傅,表示尊重,比如:司机师父、木匠师傅、修鞋师傅、修电动车师傅等等。

总结:

一,因为师父后边有个父字,表示要像敬重父亲一样的对待老师,相较于师傅,关系更亲近,更真挚,感情色彩更浓烈一些。

二,徒弟对于传授技艺给自己的人,可以称师傅,也可以称师父,看关系亲密程度而定;没有师徒关系的时候,只适合称师傅,不适合称师父。

三,对于出家人,只适合称师父,不适合称师傅,否则就显得不尊重。

四,有技艺的人称呼自己的时候,用师傅比较合适,比如:我这个徒弟很厉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现在已经超过我这个做师傅的了。


师父与师傅有区别。

师父是同生活在一起的传技能的人。

师傅是各居自家的传技解惑的人,如僧人解答居士的解惑,也称和尚为师傅。

师父的学徒是入其家,甚至拜师时须立卖身契的,从而有家奴家仆的含意,因此戏子拜师门,医者拜师门,木石匠建房筑院等,学徒期包吃穿用住,学徒干家务活,师满须向师父交费三年五年所得,而后所得按比例奉师的,甚至养老送终的。

师傅仅交学费,交费即教,不交费了就不教了,满师后各不相关,仅凭徒弟良心了。

所以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仅指师父,不算师傅的。

因此现代技校学校是师傅的延续及扩大。

而门外弟子,入门弟子,亲传弟子,关门弟子,衣钵传人,是师父的延续。

其中门外弟子与师傅式相同。

最大区别是师父有产业可从事,入门弟子可从业,若徒弟自立业,师父出设备,且抚持熟练达经营自如为止,从而呈传道授业式。

师傅无产业或有产业不由徒弟从事,徒弟学成自建业立业,与师傅无关,仅传技解惑。

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父和师傅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什么样的人被称之为师父

我们从一些古装剧和电影中看到称之为师父的人,武功都高深莫测,内力也是相当深厚的,为什么被成为师父?

一,算是一种尊称,对于年老地位比较高的人一种尊称罢了,当然你不可能叫大伯或者大爷吧!

二,师父也是种手艺传授人,那么下面的弟子都会对他毕恭毕敬,想学到精湛的技艺。

三,师父的地位相当于父亲,让别人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培养他的各项技能,甚至是人生中的贵人。

总而言之就是尊称,尊敬师长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什么样的人被称之为师傅

最常见的莫过于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师傅啦,比如说王师傅,张师傅。

一,通常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或者困难,需要请人帮忙解决一些问题,这种情况下我们称之为他师傅,你不可能直接喊:「老王,帮我疏通一下马桶」。

二,你在不知道别人的情况下,可以称之为师傅,比如:师傅,前面靠边停下。通常情况我们不会说:司机,前面靠边停下。一字之差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

总而言之生活中我们对于一些陌生人或者不知道名字的人,统称为「师傅」,还有种情况也可能对你有一定帮助或者让你学到一些东西的人!也算是一个尊称,说统称为不为过!

所以说我们的文字博大精深,虽然差之毫厘,却失之千里!

师父是徒弟对专门给直接给自己传授技艺的人的尊称,而师傅是对所有专长的人的一种统称。

在过去学艺必须先拜师,未拜师,未入门的人,别人不会用心教你真实的功夫和技术,只能「漂学",而且师出无门。过去,连乡下手艺人收徒都要拜师,一般都是年纪比较小就跟师学艺,而且吃住在师父家里,平常要帮师父做家务活,师父对徒弟可打可骂,严加管教,象父亲一样,不但要教手艺,还教做人和礼义。三年的学徒工没有工钱,师父每年只给买一两身衣服。基本就象师父的家里人一样。师父带著徒弟,每天要帮徒弟将活赶出来,收两个人的工钱。徒弟三年后还要随师一年,才能出师,师父送一套本行的工具,才可单独另干,但随师那一年徒弟是有工钱的。

现在已经没有过去那种严格的师徒了,跟著师傅学艺,每天都要拿小工钱。叫师傅也不叫师父了,也许开始都叫师傅,后来也懒得叫了,干脆就是老王、老张、老李。过去只叫有手艺的人或有技术的人叫师傅。现在师傅变成了通称,街上随便一个不认识的人都可称作师傅,老师、保安、工人、农民。都可以称师傅。

现在有人提出,要将教自己技术、知识、手艺的人统一改称老师。你认为可以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师父和徒弟之间有系统严格的师承关系。今人,常把「师父=师傅」来作称呼,其实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师父:对出家法师(和尚、尼姑、道士的尊称)。

师傅:工、商、戏剧、书画、医术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对有技艺的人的尊称。

如:老师傅、厨师傅、木匠师傅、书画师等等。

——参考文献:《现代汉语词典》

「师父」的由来

「师父」--据史书记载,在元明时期,「师父」往往用作对和尚、道士的尊称。

如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集·寄万松老人书》《元史·刑法志》《鹿洲初集》卷等都曾说明了当时称僧人为师父的普遍。

「师傅」一词,早在战国时期是用来指老师的。

《榖梁传》昭公十九年有这样的说法:「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年已8岁的儿童,如果不进学从师,那是父亲的罪过。

《三字经》所说的「子不教,父之过」,说的就是这一意思。

秦汉以后,师傅由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演变为了专指帝王(包括帝和王)的老师。

师傅的这一意义,来源于太师和太傅的合称。《史记·吴王濞传》:「吴太子师傅皆楚人。」由一个「皆」字,可见「师」和「傅」是并列关系。《史记》中9处11次出现的「师傅」,都是这一意思。这时的「师傅」,总是和「宫廷」、「东宫」、「储君」、「太子」、「皇子」等字眼联系在一起。从西汉到南宋,这是师傅最通常的所指,明清时期,依然保留了这一意义。显然是因为「师傅」的地位太尊、声望太高,所谓的「身为师傅,贵极人臣」,这一称呼因此具有了一定的排他性。从西汉到南宋,「师傅」的涵义几乎为帝王之师这一特定的所指独占,很少例外。从南宋开始,「师傅」的所指逐渐下移,平民百姓的教师也可以蒙受此称。如朱熹既用师傅来称呼帝王之师,也用来称呼一般的授业者。至于用师傅来称呼工、商、戏剧书画、医术、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则是清代中后期以后的事情。按工人们在工厂互称「师傅」的习惯,称任何一个成年人尤其是年长的人为师傅,则更是 20世纪60年代的事情。

师父与师傅的具体区别

「师傅」作为尊称,当然含有尊敬的情感在内,而「师父」将「师」作「父」一般地敬重,这也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父。感情显然更加深挚。由于受重教尊师观念的影响,在传统的观念中,父亲和老师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旧时更为普遍使用的「父师」一词,就典型地体现了这点。「父生之,师教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父亲有生养之恩,老师有教育之谊。「师父」的称呼,在保留了原有的传授知识或技艺的意思之外,还灌注了更多的情感色彩,表现了古人对老师犹如对父亲一样的感情。「且道士之称受业师,则曰师父:于师前自称,则曰弟子,此理之正也。」(《王端毅奏议》卷十三)无论是僧道还是俗人,称呼自己爱戴的法师为「师父」,于理为然,于情洽切。


要说师父和师傅有什么区别,这是两个不同概念。

首先说师父,师父是指手艺人,经过正式仪式形成的师徒关系。向徒弟传授某种技艺,长期相首学艺。过去讲三年搭一节。关照师父师母生活 ,挑水.揣尿盆等,师爷会毫无保留把技传给徒弟,包括行门术语等。手艺人行门术语很重要。不会到外面吃不开而受排挤 ,挨撅丢人,正是这些形成关系形同父子关系一样,才有师父相称。老话:师徒如父子;也是这样来的。

师傅是一种尊称,一种是同一起干手艺活,对方比自己资格老尊称叫师傅。一种社会上,两人相遇不熟 相互塔话也可叫师傅。师傅只不过不分远近,都可以叫师傅,这只不过有点儿广泛的称呼而已。师父和师傅区别相差区别也就全清楚了。也就些了。这也是我肤浅理解的想法。


我们中国自古就有古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的含义当然是强调了老师的地位很高,当然也强调了老师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堪比父亲的,是非常巨大的。

我们的「师父」里面就蕴含著这一层意味。我们以前的「师父」和如今的「教师」有很大程度上面的不同,有的时候拜「师父」就等于拜了一个亲人,当然「师父」也会把你当做亲人对待。我们在电影《百鸟朝凤》里面就能看出来,孩子拜了当地最有名的唢呐老师当「师父」,虽然还是交了一些学费,但是「师父」根本不看重钱,他之所以收这个人当学生,是因为他更看重学生身上的特质和对他的尊重。拜了「师父」,孩子吃住都在「师父」家了,师父最关键的是教手艺,有的时候也会出于自己对徒弟的喜爱,送徒弟一些礼物。我们民间也有很多「师父」收徒弟是免费的,他们只想让自己的手艺流传下去,找一个传人,就像武侠小说里面写得那样。

当然如今的人现实多了,我们现在没有「师父」,一般都是「师傅」和「教师」。我们现在的「师傅」可以是对年长人的尊称,也可以是教一门技术的人,但是明显亲和力就不如「师父」那么高了。现在也很少有「师傅」把学生当亲人对待,「教师」更为现实,如今的新闻还频频曝出教师虐待学生、辱骂学生,实在令人发指。如今的「师傅」更看重学费和自己的利益。而以往的「师父」看重的是技术的传承和技术的发扬光大,更多在于荣誉感和责任感。

我觉得今天再把「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拿出来,必然是封建的产物了。在以前,你若是真的把老师当父亲,他们待你肯定也像亲儿子一样。但是如今呢?你把老师当成父亲,当成母亲,你只会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他们或许更重视应试教育和管理。真正的好老师,又能有几个呢?都是教育行业的学生,大家彼此看得都非常清楚。

是「父」还是「傅」只是一个名字,关键还是要看行动和后人的评价。


一、区别:

1、师父是学生对传授自己技艺的老师的尊称、近称。而师傅是老师的通称,太师、太傅或少师、少傅的合称。

2、老师这个名称最常见于学校与传统武术界,也常见传统艺术界。而师傅常常是对僧道的尊称,对衙门中吏役的尊称, 也对有专门技艺的工匠的尊称。

3、师父和徒弟之间有系统严格的师承关系,但也总有意外发生的时候。二师傅大多数民间对某行当的权威或有技术的人的尊称。

二、师父 最早由「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而来。后来虽然师徒之间并不一定有那样的约束了。但是「师父」一词一直沿用至今。

三、学生对传授自己技艺的老师尊称为「师父」,而不是「师傅」。传统的徒弟拜师,需要先找引师、保师、带师等三师,否则师父不接受该徒弟,因此师傅比师父更有威严、尊重、尊敬的意味。


中国的师徒关系?一大半就是奴隶与奴隶主的关系?


有必要这么绕吗?我来简单说几句,师傅,就算是不认识的人,你也可以尊敬的称他叫师傅,师父一般为授业恩师,完毕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