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中东的纷乱(中)贯穿其中的几条主轴

~ 全球结构翻转下的投资思维 (8) 中东或将出现变局 ~

2015 1225 James

 

上文回顾了2015年的重大新闻事件,并透过一系列的提问来凸显各种问题间的矛盾,仔细看应可概略看出中东问题的复杂交错与多面样貌,本文归纳了几个贯穿其后的主轴,作为理解当前中东情势的基础,并回答了上篇提出的多个提问。

 

  1. 美国退出中东的战略

  2. 自茉莉花革命以来,中东北非国家权力的瓦解,各族群宗派交互征战

  3. ISIS 崛起

  4. 中东北非部族宗派地方势力的复杂关系与恩怨情仇

  5. 欧美列强、俄、土、伊、沙的角力

     

本文以下将延著这几条主轴分别讨论,并可结合2015年以来发生的重大事件,交互印证,希望能厘清纷杂局势底下的主导力量。

 

一、美国退出中东的战略 ~ 进出太快都是灾难

这是欧巴马总统竞选的重要政见之一,目的在改变小布希强力介入中东的单边主义,特别锁定将庞大的美军部队撤出中东。

 

2000年小布希总统刚上任就面对911攻击事件,挟著近九成的团结民气、与苏联解体以来美国独霸世界的习惯,未经国际法程序就片面出兵伊拉克与阿富汗,宣称有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最终被证实子虚乌有,在程序上与实质上都被国际认定是美国入侵伊拉克的战争,十多年来耗费了数兆美金的资源,大量美军伤亡,却仍无法有效控制所占领的伊拉克与阿富汗领土,当地骚乱情势比起美军入侵之前更严重,拖延越久越凸显美国所失落的道德正当性。这两场战争不但拖累了美国财政体质,造成国际领导声望暴跌, 国内民意也不再支持,甚至911事件被认为象征著美国霸权盛极而衰的开始。

 

年轻的的欧巴马崛起,反映民意对小布希作风的反弹,与美国想从泥淖脱身的念头,与此同时,美国页岩油气的大量开出降低了对中东供油的依赖,加上中国崛起升高了美国重回亚洲的决心,种种因素交汇起来,决定了欧巴马至今没有改变的战略方向 : 将资源与军力重心从中东抽离

 

也就是这个一进一出的决策,让中东的权力出现空洞化,原有威权势力被瓦解,新扶植的政权实力不足以维持稳定,外来势力又蠢蠢欲动要填补美军离去的真空,稳定力量不足,骚动力量内外冲击,扩大了中东地区的混乱与痛苦,也催生了各种激进组织的自救或报复行动,其中 ISIS 是一个代表。

 

二、阿拉伯之春 ~ 民主没来,国家分裂

2011年突尼西亚的一个街头小贩被警察驱赶后自焚,影像放在网路上,引爆人民对独裁政府累积已久的不满,一呼百诺的反政府示威瓦解了多年的强人政治。这场运动,揭开了北非中东地区多国的反政府抗争,人民力量将一个又一个强人推倒,被称作茉莉花革命,阿拉伯之春。

 

四年多过去,旧强人远去,民主却未到来,经济生活却严重恶化。以埃及为例,掌权长达三十年的穆巴拉克一直是美国支持的盟友,却也在迟暮之年被群众赶下台,进行投票选举,民主改革派的团体分裂,伊斯兰兄弟会获胜掌权,但施政不得人心又遭到群众示威抗议,结果2013年军方不再支持示威群众也不支持穆西政权,镇压正反两方造成大量伤亡后,接管政权。埃及人经过了数十年的强人统治,曾经羡慕西方生活的民主繁荣,可惜民主未曾巩固,生活却更加困苦,此时埃及人也不再如四年前那样憧憬民主,宁可维持稳定。

 

四年多来埃及的变化,正是北非中东阿拉伯地区的缩影,风起云涌的反政府革命,除了突尼西亚成功建立稍为稳固的民选政权之外,其余国家多半陷入反复不止的内斗或内战 (参见图一)。美国在阿富汗、伊拉克都尝试扶植民选下的政权,但执政不得人心、暴政不下于非民选的掌权者,对于局势的控制能力却又大不如前,2014年 ISIS 数百名敢死游击队势如破竹,配备美规装被的伊拉克数万政府大军不战而逃,IS 一度逼近首都巴格达,直到美军出动轰炸才暂时中断攻势。

图一: 阿拉伯之春之后的政局混乱

 

Source: The Economist 2014 07

美国花了十多年,数百亿美金的提供军事训练,前后扶植了两个伊拉克政权,本想靠盟友(魁儡?) 来维持稳定,结果被证明不堪一击。人民革命之前虽然血腥独裁强人当道,但也维持住伊拉克(以及北非中东) 大致上的权力均衡,革命之后,却无法建立有效的稳定力量,划分边界的国家主权更是失去作用,中东陷入更大的混乱,内战至少造成30万人以上丧生 (参见图二),一股建国的号召唤起了许多阿拉伯人内心的深层情感。阿拉伯曾经也有过统一的国家,为何变得四分五裂任人宰割? 这正是伊斯兰国 IS 崛起的背景。

图二: 中东北非的战乱死亡人数

 未命名

   Source: The Economist 2014 07

 

 

三、IS的崛起 ~ 激烈的建国呼唤

ISIS 2014年宣布建立政权,成立政教合一的哈理发国,反对现有伊拉克和叙利亚政府,目前ISIL已经控制了半个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将近一半,目标是要统一 Iraq Syria 建立新国家,所以一开始称做 ISIS (Islam State of Iraq and Syria),后来直接称呼 IS 表示目标不限于此两地,或者称 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the Levant (ISIL)Levant黎凡特是希腊罗马时期对于地中海东岸地区的称呼,包括今日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和巴勒斯坦国等国家。

 

IS 对敌军的凶残,可以从一次斩杀超过千名伊拉克俘虏看出,震撼画面瓦解伊军的抗敌士气。IS 对于更强大的对手,也就是他们所认定造成中东分崩离析的西方强权,则是以恐怖攻击、输出难民等手段来破坏西方社会的稳定、冲击其价值观 (例如人道、边境自由化)、与团结 (欧盟内部、欧俄土美之间)。残暴从媒体中大量传送,不需多言,但短短一两年内,IS 的号召力从阿拉伯世界,延伸到许多原本生活在西方社会、受过良好教育、经济条件不错的阿拉伯裔(或拢统称其为信服部分伊斯兰激进教义者)的人投入战斗,有了这些受过全球化尖端训练的金融菁英、贸易技术人才,让IS 取得财源与武器,持续扩大势力,这么强大的号召力,绝非将其冠上邪教就能解读,强权在中东横行上百年,挑拨离间制造动乱趁火打劫的历史烙印很深刻,一但出现控制力真空的机会,阿拉伯地区重建伊斯兰统一政权的呼声响起,就唤醒了许多当地人被压抑许久的愿望。

对外人而言,拿刀砍头、人肉炸弹、攻击平民都是极度野蛮残暴的行为,但对长年面对核子航母、飞弹战机、装甲坦克横行入侵的中东人,这些只是弱者的反击,长年怨气累积出的行动力,加上宗教上追求来世永恒所产生不怕死念头,让许多行为激进但绝非失去理性的伊斯兰「圣战士」,前仆后继投入漫长的对抗。IS 只是在近十年中东局势变化下,衍生自盖达组织的另一股力量,自称伊斯兰建国,确实有一定的号召力与战斗力。

图三: IS 活跃地区的各种势力

未命名-1

   由伊斯兰国控制

   由叙利亚反对派控制

   由叙利亚政府控制

   由伊拉克政府控制

   由黎巴嫩政府控制

   由努斯拉阵线控制

   由叙利亚库德斯坦控制

   由伊拉克库德斯坦控制

   由黎巴嫩真主党控制

Source: Wiki

 

四、 逊尼、什叶与库德族

伊斯兰教主要区分为逊尼(Sunni)与什叶派 (Shia),源起于七世纪时,先知穆罕默德建立阿拉伯王国,在先知去世后出现大位继承纠纷,西元632~661年头四任主政者哈理发(Caliphate)都是透过推选而非继承,分别是穆罕默德的战友或忠实支持者,逊尼派支持前四任哈理发都是正统接班人,而什叶派则只认同第四任的阿里,其身为穆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才是正统的接班人,随后两派进行内战,从此分道扬镳,形成了两种对可兰经圣训有不同解读的宗派,从教义解读、继承方式、到后来的资源权力纠纷,延续至今将近1400年。

 

全球15亿伊斯兰教徒中,什叶逊尼人数大约 15: 85,前者被称做基本教义派,但这只是概略性的分类,还有各式各样的宗派分布其中,脉络复杂外人难懂,定义也不完全清晰。当今中东地区人口规模较大的国家中,伊朗在1978伊斯兰革命之后重回政教合一的传统,什叶派占九成,伊拉克人中有六七成属什叶派;沙乌地阿拉伯则是逊尼派的大国。(参见图四)

图四: 逊尼 v.s. 什叶派分布图

 未命名-2  未命名-3

Source: BBC 2013 12

 

另外,该地区还有3000万库德族人,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叙利亚交界处,没能跟上一战后的建国潮,同种族却被列强协议分散在多个国家,长年受到各政权的同化政策所排挤,语言文化难以传递,教育福利生活条件都沦为次等公民,因此普遍存有独立建国的思想,也成为与各国现有政权间斗争的一股势力。库德族人生活于山区,吃苦耐劳能征善战,自古有名,在感受到政治上受到打压迫害之时,自组民兵团巩固自治势力,与中央政府对抗,甚至在关系交恶之时进行恐怖攻击或报复,相关各国政府把这些边缘族群当作头痛分子,甚至贴上标签指其为恐怖组织,更加深了双方的分歧对立。(参见图五)


图五: 逊尼、什叶、库德交汇地区的势力分布图

 

Source : The Economist 2013 07

这些族群宗派间的矛盾,成为外来势力用来挑拨离间、分而治之的弱点。伊拉克什叶派占多数,美国早期支持的海珊政权本身则属逊尼派,波湾战争后海珊被赶下台,换上复兴党政权,2003年美国再次进攻伊拉克,经过过度期与重新制宪后,2006年选出什叶派的马利基总理,在美国监督与扶持下所选出来的政权,却以残暴手段开始镇压逊尼派,民怨四起,终于在阿拉伯之春的起义浪潮中,失去美国支持的马利基下台,2014年9月换上现任总理阿巴迪。

美国长期干涉甚至主导当地的政局,却没能协助建立符合人心的政权,马基利迫害逊尼派,也成为逊尼派中部分激进人士躲到西北边境,转而组建伊斯兰国IS的一股动力。而伊拉克的库德族战力强大,已经取得正式的自治地位,本身拥有油田财源,相对能自给自足,能与中央政府、IS 势力鼎足为三。

 

叙利亚三大势力斗争

叙利亚的阿萨德家族从1970年执政至今,现任的什叶派总统阿萨德从2000年以来连续当选三任,实际上透过修改宪法量身订做与控制选举等方式就任,而什叶派只占叙利亚穆斯林人口的13%,属少数教派执政,排挤逊尼派的种种不在话下。叙利亚是俄罗斯在中东地区唯一的盟友,也是俄国舰队少数的出海口,从2011年内战开打以来,阿萨德政权包括用了化学武器在内杀害该国人民超过20万人,欧美谴责阿萨德必须下台,联合国安理会的派兵制裁案却在普丁的反对下无法成案。

 

图六 : 叙利亚境内的三大势力

今年七月份叙利亚的局势

 

今年十一月份叙利亚的局势

Source: The Economist ( 2015 July & Dec)

 

美欧大国提供逊尼派反抗军财务与军事上支援,企图推翻阿萨德政权,但迟迟不愿派出地面部队参战,两派势力互有消长僵持不下,美欧俄之间,就在叙利亚境内进行代理人战争,四五年下来造成超过20万人死亡,至今还没有彻底的解决方案。叙利亚当地除了有数百万难民逃往土耳其、转进欧盟造成当地社会骚动,还有一股怨气,催生出伊斯兰独立建国的思潮,也就是媒体焦点中的 IS。美欧等国,对于第三股势力 IS 初期并未特别在意,在叙利亚境内甚至纵容 IS 扩张以削减阿萨德政府军的力量,直到今年十一月巴黎恐怖攻击事件发生。(参见图六)

 

五、欧美列强、俄、土、伊、沙的角力

从IS遍布的伊拉克、叙利亚局势中,可以看到大国在背后操控的身影,表面上是内战、是恐怖攻击,实际上则是各种大国角力与宗派斗争下的产物。

美国从二战之后接替英法在北非中东的霸主地位,长年以扶植当地同盟或魁儡政权的方式,加上强势军力来控制并取得稳定的石油能源。美苏争霸期间,苏联曾在1980年代入侵阿富汗,将势力推进中东,却遇上当地顽强的游击队反抗,美国曾支持宾拉登塔利班组织来对抗苏联,苏联瓦解后,阿富汗人独立自主的愿望却还是没能达成,宾拉登就从美国盟友变成死对头,发动911攻击。

伊朗的巴勒维国王在二战后曾经是西方的亲密盟友,但实施能源国有化企图强化国家自主的总理却在 CIA 策动的政变中被赶下台,伊朗只能继续与美国合作,直到1978年何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推翻巴勒维政权,正式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政权,走一条独立于西方的道路,却也因此遭受报复与制裁。

在二战结束前夕,罗斯福总统参加雅尔达会议前,秘密绕到埃及外海,与沙乌地阿拉伯国王在美国军舰上密会,两国从此建立了长达70年的盟友关系,美国提供军力支持沙国王室政权,沙国带头稳定石油供应与价格,成为OPEC 的领导国,这被称做战后雅尔达秩序 (或被批评者说是分赃、分权)的一环。美国对于沙国王室的诸多残酷统治手段,向来视若无睹,这样的外交方式也让批评者抨击美国是伪君子、假人权,当然这也可说是现实与道德之间的权衡,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矛盾。

逊尼派大国沙乌地阿拉伯,与什叶派大国伊朗,一个亲美、一个反美,一南一北在中东对峙,伊朗支持叙利亚什叶派阿萨德政权,沙国至少是”曾经”支持过同属逊尼派分支的 IS,双方透过代理人,也进行著斗争。较小规模的缠斗,例如在叶门,2011年茉莉花革命浪潮中推翻了政权,国家却一分为三,逊尼派政府、北方的什叶派胡赛武装部队、南叶门的基地组织也是发动法国查理周报攻击事件的主角,三股势力交互征战,沙国、伊朗都各有支持对象,而背后,当然还有更大强权的影子。

土耳其地处阿拉伯世界与欧洲之间,人种源自蒙古地区的突厥人,虽然也信仰伊斯兰教且以逊尼派占多数,却仍跟阿拉伯人有所区别。在一战之后,鄂图曼土耳其帝国四分五裂,凯墨尔将军领导的土国独立战争,对抗列强瓜分,中止伊斯兰苏丹王权,建立西式欧化的宪政国家。二战期间,土国保持中立来避开战火,直到终战前夕才选择加入同盟国,战后以战胜国地位纳入西方阵营,冷战期间加入北约,成为对抗苏联的前线。

俄罗斯借口攻打伊斯兰国,正式出兵叙利亚,战机还多次进入土耳其境内,早就引发北约的紧张与不满。土耳其军力不弱,总理埃尔多安也是强势的民族主义者,但不至於单挑强人普丁,背后若没有外交上的奥源,研判不会轻易出手击落俄罗斯战机来宣示主权。

俄罗斯总统普丁,被称做地缘政治的柔道大师,每每在关键时刻出手,轻松扭转局面,在乔治亚、在克里米亚、在叙利亚,多次奇袭取得优势,不战而屈人之兵,近期透过打击伊斯兰国,普丁在11月15日的G20会场中重新成为风云人物,可惜随后战机被土国击落,与西方各国组盟军打 IS 来化解被制裁僵局的算盘就被破解掉,谁最有动机与实力破解普丁的计算,自然不是土耳其,而是背后的美国。

金融海啸之后,美国忙著从新调整战略强化国力,加快从中东抽身,对于当地混乱睁一眼闭一眼,评论者批评小布希贸然进兵中东等于侵略,也批评欧巴马在当地还没稳定之前就过快离去,产生权力真空引发动荡英国曾经是美国最坚定的盟友,派兵加入小布希的战争搞得灰头土脸,国力大减的英国从此不再想(敢)随意进入中东,甚至脱离美国路线,不再建国理想,过去强调人权优先如今赚钱就好。

法国在二战前控制著北非与中东地中海沿岸,进行殖民统治,与当地关系千丝万缕,前任总统萨尔柯奇推动地中海联盟虽然先盛后衰,也看得出对于介入该地区的雄心与作为,而这些作为,让法国容易成为恐怖报复攻击的目标,今日中东的分裂动荡,源头少不了要回溯到英法德俄在当地抢地盘的历史德国是支撑欧盟的栋梁,基于纳粹阴影而对军事行动特别谨慎,过去几年忙著处理欧债问题,对于中东死伤惨重的内战也少有著墨,直到巴黎恐攻、难民涌入、甚至俄罗斯出兵中东、挑衅北约,德国才终于动了起来。

如今,这样各怀鬼胎、尔虞我诈的交手,继续在中东大地上演,俄国打击美国支持的叙利亚反抗军,力道远比打击 IS 还大;美国支持叙利亚反抗军也就疏于理会 IS,而强权身影下的交相征战造成民不聊生,过去十年主要发生在伊拉克与叙利亚,不但引发难民潮,催生了各种恐怖组织来进行报复性攻击,有分析指称IS 尚非中东地区力量最大的反西方势力,只是动作比较夸张容易吸引媒体聚焦,把问题集中在消灭IS并无法解决中东问题,更何况各大国还不一定真心团结要想消灭IS。

陷入焦土的中东,动荡外溢到欧洲乃至全球,谁才是问题的源头,几十年下来已经很难说清楚谁对谁错、是非因果,交互指责于事无补、厘清真相很有必要。

 

小结

本系列上篇文章主要整理近一年的重大事件,已可呈现诸多问题的多重纠葛。中篇则把焦距扩大到近十年的框架,梳理出五条主要的脉络,交互影响,应可对中东情势有更深刻、更精准的理解。但在继续思考后,仍有许多疑问难以解答,例如中东国界如何形成,为何变成今日冲突的来源,各大国谋取或角力的关键何在,各政权派系之间恩怨关系如何演变,中东为何不能产生民主,伊斯兰社会与西式现代化间的分合竞逐关系,类似的问题,将放到下篇文章来讨论,观察眼光也应该放到更长的时段。

 

在深入下篇之前,对于投资者而言,有几点值得先提出来关注与思考

  • 美国页岩气复兴与退出中东战略的关系

  • 对油价淘汰战的影响

  • 对美国与当地盟友关系的冲击,美沙伊之间三角关系的暧昧,雅尔达秩序是否生变

  • 石油交易采美金计价是否出现杂音,中东北非已有数国正要抛弃货币钉住美元的长期政策

  • 俄罗斯对中东、中亚的雄心日起,中国一带一路用心昭然若揭,地区冲突恐将有增无减

  • 对欧盟团结与东扩的影响

  • 美国退出中东后谁来填补权力真空

  • 中东动荡是否改变美国重回亚洲的政策

  • 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前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