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把盐》

作者: 左壮

《一把盐》是一本从美学、哲学、历史、科学、民俗等多角度讨论家庭饮食健康和文化的随笔集,是中国第一本系统论述中国家庭日常饮食的书。文章语句见微知著,妙趣横生,信息量大,于饾饤出不断幽发出对人生的感喟和彻悟。

他在开篇这样写道:“当我看到高汤也不用亲自熬了,鸡腿、牛排可以在美国实验室里培植了,连没有任何天然植物成分的全化学食品都出现了——我决定写一本烧菜只用自然调味料和一把盐、随季节调整食材的家庭美食书......多么希望可以通过自然味道的回归,可以让乡间多为我们留出一块绿色的田地,让阔别已久的传统天然调味品恢复生产,让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们不再受到看不见的健康威胁。”

作者认为,现在民众的料理过于注重复杂的调味,往往忽视了食物的产地、种植的过程、天气地理变化也是自然与人为的调味过程。真正的好厨师,不能一味追求惊世骇俗的味道和样式,而是要让菜肴的每一道料,都要突出食物本来味道,而制作这些料理对火候,刀工,包括制作者的心态都有很高要求。

如何通过饮食获得最佳的健康状态?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结合零零散散的知识碎片,倡导个体适应性与饮食之间的合理认知逻辑,并总结出八个字:“知行合一,和谐有度”。

包罗万象的《一把盐》几乎涉及了几乎世界上所有的食材,包括植物从古至今的演变传承以及近百道独创食谱。但更令人回味的却是书中超越美食之外的思维灵性、深刻思考以及对生命的感喟,仿佛一个身处遥远世界的人在与你轻声交流,细语里饱含智慧与温情。

2.

《茶,汤和好天气》

作者: 汪曾祺 / 丰子恺

中国向来是“民以食为天”,这本美食散文集描写了大江南北的民间小食,尽管食物描绘很诱人,但更多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情怀,是文化、是故乡、是思念。

小小吃食不是山珍海味,都读得嘴馋,当作家是吃货,这文字堪比图片生动。十分有意思的主题文集,文化先生们对吃的情趣栩栩跃然纸上,“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的《喝茶》,《黄油烙饼》飘香甜味里不舍情分的克制体现,“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对饮食文化的追根朔源,丰子恺先生对瓜子的十分喜爱——“要‘消磨岁月’没有比吃瓜子更好的方法了“,领教过汪老、林老对豆腐深刻的爱从文字直达舌尖,梁老写吃带着几分公子气,公子家里讲究,连带地也让读者平生许多分对腊八粥的喜爱。食色性也,个中好味也似音乐,叙载了许多回忆。沙坪的美酒,“试酌百情远,重觞勿忘天。” ,忠信堂、信远斋、玉华台…

3.

《世间的盐》

作者: 高军

家长里短,行走见识、邻里小事,一桩桩一件件寻常人事景物,在他的笔下,灵动有趣蹦跶在白纸上,让读者莞尔浅笑。高军每一篇文章中或挥洒玩世不恭的市井之气,或渗透引人深思的禅意,让人一读成瘾,不忍释卷。

有人评价高军的文字是“继汪曾祺后,最有人情味、有生活智趣的文字”。全书共四十九篇小短文,风格轻松诙谐,文中尽显众生百相,由此可见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娴熟的用笔功底。不说教,无断语,是非曲直,黑白五彩,留给读者去细细咂摸。高军将他游走在这世间的所见所闻、鸡毛蒜皮,酣畅淋漓地开卷书写,自然而然妙趣横生。

适宜于茶余饭后随手翻开,和作者一同微笑回忆,一起感伤叹怀,一道闲适漫步……这些亦庄亦谐的意趣,正应了高军的写作初衷:“我们活在这世上,不过是想生活得能更有趣些。”没错,这趣,便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盐,就像生活中的美,只要你肯用心寻觅,一定是可以找到的。

如高军所说,我们活在世上,不过是想生活更有趣一些。每天在滚滚红尘里跌打滚爬,总免不了有遍体鳞伤的那一天,所以在夜深人静之时,茶余饭后之际,静下心来,慢慢的拼读一下高军的《世间的盐》,你会发现,这个世上还是有很多的有趣的地方,生活还是会更加的有趣一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