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師尚未歸寂時,心血來潮,難以自已,故有此四字,實心境使然,與兒女紅塵無涉。後人有破無門關者,一時解脫,亦有此感。昔讀《六祖壇經》卷中見「慧能在東山得法」一句,尤覺刺目,只欲放聲大哭。弘一大師得法破境,固有悲欣共感之相,我輩辛苦,見人得而己未得,終究混沌,觸機心動,故亦有悲,然無欣遇之感,未得圓滿,實取其左也,亦為著相,然心境實同,可會此意!


我認為,李叔同臨終前寫的「悲欣交集」並非是對妻子的愧疚。

李叔同39歲那年做出了一個讓世人大跌眼鏡的決定:他竟然決定出家為僧。

這不得不讓人們感到難以理解,急流勇退之人不少,但是卻在這時突然出家的卻也不多。可是李叔同卻偏偏做出了這驚世之舉,毅然離開了紅塵世界,踏入了青燈古佛的寺廟之中。

對於他的這一行為,普通人自然是覺得詫異,但是詫異過後也就習以為常,畢竟那也不是一般人需要考慮的問題,可是他的妻子卻無法如此淡然處之。畢竟,自己的丈夫無端的丟下妻子兒女不顧,跑到寺院中去出家當和尚,這讓她實在是難以接受。於是,她便決定去爭取,她要去問自己這個狠心的丈夫:為什麼要這麼做?難道他對她就沒有一絲絲的愛嗎?

在虎跑寺外,李叔同的妻子見到了此時已經剃度,法號弘一的李叔同,一番簡短的對話在二人間展開。其中的細節,人們無從知曉,但是卻有一句話從此流傳了開來,那就是李叔同對妻子的那一句「愛就是慈悲」,這句話也是他對妻子最後的回應。

作為突然看開一切而又放下一切的大徹大悟者,選擇了出家的李叔同,他對於佛教、佛學肯定是有著異於常人的認識。也許在他眼中,芸芸眾生都不過是眾生而已,既然此時已經到了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之超脫境界,所謂的妻子什麼的也不過是俗世的一個代號而已。

也就是說,此時的李叔同儼然已經是達到了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慈眼視眾生」之境界,對於芸芸眾生有的只是慈悲心,對自己曾經的妻子亦然如此。

很多人也許會覺得,李叔同這樣做,對於妻子家人未免還是太殘忍。但是,站在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真正的開悟者很多時候卻也不得不斬斷這一切情愫、一切羈絆,從而去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所謂有得必有失,雖然世間少了李叔同,但是卻多了一個聲名遠播的弘一法師,最主要的是他本人也藉此收穫了人生的安寧。孰是孰非,實難一言以蔽之。

1942年九月初四午後8時,63歲的弘一大師在泉州晚晴室吉祥西逝。臨終前3天,他在用過的三寸紙片背面,書「悲欣交集」四字,並自注「見觀經」,交侍者妙蓮法師,是為最後之絕筆。

世人測度,大師臨終所現的境界與《觀無量壽佛經》上描述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景象一般無二,「悲」是悲憫眾生沉淪生死之苦,「欣」是欣喜自己了生脫死離苦得樂


因為往生極樂凈土而悲欣交集,大佛頂首楞嚴經有這四個字,阿難整衣服於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跡圓明,悲欣交集,欲益未來諸眾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


證心經了,都會悲欣交集,沒有例外。因為累世情緒結根,一時釋放,故而情不自禁。百丈懷海禪師當年亦如此。


一路走來,認可自己,又有絲絲遺憾!絕大多數臨終者,都有這種感覺!


因為即將往生極樂凈土而悲欣交集


道可道非常道。


你不是已經斬斷塵緣了嗎?何來悲欣之集?


悲欣交集是當時所處的家國情境之下,弘一大師觸景生情的結果。


悲生命之短暫,欣生死之度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