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魯迅全集,很多地方都有強烈的共鳴,幾十年前的劣根性似乎還是沒有改變,是社會的問題嗎?


很多皇帝都抱著資治通鑒讀,讀來讀去還是犯了資治通鑒里的錯誤

說明人的劣根性 人民的劣根性無法一朝一夕改變

由這個民族構建的社會法則,文化屬性 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

多少帝王想「改」,但最後發現都無法與客觀規律抗衡 都失敗了

這不是某個階級的問題 這是民族文化 社會屬性的問題

魯迅先生在彷徨後還是選擇了為國家為民族吶喊

真的可貴


魯迅的發現都建立在傳統與國情上,傳統和國情不變,他描述的個別現象就永遠不會消失

什麼傳統?綱常默化的傳統認知和保守的傳統思想,

你看現在人們有改變這種傳統么?家長、上下級的地位不平等觀念依舊存在,即使法律條文化的平等已經出台這麼多年也依舊如此,少有人願意打破,因為思想是有慣性的,西方無法打破古羅馬延續的平等思想,如同中國人難以打破階級傳統思想一樣

其次是國情,也就是平均素質、人均物質分配水平沒有重大突破

這個就是時間問題,人們的素質直接關係到傳統對人的束縛力,素質越高,糟粕的束縛力越低,反之亦然

我們認為的沒有什麼變化的劣根性基本還是最廣大的集體中,當然上層人群的劣根性也是沒有全面消失的,只是在單純的博弈中被一層一層包裹了起來讓眼神不好的人難以察覺

簡單來說,新中國還沒有完全走出舊中國的影響,我們在努力積極地傳承優良傳統的同時,很難絕對化地排斥並抹除封建糟粕的荼毒,因為凡事的矛盾是對立統一的,我們選擇傳承我們的優良傳統,就不可避免的延續傳統糟粕,唯獨的緩解方案是「趨利避害」,強調優良傳統而規避封建糟粕,我們能做的只有這些

除非咱們什麼都不要了,建立全新的新文化,但這勢必會摧垮民族自信,所以不可取

這些根性一旦成為將要長久與我們相伴的事物時,就說明一定是我們掌握的某些優勢為我們相對帶來了劣勢,如果說我們的劣勢越可怕,那麼我們的優勢也越突出,這是馬哲中很重要的一個定律。

所以強調趨利避害,就已經說明這種劣根性是伴隨著我們的傳承必然延續的,我們如果不想丟掉我們的民族傳統和歷史遺訓,我們在享有優良傳統為我們帶來的好處時,必然要與劣根性對抗

這不能完全歸咎於世人,即使世人難逃其咎。人一定要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些什麼代價


劣根性不可能很快改變,魯迅「挖壞種祖墳」的偉大就在於此。可怕的是倒退,五四的精神已經記不得了。很多時候已經不是為正理而鬥爭,而是與正理作鬥爭了。


不知道你想說啥,阿q在如今的社會中還有50%,能反應出社會的什麼問題嗎?阿q在如今的社會中還有30%,能反應出社會的什麼問題嗎?阿q在如今的社會中還有10%,能反應出社會的什麼問題嗎?阿q在如今的社會中還有0.1%,能反應出社會的什麼問題嗎?還是,阿q在如今的社會中還有1個,能反應出社會的什麼問題嗎?


先生先是學醫後從文。

但初心未變,始終是為了治病救人。

但是醫生治病是需要病人的配合的。但凡諱疾忌醫者甚眾,豈是一兩個良醫可以治得好的。方子開的多了。反而變得惹人生厭了。

麻木又死不了人,但有時候卻可以用來自保

人血饅頭不能包治百病,但是終究給了那些自認為已經毫無希望的人些許心靈上的安慰。

何況現在的社會比以前已經好了不知道多少。

我想如果先生還活著的話,他應該也不希望做那個擾人清夢的人。

因為現在不管我們是裝睡還是夢遊。應該是死不了人了吧?哈哈


遺憾的是,社會的劣根性是無法從根本改變的,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爭鬥和弱肉強食,千百年來無論什麼朝代都是那些爾虞我詐的事,換湯不換藥。

但是可以儘力去完善社會,這也是社會一直在做的事情。


我們的輿論環境連一個方方都容不得,因此面對社會問題時只能搬出魯迅的言論,為什麼?因為輿論環境培養不出又一個「魯迅」。一個敢批判社會問題根源而其言論不會被和諧的「魯迅」。


魯迅對於人性的解析將永遠適用。

除非生產力發展到只需要極少的勞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