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中東的紛亂(中)貫穿其中的幾條主軸

~ 全球結構翻轉下的投資思維 (8) 中東或將出現變局 ~

2015 1225 James

 

上文回顧了2015年的重大新聞事件,並透過一系列的提問來凸顯各種問題間的矛盾,仔細看應可概略看出中東問題的複雜交錯與多面樣貌,本文歸納了幾個貫穿其後的主軸,作為理解當前中東情勢的基礎,並回答了上篇提出的多個提問。

 

  1. 美國退出中東的戰略

  2. 自茉莉花革命以來,中東北非國家權力的瓦解,各族羣宗派交互徵戰

  3. ISIS 崛起

  4. 中東北非部族宗派地方勢力的複雜關係與恩怨情仇

  5. 歐美列強、俄、土、伊、沙的角力

     

本文以下將延著這幾條主軸分別討論,並可結合2015年以來發生的重大事件,交互印證,希望能釐清紛雜局勢底下的主導力量。

 

一、美國退出中東的戰略 ~ 進出太快都是災難

這是歐巴馬總統競選的重要政見之一,目的在改變小布希強力介入中東的單邊主義,特別鎖定將龐大的美軍部隊撤出中東。

 

2000年小布希總統剛上任就面對911攻擊事件,挾著近九成的團結民氣、與蘇聯解體以來美國獨霸世界的習慣,未經國際法程序就片面出兵伊拉克與阿富汗,宣稱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最終被證實子虛烏有,在程序上與實質上都被國際認定是美國入侵伊拉克的戰爭,十多年來耗費了數兆美金的資源,大量美軍傷亡,卻仍無法有效控制所佔領的伊拉克與阿富汗領土,當地騷亂情勢比起美軍入侵之前更嚴重,拖延越久越凸顯美國所失落的道德正當性。這兩場戰爭不但拖累了美國財政體質,造成國際領導聲望暴跌, 國內民意也不再支持,甚至911事件被認為象徵著美國霸權盛極而衰的開始。

 

年輕的的歐巴馬崛起,反映民意對小布希作風的反彈,與美國想從泥淖脫身的念頭,與此同時,美國頁巖油氣的大量開出降低了對中東供油的依賴,加上中國崛起升高了美國重回亞洲的決心,種種因素交匯起來,決定了歐巴馬至今沒有改變的戰略方向 : 將資源與軍力重心從中東抽離

 

也就是這個一進一出的決策,讓中東的權力出現空洞化,原有威權勢力被瓦解,新扶植的政權實力不足以維持穩定,外來勢力又蠢蠢欲動要填補美軍離去的真空,穩定力量不足,騷動力量內外衝擊,擴大了中東地區的混亂與痛苦,也催生了各種激進組織的自救或報復行動,其中 ISIS 是一個代表。

 

二、阿拉伯之春 ~ 民主沒來,國家分裂

2011年突尼西亞的一個街頭小販被警察驅趕後自焚,影像放在網路上,引爆人民對獨裁政府累積已久的不滿,一呼百諾的反政府示威瓦解了多年的強人政治。這場運動,揭開了北非中東地區多國的反政府抗爭,人民力量將一個又一個強人推倒,被稱作茉莉花革命,阿拉伯之春。

 

四年多過去,舊強人遠去,民主卻未到來,經濟生活卻嚴重惡化。以埃及為例,掌權長達三十年的穆巴拉克一直是美國支持的盟友,卻也在遲暮之年被羣眾趕下臺,進行投票選舉,民主改革派的團體分裂,伊斯蘭兄弟會獲勝掌權,但施政不得人心又遭到羣眾示威抗議,結果2013年軍方不再支持示威羣眾也不支持穆西政權,鎮壓正反兩方造成大量傷亡後,接管政權。埃及人經過了數十年的強人統治,曾經羨慕西方生活的民主繁榮,可惜民主未曾鞏固,生活卻更加困苦,此時埃及人也不再如四年前那樣憧憬民主,寧可維持穩定。

 

四年多來埃及的變化,正是北非中東阿拉伯地區的縮影,風起雲湧的反政府革命,除了突尼西亞成功建立稍為穩固的民選政權之外,其餘國家多半陷入反覆不止的內鬥或內戰 (參見圖一)。美國在阿富汗、伊拉克都嘗試扶植民選下的政權,但執政不得人心、暴政不下於非民選的掌權者,對於局勢的控制能力卻又大不如前,2014年 ISIS 數百名敢死遊擊隊勢如破竹,配備美規裝被的伊拉克數萬政府大軍不戰而逃,IS 一度逼近首都巴格達,直到美軍出動轟炸才暫時中斷攻勢。

圖一: 阿拉伯之春之後的政局混亂

 

Source: The Economist 2014 07

美國花了十多年,數百億美金的提供軍事訓練,前後扶植了兩個伊拉克政權,本想靠盟友(魁儡?) 來維持穩定,結果被證明不堪一擊。人民革命之前雖然血腥獨裁強人當道,但也維持住伊拉克(以及北非中東) 大致上的權力均衡,革命之後,卻無法建立有效的穩定力量,劃分邊界的國家主權更是失去作用,中東陷入更大的混亂,內戰至少造成30萬人以上喪生 (參見圖二),一股建國的號召喚起了許多阿拉伯人內心的深層情感。阿拉伯曾經也有過統一的國家,為何變得四分五裂任人宰割? 這正是伊斯蘭國 IS 崛起的背景。

圖二: 中東北非的戰亂死亡人數

 未命名

   Source: The Economist 2014 07

 

 

三、IS的崛起 ~ 激烈的建國呼喚

ISIS 2014年宣佈建立政權,成立政教合一的哈理發國,反對現有伊拉克和敘利亞政府,目前ISIL已經控制了半個伊拉克和敘利亞的將近一半,目標是要統一 Iraq Syria 建立新國家,所以一開始稱做 ISIS (Islam State of Iraq and Syria),後來直接稱呼 IS 表示目標不限於此兩地,或者稱 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the Levant (ISIL)Levant黎凡特是希臘羅馬時期對於地中海東岸地區的稱呼,包括今日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和巴勒斯坦國等國家。

 

IS 對敵軍的兇殘,可以從一次斬殺超過千名伊拉克俘虜看出,震撼畫面瓦解伊軍的抗敵士氣。IS 對於更強大的對手,也就是他們所認定造成中東分崩離析的西方強權,則是以恐怖攻擊、輸出難民等手段來破壞西方社會的穩定、衝擊其價值觀 (例如人道、邊境自由化)、與團結 (歐盟內部、歐俄土美之間)。殘暴從媒體中大量傳送,不需多言,但短短一兩年內,IS 的號召力從阿拉伯世界,延伸到許多原本生活在西方社會、受過良好教育、經濟條件不錯的阿拉伯裔(或攏統稱其為信服部分伊斯蘭激進教義者)的人投入戰鬥,有了這些受過全球化尖端訓練的金融菁英、貿易技術人才,讓IS 取得財源與武器,持續擴大勢力,這麼強大的號召力,絕非將其冠上邪教就能解讀,強權在中東橫行上百年,挑撥離間製造動亂趁火打劫的歷史烙印很深刻,一但出現控制力真空的機會,阿拉伯地區重建伊斯蘭統一政權的呼聲響起,就喚醒了許多當地人被壓抑許久的願望。

對外人而言,拿刀砍頭、人肉炸彈、攻擊平民都是極度野蠻殘暴的行為,但對長年面對核子航母、飛彈戰機、裝甲坦克橫行入侵的中東人,這些只是弱者的反擊,長年怨氣累積出的行動力,加上宗教上追求來世永恆所產生不怕死念頭,讓許多行為激進但絕非失去理性的伊斯蘭「聖戰士」,前僕後繼投入漫長的對抗。IS 只是在近十年中東局勢變化下,衍生自蓋達組織的另一股力量,自稱伊斯蘭建國,確實有一定的號召力與戰鬥力。

圖三: IS 活躍地區的各種勢力

未命名-1

   由伊斯蘭國控制

   由敘利亞反對派控制

   由敘利亞政府控制

   由伊拉克政府控制

   由黎巴嫩政府控制

   由努斯拉陣線控制

   由敘利亞庫德斯坦控制

   由伊拉克庫德斯坦控制

   由黎巴嫩真主黨控制

Source: Wiki

 

四、 遜尼、什葉與庫德族

伊斯蘭教主要區分為遜尼(Sunni)與什葉派 (Shia),源起於七世紀時,先知穆罕默德建立阿拉伯王國,在先知去世後出現大位繼承糾紛,西元632~661年頭四任主政者哈理發(Caliphate)都是透過推選而非繼承,分別是穆罕默德的戰友或忠實支持者,遜尼派支持前四任哈理發都是正統接班人,而什葉派則只認同第四任的阿里,其身為穆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纔是正統的接班人,隨後兩派進行內戰,從此分道揚鑣,形成了兩種對可蘭經聖訓有不同解讀的宗派,從教義解讀、繼承方式、到後來的資源權力糾紛,延續至今將近1400年。

 

全球15億伊斯蘭教徒中,什葉遜尼人數大約 15: 85,前者被稱做基本教義派,但這只是概略性的分類,還有各式各樣的宗派分佈其中,脈絡複雜外人難懂,定義也不完全清晰。當今中東地區人口規模較大的國家中,伊朗在1978伊斯蘭革命之後重回政教合一的傳統,什葉派佔九成,伊拉克人中有六七成屬什葉派;沙烏地阿拉伯則是遜尼派的大國。(參見圖四)

圖四: 遜尼 v.s. 什葉派分佈圖

 未命名-2  未命名-3

Source: BBC 2013 12

 

另外,該地區還有3000萬庫德族人,分佈在伊朗、伊拉克、土耳其、敘利亞交界處,沒能跟上一戰後的建國潮,同種族卻被列強協議分散在多個國家,長年受到各政權的同化政策所排擠,語言文化難以傳遞,教育福利生活條件都淪為次等公民,因此普遍存有獨立建國的思想,也成為與各國現有政權間鬥爭的一股勢力。庫德族人生活於山區,喫苦耐勞能徵善戰,自古有名,在感受到政治上受到打壓迫害之時,自組民兵團鞏固自治勢力,與中央政府對抗,甚至在關係交惡之時進行恐怖攻擊或報復,相關各國政府把這些邊緣族羣當作頭痛分子,甚至貼上標籤指其為恐怖組織,更加深了雙方的分歧對立。(參見圖五)


圖五: 遜尼、什葉、庫德交彙地區的勢力分佈圖

 

Source : The Economist 2013 07

這些族羣宗派間的矛盾,成為外來勢力用來挑撥離間、分而治之的弱點。伊拉克什葉派佔多數,美國早期支持的海珊政權本身則屬遜尼派,波灣戰爭後海珊被趕下臺,換上復興黨政權,2003年美國再次進攻伊拉克,經過過度期與重新制憲後,2006年選出什葉派的馬利基總理,在美國監督與扶持下所選出來的政權,卻以殘暴手段開始鎮壓遜尼派,民怨四起,終於在阿拉伯之春的起義浪潮中,失去美國支持的馬利基下臺,2014年9月換上現任總理阿巴迪。

美國長期干涉甚至主導當地的政局,卻沒能協助建立符合人心的政權,馬基利迫害遜尼派,也成為遜尼派中部分激進人士躲到西北邊境,轉而組建伊斯蘭國IS的一股動力。而伊拉克的庫德族戰力強大,已經取得正式的自治地位,本身擁有油田財源,相對能自給自足,能與中央政府、IS 勢力鼎足為三。

 

敘利亞三大勢力鬥爭

敘利亞的阿薩德家族從1970年執政至今,現任的什葉派總統阿薩德從2000年以來連續當選三任,實際上透過修改憲法量身訂做與控制選舉等方式就任,而什葉派只佔敘利亞穆斯林人口的13%,屬少數教派執政,排擠遜尼派的種種不在話下。敘利亞是俄羅斯在中東地區唯一的盟友,也是俄國艦隊少數的出海口,從2011年內戰開打以來,阿薩德政權包括用了化學武器在內殺害該國人民超過20萬人,歐美譴責阿薩德必須下臺,聯合國安理會的派兵制裁案卻在普丁的反對下無法成案。

 

圖六 : 敘利亞境內的三大勢力

今年七月份敘利亞的局勢

 

今年十一月份敘利亞的局勢

Source: The Economist ( 2015 July & Dec)

 

美歐大國提供遜尼派反抗軍財務與軍事上支援,企圖推翻阿薩德政權,但遲遲不願派出地面部隊參戰,兩派勢力互有消長僵持不下,美歐俄之間,就在敘利亞境內進行代理人戰爭,四五年下來造成超過20萬人死亡,至今還沒有徹底的解決方案。敘利亞當地除了有數百萬難民逃往土耳其、轉進歐盟造成當地社會騷動,還有一股怨氣,催生出伊斯蘭獨立建國的思潮,也就是媒體焦點中的 IS。美歐等國,對於第三股勢力 IS 初期並未特別在意,在敘利亞境內甚至縱容 IS 擴張以削減阿薩德政府軍的力量,直到今年十一月巴黎恐怖攻擊事件發生。(參見圖六)

 

五、歐美列強、俄、土、伊、沙的角力

從IS遍佈的伊拉克、敘利亞局勢中,可以看到大國在背後操控的身影,表面上是內戰、是恐怖攻擊,實際上則是各種大國角力與宗派鬥爭下的產物。

美國從二戰之後接替英法在北非中東的霸主地位,長年以扶植當地同盟或魁儡政權的方式,加上強勢軍力來控制並取得穩定的石油能源。美蘇爭霸期間,蘇聯曾在1980年代入侵阿富汗,將勢力推進中東,卻遇上當地頑強的遊擊隊反抗,美國曾支持賓拉登塔利班組織來對抗蘇聯,蘇聯瓦解後,阿富汗人獨立自主的願望卻還是沒能達成,賓拉登就從美國盟友變成死對頭,發動911攻擊。

伊朗的巴勒維國王在二戰後曾經是西方的親密盟友,但實施能源國有化企圖強化國家自主的總理卻在 CIA 策動的政變中被趕下臺,伊朗只能繼續與美國合作,直到1978年何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推翻巴勒維政權,正式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政權,走一條獨立於西方的道路,卻也因此遭受報復與制裁。

在二戰結束前夕,羅斯福總統參加雅爾達會議前,祕密繞到埃及外海,與沙烏地阿拉伯國王在美國軍艦上密會,兩國從此建立了長達70年的盟友關係,美國提供軍力支持沙國王室政權,沙國帶頭穩定石油供應與價格,成為OPEC 的領導國,這被稱做戰後雅爾達秩序 (或被批評者說是分贓、分權)的一環。美國對於沙國王室的諸多殘酷統治手段,向來視若無睹,這樣的外交方式也讓批評者抨擊美國是偽君子、假人權,當然這也可說是現實與道德之間的權衡,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的矛盾。

遜尼派大國沙烏地阿拉伯,與什葉派大國伊朗,一個親美、一個反美,一南一北在中東對峙,伊朗支持敘利亞什葉派阿薩德政權,沙國至少是”曾經”支持過同屬遜尼派分支的 IS,雙方透過代理人,也進行著鬥爭。較小規模的纏鬥,例如在葉門,2011年茉莉花革命浪潮中推翻了政權,國家卻一分為三,遜尼派政府、北方的什葉派胡賽武裝部隊、南葉門的基地組織也是發動法國查理周報攻擊事件的主角,三股勢力交互徵戰,沙國、伊朗都各有支持對象,而背後,當然還有更大強權的影子。

土耳其地處阿拉伯世界與歐洲之間,人種源自蒙古地區的突厥人,雖然也信仰伊斯蘭教且以遜尼派佔多數,卻仍跟阿拉伯人有所區別。在一戰之後,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四分五裂,凱墨爾將軍領導的土國獨立戰爭,對抗列強瓜分,中止伊斯蘭蘇丹王權,建立西式歐化的憲政國家。二戰期間,土國保持中立來避開戰火,直到終戰前夕才選擇加入同盟國,戰後以戰勝國地位納入西方陣營,冷戰期間加入北約,成為對抗蘇聯的前線。

俄羅斯藉口攻打伊斯蘭國,正式出兵敘利亞,戰機還多次進入土耳其境內,早就引發北約的緊張與不滿。土耳其軍力不弱,總理埃爾多安也是強勢的民族主義者,但不至於單挑強人普丁,背後若沒有外交上的奧源,研判不會輕易出手擊落俄羅斯戰機來宣示主權。

俄羅斯總統普丁,被稱做地緣政治的柔道大師,每每在關鍵時刻出手,輕鬆扭轉局面,在喬治亞、在克里米亞、在敘利亞,多次奇襲取得優勢,不戰而屈人之兵,近期透過打擊伊斯蘭國,普丁在11月15日的G20會場中重新成為風雲人物,可惜隨後戰機被土國擊落,與西方各國組盟軍打 IS 來化解被制裁僵局的算盤就被破解掉,誰最有動機與實力破解普丁的計算,自然不是土耳其,而是背後的美國。

金融海嘯之後,美國忙著從新調整戰略強化國力,加快從中東抽身,對於當地混亂睜一眼閉一眼,評論者批評小布希貿然進兵中東等於侵略,也批評歐巴馬在當地還沒穩定之前就過快離去,產生權力真空引發動盪英國曾經是美國最堅定的盟友,派兵加入小布希的戰爭搞得灰頭土臉,國力大減的英國從此不再想(敢)隨意進入中東,甚至脫離美國路線,不再建國理想,過去強調人權優先如今賺錢就好。

法國在二戰前控制著北非與中東地中海沿岸,進行殖民統治,與當地關係千絲萬縷,前任總統薩爾柯奇推動地中海聯盟雖然先盛後衰,也看得出對於介入該地區的雄心與作為,而這些作為,讓法國容易成為恐怖報復攻擊的目標,今日中東的分裂動盪,源頭少不了要回溯到英法德俄在當地搶地盤的歷史德國是支撐歐盟的棟梁,基於納粹陰影而對軍事行動特別謹慎,過去幾年忙著處理歐債問題,對於中東死傷慘重的內戰也少有著墨,直到巴黎恐攻、難民湧入、甚至俄羅斯出兵中東、挑釁北約,德國才終於動了起來。

如今,這樣各懷鬼胎、爾虞我詐的交手,繼續在中東大地上演,俄國打擊美國支持的敘利亞反抗軍,力道遠比打擊 IS 還大;美國支持敘利亞反抗軍也就疏於理會 IS,而強權身影下的交相徵戰造成民不聊生,過去十年主要發生在伊拉克與敘利亞,不但引發難民潮,催生了各種恐怖組織來進行報復性攻擊,有分析指稱IS 尚非中東地區力量最大的反西方勢力,只是動作比較誇張容易吸引媒體聚焦,把問題集中在消滅IS並無法解決中東問題,更何況各大國還不一定真心團結要想消滅IS。

陷入焦土的中東,動盪外溢到歐洲乃至全球,誰纔是問題的源頭,幾十年下來已經很難說清楚誰對誰錯、是非因果,交互指責於事無補、釐清真相很有必要。

 

小結

本系列上篇文章主要整理近一年的重大事件,已可呈現諸多問題的多重糾葛。中篇則把焦距擴大到近十年的框架,梳理出五條主要的脈絡,交互影響,應可對中東情勢有更深刻、更精準的理解。但在繼續思考後,仍有許多疑問難以解答,例如中東國界如何形成,為何變成今日衝突的來源,各大國謀取或角力的關鍵何在,各政權派系之間恩怨關係如何演變,中東為何不能產生民主,伊斯蘭社會與西式現代化間的分合競逐關係,類似的問題,將放到下篇文章來討論,觀察眼光也應該放到更長的時段。

 

在深入下篇之前,對於投資者而言,有幾點值得先提出來關注與思考

  • 美國頁巖氣復興與退出中東戰略的關係

  • 對油價淘汰戰的影響

  • 對美國與當地盟友關係的衝擊,美沙伊之間三角關係的曖昧,雅爾達秩序是否生變

  • 石油交易採美金計價是否出現雜音,中東北非已有數國正要拋棄貨幣釘住美元的長期政策

  • 俄羅斯對中東、中亞的雄心日起,中國一帶一路用心昭然若揭,地區衝突恐將有增無減

  • 對歐盟團結與東擴的影響

  • 美國退出中東後誰來填補權力真空

  • 中東動盪是否改變美國重回亞洲的政策

  • 伊斯蘭復興運動的前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