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师尚未归寂时,心血来潮,难以自已,故有此四字,实心境使然,与儿女红尘无涉。后人有破无门关者,一时解脱,亦有此感。昔读《六祖坛经》卷中见「慧能在东山得法」一句,尤觉刺目,只欲放声大哭。弘一大师得法破境,固有悲欣共感之相,我辈辛苦,见人得而己未得,终究混沌,触机心动,故亦有悲,然无欣遇之感,未得圆满,实取其左也,亦为著相,然心境实同,可会此意!


我认为,李叔同临终前写的「悲欣交集」并非是对妻子的愧疚。

李叔同39岁那年做出了一个让世人大跌眼镜的决定:他竟然决定出家为僧。

这不得不让人们感到难以理解,急流勇退之人不少,但是却在这时突然出家的却也不多。可是李叔同却偏偏做出了这惊世之举,毅然离开了红尘世界,踏入了青灯古佛的寺庙之中。

对于他的这一行为,普通人自然是觉得诧异,但是诧异过后也就习以为常,毕竟那也不是一般人需要考虑的问题,可是他的妻子却无法如此淡然处之。毕竟,自己的丈夫无端的丢下妻子儿女不顾,跑到寺院中去出家当和尚,这让她实在是难以接受。于是,她便决定去争取,她要去问自己这个狠心的丈夫:为什么要这么做?难道他对她就没有一丝丝的爱吗?

在虎跑寺外,李叔同的妻子见到了此时已经剃度,法号弘一的李叔同,一番简短的对话在二人间展开。其中的细节,人们无从知晓,但是却有一句话从此流传了开来,那就是李叔同对妻子的那一句「爱就是慈悲」,这句话也是他对妻子最后的回应。

作为突然看开一切而又放下一切的大彻大悟者,选择了出家的李叔同,他对于佛教、佛学肯定是有著异于常人的认识。也许在他眼中,芸芸众生都不过是众生而已,既然此时已经到了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之超脱境界,所谓的妻子什么的也不过是俗世的一个代号而已。

也就是说,此时的李叔同俨然已经是达到了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慈眼视众生」之境界,对于芸芸众生有的只是慈悲心,对自己曾经的妻子亦然如此。

很多人也许会觉得,李叔同这样做,对于妻子家人未免还是太残忍。但是,站在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真正的开悟者很多时候却也不得不斩断这一切情愫、一切羁绊,从而去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所谓有得必有失,虽然世间少了李叔同,但是却多了一个声名远播的弘一法师,最主要的是他本人也借此收获了人生的安宁。孰是孰非,实难一言以蔽之。

1942年九月初四午后8时,63岁的弘一大师在泉州晚晴室吉祥西逝。临终前3天,他在用过的三寸纸片背面,书「悲欣交集」四字,并自注「见观经」,交侍者妙莲法师,是为最后之绝笔。

世人测度,大师临终所现的境界与《观无量寿佛经》上描述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景象一般无二,「悲」是悲悯众生沉沦生死之苦,「欣」是欣喜自己了生脱死离苦得乐


因为往生极乐净土而悲欣交集,大佛顶首楞严经有这四个字,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


证心经了,都会悲欣交集,没有例外。因为累世情绪结根,一时释放,故而情不自禁。百丈怀海禅师当年亦如此。


一路走来,认可自己,又有丝丝遗憾!绝大多数临终者,都有这种感觉!


因为即将往生极乐净土而悲欣交集


道可道非常道。


你不是已经斩断尘缘了吗?何来悲欣之集?


悲欣交集是当时所处的家国情境之下,弘一大师触景生情的结果。


悲生命之短暂,欣生死之度外。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