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普洱茶古茶山聚集地:象明2012-09-11 15:16:32來源:中國普洱茶網作者:佚名點擊:2894投稿

倚邦土千總曹當齋墓碑旁朝廷御賜的功德碑

革登古茶園

  象明,是勐臘縣所屬的一個普通的鄉鎮地名。喜歡普洱茶的人,一般都知道古六大茶山,當你了解到古六大茶山有四座山就在象明時,你一定會對「象明」這個地方肅然起敬。

  普洱茶的愛好者們知道普洱貢茶曼松,知道古六大茶山中的倚邦、蠻磚、革登、莽枝等「普洱江湖」史上知名的古茶山,也知道普洱茶歷史上管理古六大茶山的行政中心和最高行政長官——土把總的衙門,造就了近代普洱茶輝煌歷史的倚邦老街,當人們得知它們都在象明鄉境內時,象明早已不是一個行政鄉的概念,而是普洱茶文化歷史大觀園的一處神聖的殿堂。象明作為普洱茶的故鄉,是當之無愧的。

  同時擁有4個普洱茶著名古茶山的象明,如今是西雙版納州唯一的一個彝族鄉。它位於勐臘縣北部,轄倚邦、安樂、曼林、龍谷、曼庄5個村委會、60個村民小組、66個自然村。1萬多彝、傣、基諾、瑤等少數民族,散居在1000多平方公里的高山密林中。這裡東高南低,最高海拔1950米,最低海拔565米,平均海拔1200米,年平均氣溫在19℃至21℃之間,降雨量在1500至1900毫米之間,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季無嚴寒,春季回溫早。全鄉森林面積69252.3公頃,森林覆蓋率達75.8%。象明山區土地肥沃,多為富含有機質的微酸性沙質黃土和沙質香灰土,茶山常年雲霧繚繞,為蘊育優質普洱茶積澱了先天養分。

  古六大茶山的輝煌足跡滄桑謝幕近百年之後的今天,又逢中國「盛世普洱」的新時代,象明這個古茶山彙集的靈秀之地,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且讓我們追尋歷史的足跡,一一探訪象明的四個古茶山。

  倚邦茶山

  倚邦茶山(傣語稱「磨臘」倚邦,即茶井之意)總面積360平方公里,是一個小葉種雜大葉種的生態型古茶園。歷史上,由攸樂經莽枝、革登;由蠻磚經架布;由易武經曼撒和曼松;由思茅分別經曼拱或麻粟樹的5條茶馬石板古道,都在倚邦古茶山龍脊背狀的青石板街道上交匯。在這裡,到處是刻有文字或古樸圖案的古碑或其斷垣,幾乎每個角落都透射著古色古香。

  在清朝初期及之前的漫長歲月中,倚邦古茶山在茶文化史上扮演著重要角色,清宮貢茶均以倚邦茶菁為原料。道光年間的《普洱府志》記載,從雍正十三年(1735年)開始普洱茶由倚邦土千總(曹當齋以後為土把總)負責採辦,倚邦的曼松茶被指定為皇帝的專茶。

  明隆慶四年(1570年)車裡宣慰司劃分十二「版納」時,六大茶山和整董合為一個「版納」,稱「茶山版納」也稱「版納整董」,「茶山版納」的治所便設在倚邦。從明隆慶四年到清光緒末年,倚邦一直是六大茶山的政治中心和行政主管地。鼎盛時期,在清朝乾隆年間,倚邦茶山人口達九萬人之眾,盛況空前。光緒31年始,倚邦沒落,至民國初,倚邦街竟只剩下130餘戶,人口不足千人。

  如今,倚邦茶山還有古樹茶1424.93畝,年產量26212公斤。這些古茶園分布在倚邦老街、曼拱、麻栗樹、大橋頭、架布、習空等村寨。古茶山上還散落著茶號遺址、大廟基台、土司府的柱腳石、「龍脊背」石板街、普洱府的茶令牌,乾隆皇帝的敕命碑等遺物和古迹,見證了倚邦茶山的輝煌和滄桑。倚邦古樹茶香高持久,滋味濃重、淳厚,回甘好,苦澀味輕,茶氣強,內含物豐富。近年來,隨著普洱茶熱的興起,倚邦茶深受「純料古樹茶一族」的追捧。曾經的「皇家茶園」中遺存下來的曼松古樹茶不足100株,年產量僅百餘公斤。

  蠻磚茶山

  蠻磚茶山面積約300平方公里。據遺存的蠻磚關帝廟(石屏會館)廢墟碑文記載,蠻磚系六大茶山之一,該廟始建於乾隆六年(1741)春。過去蠻磚的茶葉年產量至少在萬擔以上,大部運往易武加工、銷售。蠻磚茶山是「古六大茶山」現今保存得較好的一座茶山,茶林不規則地散布在原始密林中,經幾代茶農的精心管理,至今仍年產茶葉萬擔以上。蠻磚茶葉獨特、茶芽雪白晶亮,是搶手之貨,深受客人的喜愛。

  包括今曼林、曼庄、曼遷、曼松、曼庄河一帶,現存古樹茶1593.2畝,年產量27864公斤。蠻磚古茶樹長勢較好,密度較高,發芽較早,芽葉肥厚、大茸毛多顯毫,持嫩性強,茶葉內含物豐富,香高持久、滋味濃重。

  革登茶山

  革登山在倚邦茶山和莽枝茶山之間,面積約150平方公里,革登茶山在六大茶山中面積最小。

  革登茶山面積雖小,但有一棵特大的茶王樹很有名,在地方史料中曾有記載。《思茅廳志》和《普洱志》中對革登茶山的茶王樹有以下記載:「其治革登有茶王樹,較眾茶樹獨高大,土人當采時,先具酒禮祭於此。」

  革登茶山最興旺的時期是乾隆年間,道光年以前有上萬畝的茶園。如今,在革登茶山的新發寨、值蚌、菜陽河僅存余古樹茶531.7畝,年產量僅千餘公斤。革登茶滋味醇厚,飽滿,甜度好,香氣高,柔滑爽口,近年來深受資深茶友喜愛,趨之若鷲。

  莽枝茶山

  莽枝茶山緊連革登茶山和孔明山,面積比倚邦茶山小,今秧林小組就是莽枝茶山育茶苗的地方,大寨是莽枝種植茶葉的地方。明朝末年已有內地商人進入莽枝山販茶,清康熙初年,莽枝茶山的牛滾塘已是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葉集散地。在牛滾塘街建有「五僧大廟」,在莽枝建有川祝廟,每年三月採摘春茶之季,當地茶農到廟裡敬香祭祀茶神祖先。由於莽枝茶葉質好價廉,一些內地茶商壓價收購,倪蛻《滇雲歷年傳》記載:「雍正之年(公元1728),莽枝產茶,商敗踐更收發,往往舍於茶戶,坐地收購茶葉,輪班輸入內地」。

  如今,莽枝茶園包括今安樂、秧林一帶,現存古樹茶847.27畝,年產量12945.4公斤。莽枝茶茶香味甜,柔滑爽口,與革登茶口感較接近。

  提升發展茶產業

  象明鄉鄉長羅建平介紹說,截止2011年,象明鄉茶葉種植面積累計達31455畝,採摘面積25280畝,干毛茶產量400噸。其中古樹茶麵積4397.1畝,佔14%,年產177噸,產值1600餘萬元。2007年,鄉里成立了茶葉協會,有會員71戶,包括種植戶、加工戶、營銷戶及加工技術人員。目前,全鄉共有生產普洱茶原料小型加工廠5個,最具代表性的是古滇蠻加工企業,年加工茶葉50餘噸,是象明鄉的骨幹企業。

  當前,象明鄉黨委、政府提出打造象明古茶山品牌,讓古茶山雄風再起,重塑彝鄉新形象。鄉黨委書記伍劍說,象明鄉將採取6個方面的舉措來提升全鄉茶產業發展。

  一是優化種植結構。通過採取集中連片開發,改造低產、低效、低質的「三低」茶園,適度發展新茶園,鞏固提升老茶園。

  二是健全營銷網路。首先是逐步培育茶葉市場,一方面為散戶茶農解決茶葉銷路問題,避免加工企業壓價收購,增加茶農收入;另一方面讓加工企業不再走家串戶地進行收購,減少收購環節,確保茶葉的品質,提高產品質量。其次是合理布局加工企業,扶持茶葉龍頭企業的建設,促進「企業+基地+農戶」、「市場+訂單+農戶」經營模式的形成,搞活茶葉流通。

  三是注重科學規劃。在深入調查研究、專家研討的基礎上,科學規劃制定全鄉茶葉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和茶葉主產區發展計劃,推進茶葉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制定或出台關於加快全鄉茶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目標任務,明確發展措施,明確扶持政策。同時,建立長效機制,有效整合各類專項資金,強力推進茶葉產業發展步伐。

  四是實施名牌戰略。研究具有象明茶葉產品特性和全縣民族特色的品牌戰略,進一步整合技術、資金、市場等方面要素,真正扶持和培育一批能夠代表象明普洱茶形象並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的生產企業和產品品牌。強化產業定位,進一步確立古樹普洱茶生產的主導地位,把象明建成全縣最大的古樹大葉種普洱茶生產基地。

  五是加強對古樹茶資源的保護。成立古樹茶保護工作機構,出台古茶園保護的規章制度,明確古茶園、古茶樹群落的界限劃定、插牌釘樁、獎懲,完善影像資料。同時,積極籌措保護專項資金用於古茶樹資源的保護,促進古茶樹資源的長久利用和商業價值的提升。在保護與發展中找到平衡點,做到良性有序可持續發展。

  六是進一步確立以文化創造價值和古樹普洱茶發展戰略,挖掘象明深厚的茶文化內涵,營造良好的茶文化氛圍,組織開展茶文化活動,規劃建設現代茶文化旅遊景觀,打造以倚邦老街、孔明山為代表的茶文化景點,把建設古六大茶山精品茶基地與引進茶鄉彝鄉旅遊相結合,導入體念經濟?,以茶文化來營銷象明,讓普洱茶的發祥地象明再次揚名四海。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