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谣或者恶意炒作的新闻,比如澎湃恶意炒作山大,逼死医生,还有鲍某事件。人民日报上次也发了一个特别没水准的针对医院的个人感悟。


我觉得首先你得搞清什么叫造谣,不是说只要你不认同,就是造谣。

比如说「个人感悟」,我不清楚你说的是哪篇,但从这个说法看像是个评论,而通常评论是很少能造谣的,因为这都是表达观点,你可以说你不同意他的观点,甚至你觉得没水准,但你说这是谣言就不太成立了。

至于你说的「炒作」,这跟造谣也不太一样,实际上对于媒体来说不存在炒作这个概念,就是报道和不报道两种情况,有些报道被认为是「炒作」,这个在报道者角度恐怕没有这个想法,是从结果来看的,但即便如此,如果没有事实差错,也很难说是造谣。

当然如果有了事实差错,这就存在涉嫌造谣的情况了。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这个「造」字,也就说这个事实差错是媒体制造的,比如说媒体采访了张三,张三说谎了,媒体写「张三说XXX」,这不叫造谣,虽然这个XXX内容不是真的,但这是张三说谎。

而如果媒体直接写「记者调查发现XXX」,而这个XXX是虚假的,那就可能是造谣了 。

但是这里必须说一下,有一种是因为失误写错了,比如写错电话、写错人名、写错方向、写错数字、写错单位,这个虽然有事实差错,但是谈不上是造谣。因为这又不太符合「谣」这个说法了。

接下来你肯定想知道具体的后果,那我来分别说一下:

1、如果是评论,只是观点你不同意,这个没什么后果,当然如果这个观点违背公诉良俗以及党纪国法,可以向该媒体所属的主管主办单位投诉,也可以向其主管的宣传部投诉,《人民日报》找中宣部投诉,《北京日报》照北京市委宣传部投诉,以此类推;

2、如果是所谓「炒作」,这其实没有什么标准,你可以给相关媒体打电话投诉,也可以向我说的上述两个机构投诉;

以上两个投诉结果不确定,要看你指出问题的严重性,比如单纯就是你认为观点不对,或者你认为这次报道属于「炒作」,被追究责任的机会就很小,如果确实存在较大的问题,比如说这媒体宣扬杀人放火,那最严重是可以导致总编辑撤职的。

3、如果是事实差错,但是这个差错是采访对象造成的,除了上述投诉渠道之外,也可以向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也就是全国记协投诉;当然还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起诉,这个诉讼的前提是你得是相关当事人,比如说你看见媒体说「郑爽其实是男」的,这得郑爽本人去起诉,你不能去。

这个时候如果最后投诉成功或者诉讼获胜,写稿的记者通常会被处罚,严重的可能开除甚至吊销记者资质,法院还可能判决赔偿,但就还是属于新闻业务层面的问题。

4、如果是事实差错,而且这个差错是记者故意为之的,这就不是业务层面问题了,那么除了上述渠道,情节严重的还可以走刑事诉讼。

这里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侵犯个人权益,这就是自诉诽谤了,不过刑事诉讼对证据要求比较高,我还真没听说过有记者被刑事自诉判刑的。第二种是破坏社会公共秩序和企业经营的,最出名的就是北京电视台《纸做的包子》那期,记者訾北佳是被判刑入狱的。

当然,说到这里可能你会问,某某新闻有什么什么问题,为什么没有结果?

这有几种可能性,一是有结果你不知道;二是相关权利人没有追究,你在网上骂了半天不起任何作用;三是人家和解了。

或许还有别的可能性,一时想不到,想到了再补充吧。


关于之前山大的「伪学伴造谣事件」,就是澎湃新闻一手策划的。断章取义,利用民族矛盾制造流量,引导子虚乌有的女生配黑人的谣言,将外国我国正常存在的普通正常的学生互助活动污名化。以至于当时一些社会闲杂人员进入山大,随意拍摄女学生视频,在中心校区询问女学生下流的问题,导致那段时间保安力量大大加强。其三人成虎的恶劣影响,遗留至今。

学生们拿著事实真相开始解释,再后来发现网民们只是想让他们死

今年为了「制造新闻」,重新挖坟山大,碰瓷去年热度,澎湃新闻的还专门打电话给山大招生办询问所谓「状元」能否被录取,意图无中生有造新闻,给予山大特殊待遇,连发2篇关于山大不录取所谓「状元」的文章,果然激起网友谩骂。按规章制度办事是错,破格录取也是错。手段之阴险,可以体会。

若是有利于大学之发展,有利于我青年之培养,有利于栽培我国之栋梁,大学有错必然要指出。可恶意抹黑一所百年名校,毁掉60万山大人声誉,仅仅为了流量,是澎湃新闻媒体这种资本至上的险恶。望我等青年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发展环境,沉下心做学术。可现在光是应付澎湃新闻这种阴毒的媒体,就已经内心疲惫不堪了。

相关贴

人民日报辟谣贴:把肆意侮辱山大学子当成流量收割机,谁们才是「学伴事件」中真正的恶人?!

就山东大学表示无法破格录取白湘菱一事,大家对澎湃新闻有何看法?

山东人怎么做才能改变现在的负面舆论?

就山东大学表示无法破格录取白湘菱一事,大家对澎湃新闻有何看法?


  1. 媒体的报道行为是受法律制约的。侵犯名誉、侵犯隐私,都是可以去法庭起诉的。也就是说,媒体造谣并不是「没有后果」的。

2. 中国媒体在行业自律上做得并不好。你所提到的「炒作」行为,只要没有触及法律底线,是基本不会有「后果」的。

这就是媒体社会,是我们现在的既定环境背景。对机构来说,公关能力需要快速提升,对个人来说,请善用法律武器(互联网法庭之类的)。

3. 传统媒体和自媒体的报道标准是不一样的。和传统媒体打官司,很少能赢,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媒体机构在专业程度上更高,在发布大型的调查性报道之前,媒体甚至有律师来把关。即使是大家觉得和事实订正关系不大的校对环节,也非同小可。我见过的大报的校对,连稿件里提到的相关数字,都要拿计算器去走一遍,里面提到的「卢沟桥事变」一类的概念,也会去核实发生的年月日以及细节……

自媒体出现偏差的概率要大得多,新媒体侵权已经是高发的法律风险。

你提到的「逼死医生」的案例,来自自媒体以及一些「网友」——事实上,网路上许多谣言都来自自媒体,而传统媒体是求证辟谣的一方。以我为例,我对新京报和澎湃这样专业的媒体机构,是有相当信任度的。

4. 我们应该了解媒体报道受到的时间与资源上的制约。媒体报道出现错误是很难避免的,他们受到截稿期影响,要和同行抢时间,还要面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面对居心叵测的受访者,面对背景的解读压力,或许也有编辑和主编的偏好影响……

我觉得,我们不要因为偶发的报道失误而全盘否定一家媒体。毕竟,认知的过程是渐进的,媒体也有一个渐渐逼近真实的过程。

  • 一时的失误可以由后续报道修正。对任何一家媒体来说,一般都是逐渐披露事件的调查过程,从粗略到详细,从马虎到严谨。
  • 一家媒体的偏颇可以由其他媒体来弥补。对整个媒体行业来说,针对同一个新闻事件,各家媒体从自己的角度和优势出发,以不同的重点来切入,因此偶尔有些偏颇或者失误,属情有可原,但如果报道环境相对宽松,「总体的」报道会是相对准确和客观的。这次澎湃的报道角度可能有问题,其他媒体会来弥补,但下一次,它可能是更正确的一方。

最后,我们就看看你提到的澎湃与山东大学的案例吧。

澎湃就白湘菱录取问题对山东大学的报道,在我看来,是符合事实的,算不上「造谣」,也不涉及「炒作」,也没有故意在为难山大,是极其常规的报道行为。

许多网友只把山大这篇报道独立出来看,但如果纵向来看,就可以理解他们的编辑思路——这是一个连续的专题报道。

最初,7月29日有一篇评论:《面对这个B+,我们能为白湘菱做些什么》,这就是澎湃的核心思路,他们为白湘菱惋惜,他们想去了解下,这样的情况下,白湘菱的高考之路最终会怎样。

接下来,澎湃开始了他们渐渐推进的报道, 他们先采访了北大、清华、南京大学,这三个学校「无缘」。

澎湃继续采访,于是就有了《山东大学招办:白湘菱不符合学校录取要求,没有破格的先例》这篇文章。但里面讲得很清楚,北师大、武大等学校是能接纳白湘菱的,新增的一个拒绝她的高校,是山东大学。

据媒体报道,白湘菱高考语数外三科总分430分,系江苏省文科最高分,其两门选修科目政治、历史的成绩分别为A、B+。

此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负责江苏招生工作的工作人员均表示,须按政策要求招生,无法破格录取白湘菱。不过,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兰州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以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高校已明确表示,白湘菱的成绩符合学校要求,可报考。被问及白湘菱可以报北师大哪些专业时,该校招生办公室主任梁颖表示:「只要符合科目要求,专业可以随便挑。」今年,江苏填报本科院校志愿的时间为7月28日至8月2日(截止时间为8月2日17:00),其中包括文科类、理科类第一、二批本科院校志愿等。

然后,澎湃记者还在调查,《浙江大学:很遗憾,白湘菱不符合我校报考条件》这篇文章出现了——浙江大学也拒绝了。

最后,8月2日,澎湃发了这样一篇报道——《江苏文科第一名白湘菱最终申请了香港大学》,把整个事件的最终结局披露给受众。

网上针对山大潮水般争议到底如何来的,那是另一个问题。就这一系列报道而言,澎湃的选题可能不惊艳,但我认为他们是心存善念的,报道稿件也没有明显硬伤,这怎么成「恶意炒作」了?

如果我是白湘菱,我会感激澎湃的努力。如果我们可能有一天成为弱者,也会希望到时候能有一个媒体给我们去试探,去公开那些让我们碰壁的问题……


每家媒体都有自己的倾向或是立场,有的是老板的立场(最典型的就是台湾的东森),有的的赞助者或是新闻提供方的立场(比如fox和CNN)

能放出来的报道那肯定是大致符合其立场的,而不是符合事实真相

建议好好了解下世界上其他媒体的立场,便于更好理解,同时也能让自己和真相近一点


读书人写黑文,能叫造谣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