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笔法并非全是纯正的魏晋笔法。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米芾大多数笔法直接来自二王。

米芾的笔法,其使转轨迹肯定都源自二王一路。

但是笔法的外在形质确是篆隶、章草、晋唐宋诸家都有取舍的。

甚至有张旭的篆籀笔法,虽然米芾不喜欢张旭草书,但是就其学习颜真卿书法来看,得篆籀笔意也在情理之中。

但从这一点来说,就不是纯正的魏晋笔法。

在这其中,甚至还有章草的笔法,可以对比平复帖。

一个书家的成就,绝非只能靠一个时代笔法特色就可以解释。

在本质上,米芾行书属于二王一路,只有颜真卿非二王一路,但是也用了二王法度。

二王之后,书家都跳不出二王的路子。

但是在外在形质气韵上,却各有所长。如米芾,外形上的二王笔法继承不少,但是更多的是对历代书家笔法的汲取,如欧阳询颜真卿褚遂良,甚至虞世南也有不少。

米苏三十多岁时才向苏轼请教书法,苏轼告诉他学习魏晋,但是在学魏晋之前,米芾就已经小有书名了。


  米芾用笔,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之间转换,并且了无痕迹。达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米芾对书法有超高、超强的悟性,对毛笔以及用笔纯熟于心,应之于手,所以各种书体兼善,而不出传统本质。

米芾学书历程,自谓:初学颜,乃学柳,进而学欧,及看兰亭,并看诸家法帖,得魏晋人笔。

也就是说,米芾由唐入魏晋,是在不断地追溯用笔之法。壮岁之前的集古字,正是米芾继承前人经验的过程,即,先入。积累有成之后,化出自家面目。

魏晋人天性真实,既讲求内涵风流,又讲究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疾涩也罢,绞转也罢,无非后人总结提炼出来的主流用笔方法而已。书写这么复杂的体系,又岂是几个词句就能概括的?屋漏痕、锥画沙、夏云奇峰,是比拟的表达,个中需要强大的悟性和持续的实践得来。

这几点米芾无疑都是具备的。他领悟到魏晋笔法的核心,即使自称「刷字」,也不妨碍其对魏晋笔法核心的掌握。

魏晋时代是文化灿烂,文人士大夫天性解放的时代,也是书法艺术发展中的第一个高潮。这个时代已经完全涵盖了之前的,也达到了当时极致,成为后世的源头。

米芾追至魏晋,得其法,而自出机杼。成为集大成者。

所以,米芾得魏晋笔法,掌握其核心,又有发展,谓之刷字,是得其高,述之低,举重若轻。


(一) 首先说写魏晋人的执笔法和米芾的区别

魏晋时期已经有了矮桌,所以人们席地而坐由于字径小,手臂不用悬起来,执笔是用「𢬍压勾格抵拒导送」的方法,所以魏晋人的字径是在方寸之间,手由于在桌面上略微浮起来,所以仍然会影响手臂手腕的摆动范围,进而会影响到用笔的走势,笔画比较倾斜(前提为有笔心的缠纸笔,见王羲之《笔经》)。下图为汉代画像砖,能看到老师的位置有矮桌:

而米芾据记载是悬腕作书的,即使写小楷也是悬腕书写,所以你看米芾的字没有王羲之的字那么精致,也是由于悬的太高导致的不稳定,毕竟悬腕消耗了很大一部分能量,那么分给字的能量必然会减少,比如下图米芾写的小楷,就可以看出悬腕写字比较毛糙不精致了。

下面看看丰坊的一段关于古人执笔的记载,能看到魏晋执笔法是怎样的,也可见小楷悬腕是没有必要的。

一,若字三寸至于五寸(约十厘米到十六厘米),可以端坐而书,亦必运肩及肘之力,使手离纸足许,所谓上腕也。伯高得法于贺季真,其笔如空中抛弹,壮伟奇怪,高视千古。正以能运上腕全力在笔,笔与神会,不自知其所以然而然也。

二,其径寸以内(三厘米以内),如《兰亭》、《乞假》、《金丹》,小而《姚恭公》、《化度寺》、《宣示》、《力命》、《忧虞》、《乐毅》、《方朔》、《黄庭》、《曹娥》,细而河南《阴符》、法晖《塔经》,则运自肘至掌之力,手离纸三二分(也就是一厘米左右)即可,所谓下腕也。

这是执笔的区别。

(二)侧锋取妍,古质今妍,米芾对于侧锋的运用可以说要比王羲之更多。

蔡邕《九势》说「藏头者,令圆笔属纸,使笔心常在画中行」所以古人的笔法更加强调篆籀意味,线条强调在中锋的基础上略微变化,更加纯粹,不像米芾侧锋玩的那么多。

魏晋用笔更强调「自起自倒,自收自束」你看王羲之一个姿势动作能完成多少笔画,再看米芾就会觉得动作特别多,还做不到用一个简单的手势完成更多丰富的笔画。所以王羲之比较无为,比较顺畅,更加讲究笔简意丰,但是米芾则主观能动性太强烈了,不够简约。

以上三点为米芾和王羲之的区别,感谢邀请,希望采纳!!! 作者:含章子


要回答你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最正宗的魏晋笔法。

目前关于正宗的魏晋笔法,很多书法专家学者是没有一个公认的结论的!

写得像不一定是用正宗的笔法写出来的。因为把同样一个笔画写出来,会有无数种写法,甚至还可以把它画出来。

我们可以用常理来推断,魏晋笔法是世界上最好的笔法,必然具备这几种特征

1.笔画刚劲有力。

入木三分的故事肯定是假的,但是编这个故事的人为了强调一个什么道理呢?无非是强调写字笔画的力气非常非常的重要。

2.笔画一次成型

如果一味的去描头画角,笔画的形状虽然相同,但是会很不自然。好的笔法必然是可以把笔画一次性写出来的。

3.速度很快

书法是要讲求效率的一门实用技术,所以说必须满足书写速度的要求!如果你看到一个人写书法很多年,但是他写书法的时候写得非常慢,那么他的方法绝对是错的。当然他为了示范给大家看,故意放慢速度,这种情况又另当别论了。

米芾学的就是王字,笔法与王羲之一脉相承,笔画力可扛鼎,极为流畅,刷字也描述了他的毛笔纵横捭阖纸面的状态,因此必是魏晋笔法!

但是才主哥哥认为米芾的笔法技术是高于王羲之的,米芾用的双钩执笔,王羲之用的是单勾,双钩的优势是旋转更为有力,更适于写大字!


一句话,米芾在宋四家中得二王笔法最多,并能自成一家。但米芾未得二王之韵。


当然是 他是学二王出身 虽然老是骂二王


应为魏晋一路。


本人从小学习书法,由于中间中断,虽无大长进,还是有点儿个人体会。无论前人还是今人,临摹前人的书法,是吸取前人的优秀技法、文字内蕴,而后融会贯通,吸取之长补己之短,并不是毫无差别地复制前人的筋骨皮肉。书法家之所以成为书法家,是因为有了自己的风格。因此,我觉得,米芾的书法并非全是是魏晋笔法看,还有他自己的「九阴真经」哈哈


我们知道米芾是集古字自成一家的。所以他的字里面包含的笔法比较多。

我们看,二王肯定是他绕不过去的弯,我们仔细再看,好像还有李邕的笔法结构。等等。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