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小時候,我並不喜歡魯迅。

  在小學時,無論是《閏土》、《在仙台》還是從《朝花夕拾》裏節選出來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語文課上,只要學到魯迅的課文,都是要成篇背下來的。

  對於現代的小孩子來說,那種帶着一點點舊式文言的用詞,並不是朗朗上口的,想要一字不差的背誦下來,真的是難,要下一番苦功夫。

  上了高中之後,又有《祥林嫂》、《孔乙己》、《阿Q正傳》,更有那篇吃“人血饅頭”的《藥》,讓我越發不喜歡魯迅,敬而遠之。

  可真的到了成年之後,我才終於明白,少時的我不喜歡魯迅,根本是因爲那種自己尚不能說明白的、來自內心的恐懼。

  每個人都希望看到歌舞昇平、錦上添花的美麗,又有多少人,願意看到一篇如此簡潔、凝重,連多一個字都沒有,剖開最可怕、齷齪的人性文章?

  只有成年之後,有了閱歷,纔會明白,只有痛徹骨髓的思考,才能讓我們在整個世界上清醒地活着。

  而現在再看起來,犀利、尖銳、蒼涼而永遠在批判着的魯迅,纔是真正清醒着的人。

  我記得讀過一篇文學評論,忘記了作者,但記得大意:如果把現代著名大家的文章,找出不起眼的一段放在一起,最容易辨認的,一定是魯迅。

  是的,魯迅的文章不僅僅是意境的深刻,更有文字中,自成一體的風格。

  凝重簡潔,隨性灑脫,直抒胸臆,暢快無比。

  “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隔壁的一家唱着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後也做不了人。”

  “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會安漢,木蘭從軍就可以保隋,也不相信妲己亡殷,西施亡吳,楊貴妃亂唐那些古老的話。我以爲,在男權社會裏,女性絕對不會有這麼大的力量,興亡的責任都應該由男的來負。但向來男性作者將亡敗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這真是一錢不值的沒有出息的男人。”

  人到中年的我,終於活到了和先生同樣的年紀,學着豁達,也慢慢地嘗試年少不願挑戰的事物,譬如再讀魯迅。

  閒時重讀魯迅先生的文章合集,越發覺得字字珠璣。

  好久沒推薦書籍了,來吧,2月的書單,讓我們重讀魯迅先生,我確信,你一定會拍案驚奇。

  01

  《傷逝》

  豆瓣評分:8.8(4564評)

  魯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愛情小說,講述了一對衝破封建枷鎖,自由戀愛的男女,組建了一個溫馨的家庭,但不久愛情歸於失敗,最終一“傷”一“逝”。

  《傷逝》這部小說的知名度並不算得高,可裏面的男女主人的名字,深入身心,男主叫涓生,女主叫子君,是不是很眼熟?

  沒錯,亦舒師太的《我的前半生》男女主的名字,就是來源於魯迅先生的《傷逝》。

  亦舒實在是太愛魯迅了,連男女主名都要複製一份,還有人戲稱《我的前半生》就是《傷逝》的續作,爲女主子君找到了最完美、最圓滿的宿命。

  魯迅筆下的子君,是極其矛盾的,她追求自由戀愛,不顧親朋好友的反對,和男友涓生組建了家庭,這時候,她果敢有主見,是位新興的新時代女性形象。

  可婚後,卻變得膽怯而無知,她的日子,就是圍繞着涓生而活,放棄了昔日的勇敢無畏,安心於自己的柴米油鹽,做菜餵雞。

  等到兩人在思想上的差距越來越大,被丈夫拋棄,至死也不明白自己悲劇的原因。

  可小說中,早就暗示了她的命運,可嘆可悲。

  “受了高等教育的女子,一旦身入家庭,既不善於管家庭的瑣事,又無力兼顧社會的事業,這一幫人簡直是高等遊民。”

  02

  《朝花夕拾》

  豆瓣評分:8.7(36056評)

  朝花夕拾,詩意的名字,早晨盛開的鮮花,傍晚摘掉或撿起,來暗示舊事重提。巧合的是,原本這本散文合集,最初的名字,就叫《舊事重提》。

  舊事重提,提的是自己的過往,批的是當下的醜陋,裏面提到的,都是身邊不起眼的,甚至連結局都沒有的小人物。

  阿長,生得黃胖而矮的女工,阿長也不是她的名字,她確切的名字,她提過,但身邊的人也不大記得,只把她當作另一個女工的代替。

  藤野先生,黑瘦,八字須,戴着眼鏡,穿衣寒顫,喜歡夾着大大小小的書籍來上課,聲音抑揚頓挫,對學生認真負責。

  範愛農,悲壯的革命者,穿着很舊的布馬褂,破布鞋,顯得很寒素。出國留學,沒了學費,被迫回鄉,回到故鄉之後,又備受輕視、排擠和迫害。

  .....

  這些不起眼的人物,在魯迅的筆下,都充滿了生命和靈魂,沒有過度的渲染,寥寥幾筆,就道出了他們各自的閃光點。

  阿長會記着自己的喜好,連書名都記不清的她,給自己買了一本朝思暮想的《山海經》;藤野先生對外表不在意,但對自己卻充滿了關愛,這種關愛無關學問,關乎知識的傳授;範愛農雖然自己第一眼見着不歡喜,但熟絡之後,才發現他“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得可以。”

  就連那個僅有幾方寸大小的百草園,也都有千奇百怪的故事:“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

  《朝花夕拾》很短,看完不過一炷香的時間,單純地將它當作大文豪的童年回憶錄也未嘗不可,不用過多地解讀,僅僅把魯迅當成一個愛玩愛鬧,甚至生氣起來直接在文章中說“我也不太高興”的中年頑皮男子,就已經足夠。

  03

  《吶喊》

  豆瓣評分:8.9(50708評)

  《吶喊》堪稱魯迅先生最具影響力的作品合集了。

  中國第一本白話文《狂人日記》,那個一直孜孜不倦、叫人好生厭煩的《孔乙己》,還有創造了那個至今仍活躍在網絡世界的詞語的《藥》,以及聽名字就覺得嘲諷的《阿Q正傳》......全都在裏面。

  只要完完整整地讀一遍,那舊社會的凜冽和無助,絲絲入扣,讀第一遍,憤世嫉俗,讀第二遍,寒氣逼人,再讀一遍,酸澀和辛辣充滿每一個細胞,讓人透不過氣來。

  《吶喊》不愧爲“吶喊”,魯迅先生每一個用詞,都精妙絕倫,拍手叫好。

  “人血饅頭”,一個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在中醫裏迷信的藥方,可過了千年百年,時間流失得比沙漏得沙子還快,人的本性卻沒有半點改變;

  “精神勝利法”,造得多妙,多貼切!精神勝利,也算一種勝利,用精神來麻痹自己,若不是觀察入微,如何能造就比喻如此精彩的詞語?

  《吶喊》的名言,更是多如牛毛,多虧了當初老師的逼迫,至今銘記於心。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凡事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衆的材料和看客。”

  “真是愈有錢,便愈是一毫不肯放鬆,愈是一毫不肯放鬆,便愈有錢。”

  ......

  越是經典的文章,越是能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句子。如果當初的課本沒有賦予魯迅那麼多隱晦的色彩,把《吶喊》當作一本毒舌教學文也未嘗不可,論諷刺,魯迅先生可是功力深厚呢。

  04

  《彷徨》

  豆瓣評分:8.9(14142評)

  相對於《朝花夕拾》、《吶喊》這樣有名的合集,《彷徨》的知名度要相對小一些,評分也銳減了近一半之多。

  可要提到那篇有名的《祝福》,那個哭哭啼啼的祥林嫂,那個著名的臺詞“我真傻,真的,我單知道雪天野獸在深山裏沒有食吃,會到村子裏來,我不知道春天也會有”,就已經令人印象深刻。

  一部合格的小說集,不需要所有的人物都印象深刻,也不需要每一個句子都刻骨銘心,而是經過了幾年,幾十年,只要提到裏面其中一個人物,你立馬能想起他的遭遇,他的故事,他說過的話,就足以成爲經典。

  《朝花夕拾》如此,《吶喊》如此,《彷徨》亦是如此。

  但《彷徨》不同於前者,除了《祝福》這篇小說,其他大量的對白臺詞和人名,需要靜下心來,慢慢體會,才能感受到經典的魅力。

  05

  《故事新編》

  豆瓣評分:8.9(6593評)

  《故事新編》大概是魯迅先生最吸引人的一部合集了。

  沒有晦澀難懂的暗諷,沒有不知所措的對白,只有一個個荒誕不經的小故事,拿來當睡前讀物看,都能看得津津有味,不願入睡。甚至還有人稱之爲“魯迅文學上的巔峯之作”。

  我最喜歡的故事改編,當屬《奔月》。嫦娥和后羿,在傳說中是一對恩愛的夫妻,后羿得了仙丹,卻因捨不得嫦娥,未肯服用。

  到了魯迅的筆下,嫦娥成了一個傲慢無禮的母老虎,整日嫌棄后羿帶回來的食物。如若是普通的食物倒還好,偏偏魯迅在裏面創造出了一個新的菜餚——烏鴉炸醬麪!

  烏鴉炸醬麪,真虧魯迅想得出來,兩者別說是平行線了,憑再怎麼想象力豐富的人,也不絕不會把兩者想到一起。

  不過大師就是大師,沒有血緣關係的一道菜名,硬是給人活靈活現的畫面感。

  更別提故事的結尾,實在太有趣了,完全顛覆了神話裏后羿偉光正的形象,變成了備受妻子虐待的小丈夫。

  9個故事,不長不短,睡前看完,剛剛好。說不定入睡之後,夢到裏面的神話故事人物,該多有趣!

  06

  《野草》

  豆瓣評分:9.3(6209評)

  有人說,讀完《野草》,如果腦海中存着滿當當的疑惑,覺得自己好像是讀完了,又好像一知半解的時候,那就是讀懂了《野草》。

  魯迅先生也說過,不希望別人讀懂它,因爲它只屬於自己。

  作爲一本詩歌合集,《野草》可真算得上是另類,沒有堆砌起來的華藻,也沒有媲美唐詩的韻腳,甚至有些語句,一點美感和邏輯也沒有。

  前兩年,還有人把裏面其中的一句話,“在我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拿出來嘲笑說:“這不是廢話嗎?”

  可別忘了,這部詩歌的合集,就叫《野草》。野草,本來就比不上花兒,根基不深,也開不出美麗的花朵,可渾然天成,瀟灑靈動。

  而野草越是粗鄙,越是精力旺盛,哪怕用火燒,用刀砍,也不會湮滅,像極了魯迅對於《野草》這個合集的創作理念。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人們都在爭論,魯迅的文章到底適不適合今天的孩子,到底還應不應該強硬地讓孩子背誦。

  爭論來爭論去的結果,還是抵不過家長的強硬,妥協了。

  當看到魯迅的文章被剔除出了語文書,不少人拍手叫好的時候,心裏又喜又悲。

  魯迅的文章、散文合集,甚至是詩歌,直至今天,仍舊還未過時,用裏面的話來評論時事,教學育人,威懾力也足夠。

  剔除了魯迅的文章,說是學生年紀太小,文章生澀難懂,爲了減輕了學生的負擔,讓他們自由選擇閱讀,這沒多大問題,反而讓學生少恨了魯迅先生一些。

  可若是因爲學生不愛看,不喜歡看的理由剔除,又或是因爲裏面粗鄙的語言而刪除,那就要替魯迅先生喊聲冤枉了。

  讓孩子看見的人生,不應該僅剩美好和陽光,見識過了黑暗,才知道,光明的來之不易。

  而且一篇好文,從來不需要理解成同一個方向,天馬行空,自由發揮,甚至顛覆作者的初衷,才稍微有些精神碰撞的意味在裏面。

  2月份,來讀書吧,從魯迅的經典讀起,在沉淪的黑暗中,感受現實的美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