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喜馬拉雅VIP會員,就能暢聽8000+付費好內容,1000+本好書解讀,400+明星大咖專欄!想試聽?請點擊右邊鏈接!商品詳情別給我推薦書和電影了,我都泛濫了 新聞 第1張

別給我推薦書和電影了,我都泛濫了 新聞 第2張

文/喜馬拉雅

最近很多讀者在向我提問:“老師,給我們推薦一些書吧。”說實話我比較討厭這些問題,類似的還有“推薦一些好看的電影。”說實話我真不知道。

別人推薦的為什麼不合適我?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別人給我推薦的一部書或一個電影,我看了20分鐘就受不了。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我向別人推薦的情況。那麼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我認為可以用四個字總結:文化泛濫。

這種文化泛濫為文化劃定了無數個維度,而我們只會對其中某幾個維度產生共鳴,按照排列組合的概率可以想到,相互推薦的電影書籍很難深入到別人的內心中去。

就比如說羅振宇老師威名赫赫,在他的力薦下我購買了《光榮與夢想》,至今它還整齊地擺放在書架上,除了接待灰塵貌似還沒有起到其他作用。當然我不是說這套書不好,只是不合我的胃口,或者說我的知識水平還有待提高。

各個領域都是信息泛濫

這讓我聯想到在科學上同樣有這樣的情況。位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的甚大射電望遠鏡和哈勃空間望遠鏡極大地推進了我們對於宇宙的認識。

隨着人類科技的進步,更出色的望遠鏡不斷出現。每當新的望遠鏡首次使用的時候,人們在激動之餘也不免有點恐懼,這些技術會把我們的目光投向更遠的宇宙空間,另一方面它傳回來的數據量也是驚人。在這些巨大數據之中,人們就好像在海嘯裏研究一樣。

而文化也是面臨這樣的類似情形,如果用海嘯來比喻其實不太恰當,有些太小看現在文化爆炸的時代,事實上在現如今一週的時間裏湧現出來的小說、雜志、報紙和各種文學、科學、經濟學、哲學、教育、歷史等等各方面的圖書,即使是橫掃清華圖書館的錢老先生在世恐怕究其一生也讀不完。

而在過去,比如春秋戰國時代,知識分子就只能讀幾種書,所以後來秦始皇才能做到焚書坑儒,漢武帝才能做到獨尊儒術。到了唐宋時代雖然出版物已經越來越多,但是像蘇軾這樣的大神還能做到博覽羣書。

即便到了明清時期,還有《永樂大典》和號稱中國古典集大成的曠世巨典《四庫全書》,收錄圖書成千上萬冊。到了現在即使是百度、谷歌,也無法知道世界上有多少書。

狂轟濫炸中,我們的存亡

我們真正到了這個時代,就是我們的無知比我們的知識增長得更快。雖然這個問題不是人類首次遇到,但是程度是絕無僅有的。那我們怎麼辦?我不給出主觀的推薦,從客觀給出三點供大家琢磨。

第一種就是退出。面對書籍和其他文化產品的汪洋大海,不如退一步海闊天空。退回到自己最舒適的領域,其他的都不選擇。

這就好比起名字,比如一個人他命裏缺水、木多,暫且不論它對不對,那麼就有兩種起名字的方法。一種是缺什麼補什麼,所以缺水可以叫“淼”;另一種是什麼強就增強什麼,所以木多可以叫“森”。

你是成為一個通才還是專才,是要突破某個學科的極限還是在一個學科最舒適的領域裏遊刃有餘,全看你的選擇。

第二種就是甄比。這種甄比就有點像我們的“推薦”,因為只有足夠好的書才值得我們投入寶貴的時間,足夠強的人才值得我們的信賴。所以我們先要甄別出自己心目中的權威,更要勇敢在書海里探索,不擅長的書啃一啃也許會豁然開朗。

第三種就是“長尾”。長尾理論本身是經濟學的一個術語,由美國《連線》雜志的主編克里斯安德森提出。

在經濟學中,長尾理論認為“由於成本和效率因素,當商品儲存流通的場地和渠道足夠寬廣,商品生產成本急劇下降,以至於各人都可以進行生產,並且商品的銷路成本急劇降低時,幾乎任何一些看起來需求極低的產品,只要有賣就會有人買。”

這些需求和銷量不高的產品所佔據的共同市場份額可以和主流產品的市場份額相當,甚至更高。

其實這就是98法則。就是聽眾對98%的非熱門音樂有着無限的需求,非熱門音樂合集的市場無比巨大。

對於閱讀,這就意味着我們並不需要時刻緊跟潮流,暢銷書並不是最適合自己的書,而要根據自己的需要整理出全新的、並不長得令人生畏的書單。

安德森指出,文化大倉庫新的分類方式代表着一種全新的消費方式。就像一場規模盛大的自助餐,選擇會由個體的技能和性格的不同而不同,沒有兩個人取的菜是完全相同。而讀書和自助餐還是有區別的,因為喫什麼好你是知道的,而閱讀什麼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end——

別給我推薦書和電影了,我都泛濫了 新聞 第3張

關於主播:

回到2049,知識就是力量,跟着我一起學科學。

關於喜馬拉雅:

隨時隨地,聽我想聽!4.8億用戶的共同選擇,聽段子聽小說聽新聞聽音樂,就用喜馬拉雅!

加入喜馬拉雅VIP會員,就能暢聽8000+付費好內容,1000+本好書解讀,400+明星大咖專欄!想試聽?請點擊右邊鏈接!商品詳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