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小时候,我并不喜欢鲁迅。

  在小学时,无论是《闰土》、《在仙台》还是从《朝花夕拾》里节选出来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语文课上,只要学到鲁迅的课文,都是要成篇背下来的。

  对于现代的小孩子来说,那种带着一点点旧式文言的用词,并不是朗朗上口的,想要一字不差的背诵下来,真的是难,要下一番苦功夫。

  上了高中之后,又有《祥林嫂》、《孔乙己》、《阿Q正传》,更有那篇吃“人血馒头”的《药》,让我越发不喜欢鲁迅,敬而远之。

  可真的到了成年之后,我才终于明白,少时的我不喜欢鲁迅,根本是因为那种自己尚不能说明白的、来自内心的恐惧。

  每个人都希望看到歌舞升平、锦上添花的美丽,又有多少人,愿意看到一篇如此简洁、凝重,连多一个字都没有,剖开最可怕、龌龊的人性文章?

  只有成年之后,有了阅历,才会明白,只有痛彻骨髓的思考,才能让我们在整个世界上清醒地活着。

  而现在再看起来,犀利、尖锐、苍凉而永远在批判着的鲁迅,才是真正清醒着的人。

  我记得读过一篇文学评论,忘记了作者,但记得大意:如果把现代著名大家的文章,找出不起眼的一段放在一起,最容易辨认的,一定是鲁迅。

  是的,鲁迅的文章不仅仅是意境的深刻,更有文字中,自成一体的风格。

  凝重简洁,随性洒脱,直抒胸臆,畅快无比。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相信妲己亡殷,西施亡吴,杨贵妃乱唐那些古老的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性绝对不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由男的来负。但向来男性作者将亡败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

  人到中年的我,终于活到了和先生同样的年纪,学着豁达,也慢慢地尝试年少不愿挑战的事物,譬如再读鲁迅。

  闲时重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合集,越发觉得字字珠玑。

  好久没推荐书籍了,来吧,2月的书单,让我们重读鲁迅先生,我确信,你一定会拍案惊奇。

  01

  《伤逝》

  豆瓣评分:8.8(4564评)

  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爱情小说,讲述了一对冲破封建枷锁,自由恋爱的男女,组建了一个温馨的家庭,但不久爱情归于失败,最终一“伤”一“逝”。

  《伤逝》这部小说的知名度并不算得高,可里面的男女主人的名字,深入身心,男主叫涓生,女主叫子君,是不是很眼熟?

  没错,亦舒师太的《我的前半生》男女主的名字,就是来源于鲁迅先生的《伤逝》。

  亦舒实在是太爱鲁迅了,连男女主名都要复制一份,还有人戏称《我的前半生》就是《伤逝》的续作,为女主子君找到了最完美、最圆满的宿命。

  鲁迅笔下的子君,是极其矛盾的,她追求自由恋爱,不顾亲朋好友的反对,和男友涓生组建了家庭,这时候,她果敢有主见,是位新兴的新时代女性形象。

  可婚后,却变得胆怯而无知,她的日子,就是围绕着涓生而活,放弃了昔日的勇敢无畏,安心于自己的柴米油盐,做菜喂鸡。

  等到两人在思想上的差距越来越大,被丈夫抛弃,至死也不明白自己悲剧的原因。

  可小说中,早就暗示了她的命运,可叹可悲。

  “受了高等教育的女子,一旦身入家庭,既不善于管家庭的琐事,又无力兼顾社会的事业,这一帮人简直是高等游民。”

  02

  《朝花夕拾》

  豆瓣评分:8.7(36056评)

  朝花夕拾,诗意的名字,早晨盛开的鲜花,傍晚摘掉或捡起,来暗示旧事重提。巧合的是,原本这本散文合集,最初的名字,就叫《旧事重提》。

  旧事重提,提的是自己的过往,批的是当下的丑陋,里面提到的,都是身边不起眼的,甚至连结局都没有的小人物。

  阿长,生得黄胖而矮的女工,阿长也不是她的名字,她确切的名字,她提过,但身边的人也不大记得,只把她当作另一个女工的代替。

  藤野先生,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穿衣寒颤,喜欢夹着大大小小的书籍来上课,声音抑扬顿挫,对学生认真负责。

  范爱农,悲壮的革命者,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出国留学,没了学费,被迫回乡,回到故乡之后,又备受轻视、排挤和迫害。

  .....

  这些不起眼的人物,在鲁迅的笔下,都充满了生命和灵魂,没有过度的渲染,寥寥几笔,就道出了他们各自的闪光点。

  阿长会记着自己的喜好,连书名都记不清的她,给自己买了一本朝思暮想的《山海经》;藤野先生对外表不在意,但对自己却充满了关爱,这种关爱无关学问,关乎知识的传授;范爱农虽然自己第一眼见着不欢喜,但熟络之后,才发现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就连那个仅有几方寸大小的百草园,也都有千奇百怪的故事:“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朝花夕拾》很短,看完不过一炷香的时间,单纯地将它当作大文豪的童年回忆录也未尝不可,不用过多地解读,仅仅把鲁迅当成一个爱玩爱闹,甚至生气起来直接在文章中说“我也不太高兴”的中年顽皮男子,就已经足够。

  03

  《呐喊》

  豆瓣评分:8.9(50708评)

  《呐喊》堪称鲁迅先生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合集了。

  中国第一本白话文《狂人日记》,那个一直孜孜不倦、叫人好生厌烦的《孔乙己》,还有创造了那个至今仍活跃在网络世界的词语的《药》,以及听名字就觉得嘲讽的《阿Q正传》......全都在里面。

  只要完完整整地读一遍,那旧社会的凛冽和无助,丝丝入扣,读第一遍,愤世嫉俗,读第二遍,寒气逼人,再读一遍,酸涩和辛辣充满每一个细胞,让人透不过气来。

  《呐喊》不愧为“呐喊”,鲁迅先生每一个用词,都精妙绝伦,拍手叫好。

  “人血馒头”,一个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在中医里迷信的药方,可过了千年百年,时间流失得比沙漏得沙子还快,人的本性却没有半点改变;

  “精神胜利法”,造得多妙,多贴切!精神胜利,也算一种胜利,用精神来麻痹自己,若不是观察入微,如何能造就比喻如此精彩的词语?

  《呐喊》的名言,更是多如牛毛,多亏了当初老师的逼迫,至今铭记于心。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凡事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

  ......

  越是经典的文章,越是能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句子。如果当初的课本没有赋予鲁迅那么多隐晦的色彩,把《呐喊》当作一本毒舌教学文也未尝不可,论讽刺,鲁迅先生可是功力深厚呢。

  04

  《彷徨》

  豆瓣评分:8.9(14142评)

  相对于《朝花夕拾》、《呐喊》这样有名的合集,《彷徨》的知名度要相对小一些,评分也锐减了近一半之多。

  可要提到那篇有名的《祝福》,那个哭哭啼啼的祥林嫂,那个著名的台词“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子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就已经令人印象深刻。

  一部合格的小说集,不需要所有的人物都印象深刻,也不需要每一个句子都刻骨铭心,而是经过了几年,几十年,只要提到里面其中一个人物,你立马能想起他的遭遇,他的故事,他说过的话,就足以成为经典。

  《朝花夕拾》如此,《呐喊》如此,《彷徨》亦是如此。

  但《彷徨》不同于前者,除了《祝福》这篇小说,其他大量的对白台词和人名,需要静下心来,慢慢体会,才能感受到经典的魅力。

  05

  《故事新编》

  豆瓣评分:8.9(6593评)

  《故事新编》大概是鲁迅先生最吸引人的一部合集了。

  没有晦涩难懂的暗讽,没有不知所措的对白,只有一个个荒诞不经的小故事,拿来当睡前读物看,都能看得津津有味,不愿入睡。甚至还有人称之为“鲁迅文学上的巅峰之作”。

  我最喜欢的故事改编,当属《奔月》。嫦娥和后羿,在传说中是一对恩爱的夫妻,后羿得了仙丹,却因舍不得嫦娥,未肯服用。

  到了鲁迅的笔下,嫦娥成了一个傲慢无礼的母老虎,整日嫌弃后羿带回来的食物。如若是普通的食物倒还好,偏偏鲁迅在里面创造出了一个新的菜肴——乌鸦炸酱面!

  乌鸦炸酱面,真亏鲁迅想得出来,两者别说是平行线了,凭再怎么想象力丰富的人,也不绝不会把两者想到一起。

  不过大师就是大师,没有血缘关系的一道菜名,硬是给人活灵活现的画面感。

  更别提故事的结尾,实在太有趣了,完全颠覆了神话里后羿伟光正的形象,变成了备受妻子虐待的小丈夫。

  9个故事,不长不短,睡前看完,刚刚好。说不定入睡之后,梦到里面的神话故事人物,该多有趣!

  06

  《野草》

  豆瓣评分:9.3(6209评)

  有人说,读完《野草》,如果脑海中存着满当当的疑惑,觉得自己好像是读完了,又好像一知半解的时候,那就是读懂了《野草》。

  鲁迅先生也说过,不希望别人读懂它,因为它只属于自己。

  作为一本诗歌合集,《野草》可真算得上是另类,没有堆砌起来的华藻,也没有媲美唐诗的韵脚,甚至有些语句,一点美感和逻辑也没有。

  前两年,还有人把里面其中的一句话,“在我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拿出来嘲笑说:“这不是废话吗?”

  可别忘了,这部诗歌的合集,就叫《野草》。野草,本来就比不上花儿,根基不深,也开不出美丽的花朵,可浑然天成,潇洒灵动。

  而野草越是粗鄙,越是精力旺盛,哪怕用火烧,用刀砍,也不会湮灭,像极了鲁迅对于《野草》这个合集的创作理念。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都在争论,鲁迅的文章到底适不适合今天的孩子,到底还应不应该强硬地让孩子背诵。

  争论来争论去的结果,还是抵不过家长的强硬,妥协了。

  当看到鲁迅的文章被剔除出了语文书,不少人拍手叫好的时候,心里又喜又悲。

  鲁迅的文章、散文合集,甚至是诗歌,直至今天,仍旧还未过时,用里面的话来评论时事,教学育人,威慑力也足够。

  剔除了鲁迅的文章,说是学生年纪太小,文章生涩难懂,为了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让他们自由选择阅读,这没多大问题,反而让学生少恨了鲁迅先生一些。

  可若是因为学生不爱看,不喜欢看的理由剔除,又或是因为里面粗鄙的语言而删除,那就要替鲁迅先生喊声冤枉了。

  让孩子看见的人生,不应该仅剩美好和阳光,见识过了黑暗,才知道,光明的来之不易。

  而且一篇好文,从来不需要理解成同一个方向,天马行空,自由发挥,甚至颠覆作者的初衷,才稍微有些精神碰撞的意味在里面。

  2月份,来读书吧,从鲁迅的经典读起,在沉沦的黑暗中,感受现实的美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