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和師傅這兩個詞,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因為發音相同,所以大家平常很少去分別判斷,但有時候需要寫出來的話,就真不知道該用哪個了,所以今天末學就和大家一起學習總結一下,看看這兩個詞到底有什麼不同?

一,師父。

師父,在古代是對老師的通稱,也是對出家人的尊稱。尊師重道向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俗話說:「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師父」,在古代,師生之間情同父子,老師是真教,學生是真幹,老師把學生當自己孩子,學生則把老師當做自己的第二任父母。老師的子孫、家事,學生會幫忙照顧,學生家有什麼困難,老師和同學們也會幫忙照顧,就像一家人一樣親密無間。

甚至有些行業,一旦拜了師父,就得全面由師父管教,做父母的都不能幹預,甚至幾年都不能和子女見面。到了漢唐時代,為了體現出人們對這種師生關係的重視,逐漸形成了正式的拜師禮儀,叫做拜師禮,弟子拜師時要給師父行三拜九叩大禮,並且要跪獻紅包和拜師貼,以及其他具體禮儀,這裡就不多說了。

我們讀《論語》,看孔子和他弟子之間,真的是亦師亦父,很讓人感動。孔子的弟子中出身貧寒的很多,比如顏回,一簞食,一瓢飲,日常生活基本上都是靠同學們接濟,死後的葬禮,還是同學們湊錢幫忙置辦的。孔子去世後,子貢和同學為孔子守喪三年,然後子貢在孔子墳前蓋了小屋,又獨自守墓三年,一共六年,這是多深的師生感情呀!

到了現在,師父這個詞基本上就只用於對出家人、和尚、尼姑、道士的尊稱了。

二,師傅。

師傅,在古代是徒弟對傳授自己技藝的人的尊稱,有一定的感情在內;也是對一些有專業手藝的工匠的尊稱;到了現在,我們對普通的男性勞動者,也習慣的尊稱為師傅。

例如古代太子的老師,就叫做太師、太傅、少師、少傅,都是對老師的尊稱。對某些有專門技藝的也稱師傅,表示尊重,比如:司機師父、木匠師傅、修鞋師傅、修電動車師傅等等。

總結:

一,因為師父後邊有個父字,表示要像敬重父親一樣的對待老師,相較於師傅,關係更親近,更真摯,感情色彩更濃烈一些。

二,徒弟對於傳授技藝給自己的人,可以稱師傅,也可以稱師父,看關係親密程度而定;沒有師徒關係的時候,只適合稱師傅,不適合稱師父。

三,對於出家人,只適合稱師父,不適合稱師傅,否則就顯得不尊重。

四,有技藝的人稱呼自己的時候,用師傅比較合適,比如:我這個徒弟很厲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現在已經超過我這個做師傅的了。


師父與師傅有區別。

師父是同生活在一起的傳技能的人。

師傅是各居自家的傳技解惑的人,如僧人解答居士的解惑,也稱和尚為師傅。

師父的學徒是入其家,甚至拜師時須立賣身契的,從而有家奴家僕的含意,因此戲子拜師門,醫者拜師門,木石匠建房築院等,學徒期包喫穿用住,學徒幹家務活,師滿須向師父交費三年五年所得,而後所得按比例奉師的,甚至養老送終的。

師傅僅交學費,交費即教,不交費了就不教了,滿師後各不相關,僅憑徒弟良心了。

所以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僅指師父,不算師傅的。

因此現代技校學校是師傅的延續及擴大。

而門外弟子,入門弟子,親傳弟子,關門弟子,衣缽傳人,是師父的延續。

其中門外弟子與師傅式相同。

最大區別是師父有產業可從事,入門弟子可從業,若徒弟自立業,師父出設備,且撫持熟練達經營自如為止,從而呈傳道授業式。

師傅無產業或有產業不由徒弟從事,徒弟學成自建業立業,與師傅無關,僅傳技解惑。

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俗話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父和師傅的區別還是很大的!

什麼樣的人被稱之為師父

我們從一些古裝劇和電影中看到稱之為師父的人,武功都高深莫測,內力也是相當深厚的,為什麼被成為師父?

一,算是一種尊稱,對於年老地位比較高的人一種尊稱罷了,當然你不可能叫大伯或者大爺吧!

二,師父也是種手藝傳授人,那麼下面的弟子都會對他畢恭畢敬,想學到精湛的技藝。

三,師父的地位相當於父親,讓別人學到為人處世的道理,培養他的各項技能,甚至是人生中的貴人。

總而言之就是尊稱,尊敬師長的另一種表達方式!

什麼樣的人被稱之為師傅

最常見的莫過於生活中的各種各樣的師傅啦,比如說王師傅,張師傅。

一,通常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問題或者困難,需要請人幫忙解決一些問題,這種情況下我們稱之為他師傅,你不可能直接喊:「老王,幫我疏通一下馬桶」。

二,你在不知道別人的情況下,可以稱之為師傅,比如:師傅,前面靠邊停下。通常情況我們不會說:司機,前面靠邊停下。一字之差所表達的意思完全不同。

總而言之生活中我們對於一些陌生人或者不知道名字的人,統稱為「師傅」,還有種情況也可能對你有一定幫助或者讓你學到一些東西的人!也算是一個尊稱,說統稱為不為過!

所以說我們的文字博大精深,雖然差之毫釐,卻失之千里!

師父是徒弟對專門給直接給自己傳授技藝的人的尊稱,而師傅是對所有專長的人的一種統稱。

在過去學藝必須先拜師,未拜師,未入門的人,別人不會用心教你真實的功夫和技術,只能「漂學",而且師出無門。過去,連鄉下手藝人收徒都要拜師,一般都是年紀比較小就跟師學藝,而且喫住在師父家裡,平常要幫師父做家務活,師父對徒弟可打可罵,嚴加管教,象父親一樣,不但要教手藝,還教做人和禮義。三年的學徒工沒有工錢,師父每年只給買一兩身衣服。基本就象師父的家裡人一樣。師父帶著徒弟,每天要幫徒弟將活趕出來,收兩個人的工錢。徒弟三年後還要隨師一年,才能出師,師父送一套本行的工具,纔可單獨另幹,但隨師那一年徒弟是有工錢的。

現在已經沒有過去那種嚴格的師徒了,跟著師傅學藝,每天都要拿小工錢。叫師傅也不叫師父了,也許開始都叫師傅,後來也懶得叫了,乾脆就是老王、老張、老李。過去只叫有手藝的人或有技術的人叫師傅。現在師傅變成了通稱,街上隨便一個不認識的人都可稱作師傅,老師、保安、工人、農民。都可以稱師傅。

現在有人提出,要將教自己技術、知識、手藝的人統一改稱老師。你認為可以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師父和徒弟之間有系統嚴格的師承關係。今人,常把「師父=師傅」來作稱呼,其實二者還是有區別的。

師父:對出家法師(和尚、尼姑、道士的尊稱)。

師傅:工、商、戲劇、書畫、醫術等行業中傳授技藝的人。對有技藝的人的尊稱。

如:老師傅、廚師傅、木匠師傅、書畫師等等。

——參考文獻:《現代漢語詞典》

「師父」的由來

「師父」--據史書記載,在元明時期,「師父」往往用作對和尚、道士的尊稱。

如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集·寄萬松老人書》《元史·刑法志》《鹿洲初集》卷等都曾說明瞭當時稱僧人為師父的普遍。

「師傅」一詞,早在戰國時期是用來指老師的。

《榖梁傳》昭公十九年有這樣的說法:「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年已8歲的兒童,如果不進學從師,那是父親的罪過。

《三字經》所說的「子不教,父之過」,說的就是這一意思。

秦漢以後,師傅由泛指從事教學工作的老師,演變為了專指帝王(包括帝和王)的老師。

師傅的這一意義,來源於太師和太傅的合稱。《史記·吳王濞傳》:「吳太子師傅皆楚人。」由一個「皆」字,可見「師」和「傅」是並列關係。《史記》中9處11次出現的「師傅」,都是這一意思。這時的「師傅」,總是和「宮廷」、「東宮」、「儲君」、「太子」、「皇子」等字眼聯繫在一起。從西漢到南宋,這是師傅最通常的所指,明清時期,依然保留了這一意義。顯然是因為「師傅」的地位太尊、聲望太高,所謂的「身為師傅,貴極人臣」,這一稱呼因此具有了一定的排他性。從西漢到南宋,「師傅」的涵義幾乎為帝王之師這一特定的所指獨佔,很少例外。從南宋開始,「師傅」的所指逐漸下移,平民百姓的教師也可以蒙受此稱。如朱熹既用師傅來稱呼帝王之師,也用來稱呼一般的授業者。至於用師傅來稱呼工、商、戲劇書畫、醫術、等行業中傳授技藝的人,則是清代中後期以後的事情。按工人們在工廠互稱「師傅」的習慣,稱任何一個成年人尤其是年長的人為師傅,則更是 20世紀60年代的事情。

師父與師傅的具體區別

「師傅」作為尊稱,當然含有尊敬的情感在內,而「師父」將「師」作「父」一般地敬重,這也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師父。感情顯然更加深摯。由於受重教尊師觀唸的影響,在傳統的觀念中,父親和老師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舊時更為普遍使用的「父師」一詞,就典型地體現了這點。「父生之,師教之」、「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在一個人的成長道路上,父親有生養之恩,老師有教育之誼。「師父」的稱呼,在保留了原有的傳授知識或技藝的意思之外,還灌注了更多的情感色彩,表現了古人對老師猶如對父親一樣的感情。「且道士之稱受業師,則曰師父:於師前自稱,則曰弟子,此理之正也。」(《王端毅奏議》卷十三)無論是僧道還是俗人,稱呼自己愛戴的法師為「師父」,於理為然,於情洽切。


要說師父和師傅有什麼區別,這是兩個不同概念。

首先說師父,師父是指手藝人,經過正式儀式形成的師徒關係。向徒弟傳授某種技藝,長期相首學藝。過去講三年搭一節。關照師父師母生活 ,挑水.揣尿盆等,師爺會毫無保留把技傳給徒弟,包括行門術語等。手藝人行門術語很重要。不會到外面喫不開而受排擠 ,挨撅丟人,正是這些形成關係形同父子關係一樣,纔有師父相稱。老話:師徒如父子;也是這樣來的。

師傅是一種尊稱,一種是同一起幹手藝活,對方比自己資格老尊稱叫師傅。一種社會上,兩人相遇不熟 相互塔話也可叫師傅。師傅只不過不分遠近,都可以叫師傅,這只不過有點兒廣泛的稱呼而已。師父和師傅區別相差區別也就全清楚了。也就些了。這也是我膚淺理解的想法。


我們中國自古就有古話「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句話的含義當然是強調了老師的地位很高,當然也強調了老師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堪比父親的,是非常巨大的。

我們的「師父」裡面就蘊含著這一層意味。我們以前的「師父」和如今的「教師」有很大程度上面的不同,有的時候拜「師父」就等於拜了一個親人,當然「師父」也會把你當做親人對待。我們在電影《百鳥朝鳳》裡面就能看出來,孩子拜了當地最有名的嗩吶老師當「師父」,雖然還是交了一些學費,但是「師父」根本不看重錢,他之所以收這個人當學生,是因為他更看重學生身上的特質和對他的尊重。拜了「師父」,孩子喫住都在「師父」家了,師父最關鍵的是教手藝,有的時候也會出於自己對徒弟的喜愛,送徒弟一些禮物。我們民間也有很多「師父」收徒弟是免費的,他們只想讓自己的手藝流傳下去,找一個傳人,就像武俠小說裡面寫得那樣。

當然如今的人現實多了,我們現在沒有「師父」,一般都是「師傅」和「教師」。我們現在的「師傅」可以是對年長人的尊稱,也可以是教一門技術的人,但是明顯親和力就不如「師父」那麼高了。現在也很少有「師傅」把學生當親人對待,「教師」更為現實,如今的新聞還頻頻曝出教師虐待學生、辱罵學生,實在令人髮指。如今的「師傅」更看重學費和自己的利益。而以往的「師父」看重的是技術的傳承和技術的發揚光大,更多在於榮譽感和責任感。

我覺得今天再把「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拿出來,必然是封建的產物了。在以前,你若是真的把老師當父親,他們待你肯定也像親兒子一樣。但是如今呢?你把老師當成父親,當成母親,你只會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他們或許更重視應試教育和管理。真正的好老師,又能有幾個呢?都是教育行業的學生,大家彼此看得都非常清楚。

是「父」還是「傅」只是一個名字,關鍵還是要看行動和後人的評價。


一、區別:

1、師父是學生對傳授自己技藝的老師的尊稱、近稱。而師傅是老師的通稱,太師、太傅或少師、少傅的合稱。

2、老師這個名稱最常見於學校與傳統武術界,也常見傳統藝術界。而師傅常常是對僧道的尊稱,對衙門中吏役的尊稱, 也對有專門技藝的工匠的尊稱。

3、師父和徒弟之間有系統嚴格的師承關係,但也總有意外發生的時候。二師傅大多數民間對某行當的權威或有技術的人的尊稱。

二、師父 最早由「一日為師終生為父」而來。後來雖然師徒之間並不一定有那樣的約束了。但是「師父」一詞一直沿用至今。

三、學生對傳授自己技藝的老師尊稱為「師父」,而不是「師傅」。傳統的徒弟拜師,需要先找引師、保師、帶師等三師,否則師父不接受該徒弟,因此師傅比師父更有威嚴、尊重、尊敬的意味。


中國的師徒關係?一大半就是奴隸與奴隸主的關係?


有必要這麼繞嗎?我來簡單說幾句,師傅,就算是不認識的人,你也可以尊敬的稱他叫師傅,師父一般為授業恩師,完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