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第一次在知乎上回答专业相关的问题,有种写论文即将受审于老师的感觉。言归正传,上面已经给出的答案里,提到了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框架理论等传播学理论来解释社会热点的形成原因,这里我想就社会热点新闻事件具体分类,从而进行回答。1. 政治军事事件。这一类热点事件,分为与受众产生利益挂钩的和非利益挂钩两种。利益挂钩,例如高考改革政策的颁布,这类事件因为和大多数家庭息息相关,因而受众主动接收并传播这类信息,根据创新扩散曲线,这类「政策」热点讯息将会在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作用下,「起飞」得到更多人的认知和采纳;而与受众利益并无多大关联的社会热点,如某次大型联合军演,这个时候,议程设置的重要性便凸现出来。贴一下议程设置主要内容:「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2.社会事件。社会事件称为热点话题的例子每天都在发生,从医患矛盾到城管同志等,大都是负面新闻。这些社会事件虽然不一定离受众距离有多近,但不排除有一部分人会「妄想被害」的可能,从而额外关心这类事件。除此之外,医患事件,碰瓷事件,城管与小贩事件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报道模式,并总能唤起几乎一边倒的舆论,这种框架的形成,说明长期以来媒体对一些事件的报道是对受众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受众对很多事件的理解也已经固定,因而有一些相同类型的社会事件总能成为热点,换起人内心的「呐喊」。

3.娱乐事件。娱乐事件几乎条条都能成为热点,这要感谢公关和粉丝的共同努力。除此之外,明星艺人本身就充当著意见领袖的功能,他们的一言一行注定影响更多的人。

好困啊,就先写到这里吧,明天要上课,哭。
谢邀,第一次回答问题,简单从两点来说。1,议程设置。大众媒介影响著受众关注事件的先后顺序。2,受众的从众心理。由于人的社会性,这也就导致了个人不自觉地为了融入到群体中而尽力与群体态度保持一致。
首先,我想谈谈自己对新闻热点产生的看法。新闻热点之所以能成为热点是其具备较高的新闻价值,而新闻价值的考量标准又是与受众相关,涉及到受众心理需求。因为热点的背后是与人有紧密的联系,所以才会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新闻热点的产生是传播者和受众共同影响的,不是单向性的。媒体通过议程设置左右著受众的关注点,但网路时代下,受众集中关注的事件也会形成倒逼机制,使得媒体去报道,从而形成新的热点新闻。新闻热点背后的心理学原理落脚点在人,在于受众本身。因为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都有著很大程度上的交叉,新闻传播中的很多原理都是从社会学和心理学中延伸而来,因为其本质都是以人为本。那么新闻热点的心理学原理我想应该有从众心理、沉默的螺旋、权威效应、眼球效应、熟人理论还有强弱链接关系吧。
谢邀,从众心理,舆论领袖的影响似乎一直在左右大众的价值观。
议程设置
凑热闹。


新闻热点东三街快报产生的大量内容,提供给互联网用户,每天全世界发生的各种奇闻轶事都会像信息爆炸一样推送给全世界的用户,用户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这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大爆炸!
从新闻媒体角度来说,叫做新闻策划,是对新闻事件的梳理,既包括一天内的突发事件也包含近期内可预见的大事,并选择符合媒介自身定位的角度进行采写报道,媒介的版面和时间有限,策划是对信息的过滤和筛选,体现的是一个媒体的品味,为受众起到把关作用,是自身价值所在,也是提升自身影响力的重要方法。从传播学上来说,媒体的这种把关叫做「议程设置」,是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和肖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大众传播的重要功能之一;1963年科恩提出:「多数时间,报界在高速它的读者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在高速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的成功。」这成为这一理论最重要的论述,媒体经过赋予不同事件不同显著性来影响人们对事件重要性的判断;随著网路的发达和自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被削弱但依然存在,并且在自媒体之中形成了新的权力中心,如微博大v,他们拥有一定的议程设置能力。对于受众来说,本身也会存在对于媒体提供的重要新闻的追捧,猎奇、关心国家大事,及时跟进热点也是一种谈资,有些时候,受众的关注反而可以影响媒体的报道方向,即媒体被受众「议题设置」。
谢邀。新闻热点这个词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新闻,一个是热点。 我们先来讨论新闻这个部分,新闻可以是由媒体进行议程设置来形成的,本来在社会中的某些事件,并不为公众所知晓,媒体认为该事件有新闻价值(在此不探讨新闻价值的评判),媒体就对事件进行报道,使之变成新闻;新闻还可以由公众发起,即起源于民间的事件一开始并不为媒体所知晓,由于公众的强烈关心而产生大的社会反响,由此而引得媒体关注,经过报道成为新闻。 我们再来说说热点这个部分。很多新闻报道后,因为对受众的价值不大,而不能成为热点,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成为热点的新闻究竟是怎样获得受众的青睐而热起来的呢?这就回到了题主你所问的问题上来了——心理学原理是什么? 我认为,受众捧热新闻有主动和被动两方面的原因。主动是受众对该事件有相当关切,原因可以是因为跟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等有很大的相关关系,这个可以用使用与满足理论来解释。被动是由主动对被动的一种影响,一部分受众认为该新闻是热点,传播量越来越大,后来影响到那些对该新闻没有太大兴趣的受众,被影响的受众认为,别人都觉得是热点,那我也把它当热点好了,可以用沉默的螺旋照应来分析。另外,学界近年也不断提到围观效应,个人认为这个可以算是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一个变化形式,题主不妨也借用过来。
谢邀大二的学生 其实楼上的回答的挺好的

你要是问心理学原来的话,其实因为人们喜欢看,所以才会是热点。

一些其他的原因包括,有些新闻只能是这个作为热点或者重点,因为某些原因,限制了新闻的报道方向和体裁,我们不能反党反人类,那样不好。但是成为热点的最终原因,其实还是因为人们喜欢,就算记者不报道,热搜的排行也会自己出现。所以人们的喜好是推动什么新闻成为热点的决定性因素。而在这个决定性因素之前还有一个,什么新闻才会被报道的限制和框架。最后说心理因素的话,就要问心理学的人了,比如为什么人们喜欢看悲剧多于喜剧的故事,为什么人们喜欢看八卦,为什么人们喜欢看明星。
谢邀,虽然是传播学专业,但由于学校课程的设置目前暂未涉及任何专业相关内容,抱歉不能给出回答。
换个角度看看~~从经济学、消费行为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看,从众、幸灾乐祸、围观等等都是形成 新闻热点 的原因,在传播的过程中经常会利用这类心理
谢邀作为一个大二的学生,可能回答不够专业,也不够准确,欢迎指正。

新闻热点的产生在现在的网路传播的大形势下,由媒体机构生产推送渐渐转向了UGC(User generated contend)的形式(原谅我强势装逼 写论文装逼分数高啊 )所以就大致出现了两种情况。

一种是像每日头条那种,用户把热点推上去,给自己喜欢的,关注的热点事件点赞、评论。这样点赞评论的人数越多事件就越热。这种还是由媒体机构进行发布,每个网民进行热点事件的把关。这种新闻事件,网民的参与主要是与自己相关或者觉得自己有责任去成为传播的一份子。同时在同一兴趣或相关度的背景下找到自己的集体存在感。 另一种是网民完全自己生产自己喜欢的内容,像是微博、微信公众号这种自媒体。每个人都成为一个小喇叭,这种新闻热点大多见于一个人吐槽然后同感的人千呼百应。一般事件是突发或者突然爆红的。有很强的时效性,用户参与就自我感觉跟上了时代很潮。
新闻热点问题,应该是新闻先出现,也就是媒体先建构一个议题,人们普遍关注后才成为新闻热点问题。至于心理学方面,大部分人都关心跟自己有切身利害关系或者极度感兴趣的事情,受众有了求知兴趣,有选择的关注某个新闻事件,继而媒体加度的报道,两者的互动共同推动了新闻热点的产生。

谢邀。上面两个答案分别从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角度做了分析,我觉得这里楼主的侧重点不完全是在新闻传播领域,应该也需要心理学方面分析。其实传播学是一个涉及面特别广的交叉学科,从其源头来看,可以追溯到社会学、人类学,二战时期也有很多与心理学相关的研究。可以说认知心理学是美国传播学硕士生必选的课,这个领域也出了很多大牛。

回归正题。新闻热点的出现一方面可以从媒介的角度思考,例如楼上提出的议程设置,还有框架理论等等。说白了也就是媒介通过哪些手段影响受众甚至操控受众。电影《楚门的世界》也是很好的例子。第二个方面可以从受众角度出发。例如楼上提到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其实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从众效应。还有使用与满足理论、两级传播理论等等。

先提供这个思路吧,有空了再详细补充。

新闻之所以成为热点,主要因围观而生,在百度知乎上搜索围观心理学,将围观与心理学组合的是零,与之相关的「旁观者效应"早在六十年代就在美国出现,「旁观者效应"即在现场旁观者的数量影响了突发实事件中亲社会反应的可能性,当旁观者的数量增加时,任何一个旁观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减少了,即使他们采取反应,反应的时间也延长了。研究者认为旁观者的作用有三:一是旁观者的无动于衷对个体产生群体压力(榜样人物的作用,榜样人物与观察者之间的类似性及其助人行动的实际结果,都会影响观察者的行动);二是旁观者的旁观影响个人对情境的判断,形成无危险事件发生的错觉(情景具有模糊性。如人多,潜在的助人者不能确信发生了什么事情。情景越模糊,旁观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三是由于他人在场,个体谨慎从事,唯恐尴尬场面出现;四是他人在场,助人者的责任感及因不愿给予帮助而付出的心理代价可由大家分担。

笔者认为,一般对与自己利益相关度高的事项、对自己熟悉的人或事、对自己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事物更容易围观,公众的围观缘于可分成三类心理:娱乐性、社会性和成长性,围观者可能带著消遣看热闹心理、带著幸灾乐祸心理,带著表达愤怒的心理、共情同情的心理、申张社会正义的心理,带著观察分析心理、增长见识提高能力的心理去围观。围观心理几乎蕴含著社会心理学的全部内容 。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