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3352  

 

即时新闻加剧责任制的恶化

 

 

吕以榕(新新闻记者)─为什么年轻记者计较工时?

 

  1. 网路时代,即时新闻对我们造成很大的影响,很多媒体希望借由即时新闻冲高点阅率,来增加广告收益,即时新闻愈蓬勃发展,媒体环境就愈糟。
  2. 大家想要知道第一手讯息,可是即时新闻很多时候是我们抢快先发了,但不断「更新」说法,问题是对阅读者来讲,他看完之后印象就停留在这里,并不会再回头去追同一则新闻,反让媒体变成错误讯息的制造者。这会造成一种很糟糕的情况,读者没办法借由我们传递的讯息来厘清一件事情,或是形成思考的基础,当你知道的东西都这么片断,你要怎么去看待一个议题呢,或是我们引导了怎么样思考的可能性呢?这已经侵害到媒体工作者的本质。
  3. 我自己也是陪同鉴定员,发现第一线的劳检工作员基本上对媒体产业不熟,有同业的陪同鉴定员会比教知道说到底要看什么或是怎么看,比较能抓到有问题的地方。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媒体老板又想出一个「8+4小时的弹性工时」,但什么时间算休息时间很难认定,反而变相把八小时工时延长成十二小时。
  4. 老一辈的记者会觉得说为什么你们现在的记者会这么计较工时这件事情,我还不是一天到晚十二个小时这样工作?我听到这个讲法当下有点感叹,现在的媒体工作环境让记者的专业尊严受到很多冲击,大部分民众都觉得记者脑残、只会在网路上用抄的,其实记者不想要瞎忙、也不想每天做一些琐琐碎碎的事,可是当媒体希望发即时冲高点阅率增加营收的时候,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而做了很多瞎忙的事情,让我们做有意义的事情的时间变得非常少,或者你就是要不停的压榨自己,当这样的工作型态没办法彰显我们的价值,留个社会一点有意义的什么,大家就会变得很计较工时。

 

 

林雨佑?(前新头壳记者)─媒改重要的是资方和员工都要换脑袋

 

  1. 即时新闻已经是一个没有办法避免的状况,就算今天大家都约定好不发即时,或者记者会结束一个小时后才发稿,但状况就会变成现场的参与者传一张照片到脸书把与会者说的话po出去了,被媒体后台看到就会马上处理,如果后台可以处理,记者出现现场的意义又在哪里?所以我认为有些东西需要即时就让即时的人去处理,有些东西不需要即时要靠现场判断就请现场记者处理。
  2. 我是去年一月开始到新头壳上班,那时候新头壳还有夜值这个东西,同仁要轮流值班,一个礼拜有一天要从早上八点工作到晚上十二点,后来公司请来夜值人员,好处是新闻生产量提高,所以如何改善媒体的现况,最简单的就是增加人力,有多少人力做多少事。可是问题又来了,当你有5个记者每天产制20条新闻的时候,你今天多了一个记者,可能不会是想说如何让这20条新闻变得更好,而是那我们来生产25条新闻好了,重点是「别家有我们不能漏但我们也要有独家喔~~」那这样的状况就是不断的过劳,否则像苹果人力这么多,为何还有过劳的情形,所以如何改善除了法律的劳检,另外一个还是资方的脑袋,或者是说员工有没有劳动意识。

 

 

 

何荣幸(前记协会长、天下杂志总主笔)下一波媒改从记者自觉开始

 

  1. 过去十年造成媒体产业质变的两股力量,一是苹果登台,二是网路化数位化。
  2. 这两波质变中最糟糕的是媒体的机会结构不断的紧缩,十年前二十年前你当记者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转换媒体是一件快速的事,你只要有本事你永远不必担心找不到媒体当记者,但当记者的空间变小,当记者的尊严下降,记者的劳动条件已经变成是如果你不接受下降的劳动条件,你就连记者也当不成。虽然还有独立媒体、另类媒体和公民媒体,但能提供的机会结构名额太少,少到不足以成为有志新闻工作者值得追求的。
  3. 新闻工作者在媒体改造的缺席始终是需要反省和媒体的问题,当时虽有成立记协,但过去一二十年的发展当中,我们这个世代的实务工作者纷纷比较退缩的回到自己的机构去安身立命,希望借由新闻专业建立典范、造成影响,但也因此在媒体改革中缺席。
  4. 回过媒改策略,过去一度希望从壮大公广集团著手,但从结果论来看是失败的,但是正确的方向,只是力量不够不够努力。另外一个是NGO团体和公民团体大量进入主流媒体,试图影响主流媒体的决策,这部分看起来是有效果的,但在因应最新一波网路化数位化的潮流中,我们还不确定这路线能发挥什么效果。
  5. 即时新闻是非走不可的形式,问题是走火入魔走过头,解方不在不做时效性的东西,而是能不能够加强解释性、调查性或如独立评论希望呈现的多元观点。
  6. 记者对于自己所处血汗环境缺乏高度自省和行动,这是这波行动开始产生激荡,值得期待。



叶大华(公民参与媒改联盟召集人)─我们为什么要关心记者的劳动环境

  1. 当媒体记者工作的条件愈来愈差,每天要拼即时拼点阅率,他怎么确保新闻内容不会被申诉?
  2. 愈来愈汇流的时代,公民团体遇到最大的媒体自律挑战,就是记者拼即时,先上稿再说,错了再下架移除就好,我们也疲于奔命。
  3. 现在最多的申述状况就是隐私的问题,有没有过度模拟或消费物化女性。像去年太阳花女王中天彭华干在节目的发言激怒很多妇女团体抗议,也有很多人跟NCC申诉,各界要求中天新闻自律委员会正视问题,后来彭华干被FIRE掉。
  4. 在新闻自律机制中很重要的是,我们去沟通的对象是新闻编审人员、编辑台的一级主管,并不是基层记者,这跟在外面喊一喊抗议的效果是有差,因为很多时候改稿的改标题的是一级主管,而非记者。
  5. 自律机制在电子媒体大部分都已经做到了,现在的挑战是网路原生媒体,还有公民记者、社会媒体等非常多元。
  6. 透过新闻媒体自律机制,希望能够改善媒体回归专业,记者不要过劳才能做到查证,才能维持报导衡平性,才能考量公共利益;此外,同理心和深度报导的问题,记者为什么会变得没有同理心,跟他的劳动环境真的很有关系。

 

 

赖香伶(台北市劳动局局长)劳检从媒体开始的意义

 

  1. 这次媒体劳检,人家会问说为什么要挑媒体业,为什么不挑更血汗的?我从来没有疑问,行业选择不是在比较谁比较血汗。但媒体业老板来问我这个问题就是个有趣的问题,医院不会来问我为什么查他们,从我的角度,这是资本垄断质疑的权势,媒体对此没有自觉。我挑了一个相对来讲有点尖锐,但我认为有一些人准备好了,我很期待媒体产业的变迁史可以被我们自己的从业者书写,拿笔的拿摄影机的有这个条件。
  2. 我希望有一天媒体工作者成立自己的组织,就对著你的大老板们展开协商,这是我要的媒体发展中自己力量形塑后的谈判权,谈什么要什么各种可能,但这些从来都是别人说了算。
  3. 我希望工作者之间先打破企业的界线,形成交叉协同的认同和伙伴关系,所以展开陪同鉴定的制度,赋予第一线媒体工作者形成专业有经验的检查陪同关系。
  4. 刻意的裁罚不一饱受不少压力,被质疑行政机关执法怎可以差别对待,是否带有有色眼光,但我就是要差别对待、让差异化出现,没有必要伪善公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