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50后的老上海人了。说实话,是在娘胎里就开始听越剧。我老娘是越剧戏迷,从小看越剧就带我去看。那时候的金都大戏院,龙门大戏院,九星大戏院,美琪大戏院等等多了去了。「玉蜻蜓」「血手印」「白蛇传」「梁祝」「红楼梦」。越剧十姐妹的尹派,傅派,戚派,袁派,徐派,王派,金派,陆派等等,一直喜欢了几十年。现在自己也在网上学唱尹派小生唱腔的段子,范派小生唱腔的段子,有时也学唱反串袁派,戚派,王派唱腔的段子。越剧的美,是不能用语言来描述的。前些年还到过越剧发源地浙江嵊州施家岆乡去寻根访祖。


我是一个西北人,可是却很喜欢越剧,也嫁了个南方人。七几年越剧红楼梦刚开始解禁的时候爸爸带我们去电影院看,觉得好美很好听,那时候还没有录音机、录音磁带呢,很多时候都是听收音机里面的电影录音剪辑和戏剧唱腔片段。后来自己在一个玻璃店大姐的帮助下在她的店里卖一些手工剪纸,就是结婚用的各式喜字图样,利用晚上的时间,一做就做到半夜,辛苦是辛苦,可一个月挣的比工资多多了。记得第一笔钱买了几斤肉给全家,让妈妈爸爸也高兴高兴骄傲一下??,女儿手巧除工资外还能凭手艺挣来钱。剩下的就是给自己买了一套越剧红楼梦磁带,一直当作宝贝就是听的时候也是轻拿轻放小心翼翼,跟著里面学著唱,葬花、哭灵,后来又买了王老虎抢亲。有一年婆婆来我家赶上中秋我们在一个酒店订了餐,宽敞的落地大窗正对著湖水花坛,那天一家人其乐融融,美酒美食心里开心也为了婆婆开心就乘著喝了一些酒给婆婆唱了一段王老虎抢亲,把个婆婆乐得啊,婆婆说这个中秋她过的最开心了。


我是宁波人,从小喜欢王文娟的红楼梦,还学唱越剧。可不喜欢越剧已有20多年,因为期间没有接触到能超过红楼梦的越剧。估计是那时信息不发达,无缘接触,可谓是一叶障目。2019年6月25号,偶尔接触到王君安演的玉蜻蜓,声情并茂的演绎让我流了很多眼泪,简直哭成泪人。后来看了她演的红楼梦,天,一个晶莹剔透的活宝玉啊.再看她的柳永,此剧与以往的传统越剧不同,词美,舞美,人美,意美,景美,唱腔美,动作美,服装美,如诗如画加上演员吃透人物内心的深情演绎,让越剧变得高大上了。一发不可收拾的每天看一遍连续半个月才解馋。记得上初中时我的语文老师酷爱越剧,但是他对越剧剧情的评价不高:才子佳人相约后花园,落难小生中状元。这样让我不禁好奇王君安这个人,网上一搜,原来还有尹派啊。看了她的盘妻索妻,柳毅传书,牡丹亭,好剧啊!心中感慨若是越剧界演员出的戏都是这么精彩,越剧何至沦落到如此偏门。后来搜索了一些其他有关君安的信息,好惋惜。一颗明珠没有完全绽放。像她应该多排点戏,为越剧界留下一些作品,以供后人参考。


我是天津人,典型北方男人。

喜欢越剧是因为在我上初二的时候,也就是1977年,越剧电影《红楼梦》的重新上映。记得那是在天津民族剧场,看得还是夜场,电影散场后已经是12点多了。

说实话,我出生在1962年,记事的时候,正好社会进入文化荒芜的年代。虽然我自小喜欢读书,但由于文化封锁过于严厉,什么古典文学、世界名著统统与我们无缘。也就是在70年代末期的时候,偷偷地看了几本诸如《敌后武工队》、《林海雪原》、《苦菜花》等等的「黄色小说」。

而象《红楼梦》这样的文学巨作,只是听大人们说起过。而且还都是以贬为主,说什么「看《红楼梦》容易让年青人得神精病、什么这本书除了搞对象就是乱搞男女关系,是一部典型的流氓书籍等等。所以,我们对于这部作品也认为是洪水猛兽,为了不得神精病、为了不受毒害,还是不看为好。再说,就是想看,也找不到。

但当电影开始放映时,进入我眼帘的是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和动听的歌声。虽然,念白几乎听不懂,但好在演唱时有字幕。

演员一现身,只见一个个都衣冠华美,步履轻盈;再细瞧,林妹妹身段瘦削,真如弱柳扶风;王熙凤妖艳夺目,不愧大家风范;老太太典雅肃静,隐现王者霸气;贾宝玉面如满月,身集万千宠爱。演员一开口,巧笑嗔怪,嬉颜怒骂,无不柔软甜腻,唱得心里一阵熨帖,嘴上也忍不住要跟著和出来。那台词文白相间,有古风,有新意。我被宝、黛之间纯真的爱情而感动、为他们悲惨的结局而婉惜。不知不觉间,我的眼泪涌出了眼眶。

从此以后,「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

「我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

「花落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我一生与诗书做了闺中伴,与笔墨结成骨肉亲。曾记得菊花赋诗夺魁首,海棠起社斗清新。怡红院中行新令,潇湘馆内论旧文。一生心血结成字,如今是记忆未死墨迹犹新。」;

「金玉良缘将我骗,害妹妹魂归离恨天。到如今人面不知何处去,空留下素烛白帏伴灵前。」

这些优美的音乐和华丽的唱词,经常盘桓在我的心中,经常在我的口中唱出。可以说,就是一出越剧电影《红楼梦》,使我这个典型的北方人爱上了越剧这一南方曲种,而且一发不可收拾,40多年来,越剧是我一直是我的喜爱。并且随著我对越剧了解的加深,又知道了一大批越剧艺术家。


山东人,因为看了,王文娟,徐玉兰的(红楼梦)(追鱼),而喜欢上了越剧,这两部剧,都反复看了几十次了,百看不厌,两位大师的演唱,声情并茂,温婉流转。一个身段 婀娜,一个稳重成熟,真的值得回味怀念!


闽南人,我妈妈很喜欢王文娟老师,我跟著她看了《追鱼》《红楼梦》,后来又看了《五女拜寿》《盘妻 索妻》,个人很喜欢尹派唱腔深情缠绵。在越剧中我最爱的一出戏是《北地王 哭祖庙》,因为大多数看到的越剧小生都是翩翩公子风流书生之类的,突然听到这出戏,很是惊艳。找来了徐玉兰老师版本,这出戏把徐派唱腔的特点很好的展示出来,高亢激昂热情奔放。


谢谢邀请!我是山西人。我喜越剧是从喜欢苏州评弹开始的。上世纪70年代,一次去苏州出差,应朋友之邀去听了评弹开篇毛主席词《蝶恋花◎答李淑一》。听完后,被感了。从此,便喜欢上了吴侬软语。广而及之越剧《红楼梦》。

艺术是没有地域之分的。只要你艺术水平高,就会有人喜欢。


我是上海人,喜欢越剧好像是自然而然的事,但其实不然。知道越剧是在文革后期,那时我还在读小学,因为担任学校小干部,六一期间有幸在黄浦剧场观摩到上海几大院团学馆学员演出的样板戏片断,其中有沪剧、越剧、淮剧等。到底是接近『『半专业』』水准的演出,唱念做打都很精采。但这时对越剧印象并不深,因为那时越剧被判为『『糜糜之音』』,广播电台只放些根据样板戏移植的越剧唱段,越剧特色并不明显,自然也就留不下印象。

粉碎『』四人帮『』之后,戏曲很快迎来复苏。电视电影首先轮翻播放文革前拍摄的一批越剧电影《红楼梦》、《追鱼》、《梁山伯与祝英台》……特别是越剧电影艺术片《红楼梦》复映时,全上海36家电影院昼夜不停地放映,仍一票难求。我正是在这样的观影热潮中看到了越剧电影《红楼梦》,一下子就被越剧委婉动听的唱腔音乐和细腻传神的表演吸引,『『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一时在大街巷到处传唱,王文娟、徐玉兰的名字深入人心。

后来,我又看了《追鱼》、《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等越剧电影,知道了越剧四大旦角和四小生流派等。闭著眼睛只听唱段,就能分辨出王派、徐派、范派、袁派、范派、傅派、尹派、陆派、戚派、金派、张派、吕派、张派(桂风)……感到越剧的唱腔如此丰富又个性鲜明,每一个流派都历经长时间积累,都有代表性剧目。粗听都是越剧,细听却又各不相同,共性中又有个性。什么四工腔,尺调腔、弦下调……花腔、甩腔、小腔……越听越有味,从此就喜欢上了越剧,并喜欢越剧的各流派。


我是宁波人,69年支边去黑龙江,目前已退休回甬,我从小喜爱越剧,在黑期间,经常从网路上下载越剧听,我喜欢傅派。


我是甘肃甘南藏区的,第一次听到的就是大伙耳熟能详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这一句,但那时候小,分不清戏曲剧种!后来在电视上无意间看到浙百的《五女拜寿》,看著字幕,了解了戏曲也可以像电视剧一样叙事,再后来从芳华(王君安李敏)~绍百(吴凤花陈飞吴素英)~杭越(谢群英陈雪萍,徐铭)~一直关注到上海越剧院(钱惠丽,章瑞虹,郑国凤(杭越)单仰萍,方亚芬,王志萍,陈颖等)一路下来了解了众多艺术家和各大流派!对于藏区的戏迷来说,追戏有些难,但这不妨碍我去喜欢越剧!最喜欢:范派(章瑞虹)徐派(郑国凤钱惠丽)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