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隊在數學大賽中“團滅”的消息,估計大家都聽說了。

  在2月25日閉幕的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上, 美國代表隊獲得了3塊金牌,衛冕了總成績冠軍。俄羅斯代表隊獲得了兩塊金牌,塞爾維亞、羅馬尼亞以及波蘭代表隊各獲得一塊金牌。

  而中國選手的最好成績爲第15名,沒拿到一塊金牌。

  圖片來源於網絡

  要是別的項目也罷了,這可是咱們中國人最引以爲豪的數學啊!

  網上各種評論的聲音很多,有惋惜中國在奧數競爭中又一次慘敗的,有把它歸咎於近年的“禁奧令”的,還有開始反思整個數學教育體制的……

  考試、競賽難免存在一定運氣成分。失手的中國隊,可能有些隨機因素。但連續多年保持好成績,在國際奧數賽場一路高歌的美國,卻是有原因有道理的。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的,就是我所觀察到的美國數學教育特點。畢竟惋惜反思自己是一方面,而更多的,是要去發現和學習一些好的理念和實踐方法,纔會進步,不是麼?

  提起老美的數學,很多人會停留在“簡單加減乘除都得藉助計算器”的印象裏,實際上這只是很小的一面。這幾年隨着逃逃在美國上學年級的增長,我對美國數學教育的看法也從剛開始的“看不起眼”,到慢慢體會它其中的道理,再到“敬佩服氣”,悄悄地發生着變化。

  這裏面有教育體制的因素,也有孩子們的實踐,家長、乃至整個大環境對數學的看法和心態。

  1、不盯分數,少有考試的美國數學

  逃逃去年參加了一次AMC8(American Math Competition的簡稱,適合8年級,大概初2、初3及以下的孩子參加)的數學競賽考試。報名時負責老師告訴我,這個考試在美國會分散在一週的時間裏,同一套題目,在不同的考點,不同的時間分別進行。

  我目瞪口呆,同一套題目,分散在一週考?

  一起報名的另一位更有經驗的華人媽媽看出了我的疑惑,笑着說“美國這邊一直都這樣的,沒啥問題,他們在考試前會跟參賽的孩子們說明,在一週的時間內,不可以和別人討論考試題目。”

  我心想,這要是在國內肯定行不通吧,別說分散在一週,就是同一天考試,要是同一套題目出現在上下午,恐怕也難免有泄漏試題的情況。

  果真被我料中,就在去年的這次AMC8考試,美國11月13日開考,第二天,也就是11月14日,就在國內某培訓機構的公號裏出現了這次考試的全部考題。

  美國家長羣裏一片譁然,多年來運行得好好的考試機制,就這樣被“玩壞”了。

  也許這一次漏題只是因個別機構無視規則而導致的偶然事件,但背後卻折射出兩國對“考試”,對“分數”看法的截然不同。

  在美國,初高中升學跟這些競賽基本不掛鉤。孩子取得好成績,老師不會對你另眼相看,甚至根本就沒幾個人知道;考砸了,更不會覺得天要塌下來。考試目的是更好地瞭解自己對這個科目的掌握情況,在同齡人中的位置。說白了,這些都屬於自娛自樂項目,除了孩子自己和家長,沒別的人會care。

  所以整個考試鏈條,出題方、培訓機構、家長、孩子,都希望得到的分數是準確公正,能反映出孩子真實水平的,所以也一直沒有滋長出“泄題漏題”的土壤。

  AMC8還是在校外的競賽考試,而在校內,不但“分數”沒那麼重要,連考試都很少,美國公立系統內升初中、高中都沒有升學考試。

  大家都知道,只要是考試,都是可以準備的。因爲大多數考試都有固定的套路,研究歷年的考試題目,就能大概猜到今年考試可能會有什麼內容,可以通過大量做題,練習解題的方法,在考試中拿到高分。這個我自己就很有經驗,小時候刷數學題時,很多題型瞄上一眼,就馬上拿出自己最熟悉的方法來解答,因爲這樣做是最保險,最不容易丟分的。

  而沒有“分數”和“考試”這兩個緊箍咒的美國孩子,他們學習數學的心態是比較放鬆的,不需要花大量精力去做這種提高熟練度和準確率的事情,而把重點放到了思考上。比起“學懂”解法,大量練習已有數學題目的解法,他們更傾向於去“想出”解法,享受數學本身帶來的樂趣。

  我曾聽過美國奧數國家隊總教練羅博深老師的一個講座,他提到的一點我印象特別深刻:數學題有兩種練習方法,一種是迅速學會一個解法後,通過大量練習鞏固強化;另一種是花很多時間自己去琢磨解法,無論最終能否解答出來,琢磨的過程已經在提高孩子的數學思維能力。

  羅博深老師還分享了他中學時代的一個自創解題策略:

  “這個策略是,如果一道題花了幾小時仍沒有成功解出,那我會翻開官方參考答案,從中間部分挑幾行看,然後合上,以此來給自己提示,繼續思考。如果過了一小時還是沒想通,那我會再次翻開參考答案,在1/4處讀幾行,然後重新思考。就這樣重複這個過程,一直到弄清楚這道題爲止。”

  2、“不怕慢”的美國數學

  美國小學數學,學得真的很慢。

  這也是爲什麼一開始我對它很“看不起眼”的原因。

  簡簡單單的加減法運算題,以咱們華人的習慣,可能早在帶娃去超市、買菜、吃飯結賬的時候就順便給娃教會了。他們又是擺實物,又是畫框框建模,折騰了一兩年,確保孩子從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的完全過渡。

  國內的孩子早早就把乘法表背熟了。而很多老美小孩到了3、4年級,算5*4=?的時候,還在想4個5加起來該等於多少,腦袋裏冒出一堆方格子……

  不過漸漸地我發現,這種一步一個腳印的慢,讓孩子對數學的概念掌握得的確比較牢。就比如上面這道乘法,對於乘法表滾瓜爛熟的孩子來說,就是一句口訣,想都不用想。而反覆把它轉換成加法,甚至轉換成一堆方格子的孩子,卻更能深刻理解乘法的含義。

  我之前和大家分享過,陪逃逃做數學作業,一開始我總覺得他太慢。但後來發現,其實我比他快的,都是那些我以前有做過,自己比較熟悉的題型。換成我倆都完全沒見過的題目,我並不能保證每次都比他快。

  正因爲進度慢,壓力小,不追求解題速度,孩子並不需要刻意去記憶公式,套路。低年級的孩子每次做數學題,都是從概念開始,從頭到尾地推導和思考,沒啥捷徑。不過,一旦孩子養成這種思考習慣後,遇到要解答陌生的新問題時,他是有優勢的。

  當然,“慢”是小學低年級階段的事,如果孩子對數學特別感興趣,並且表現出數學方面的特長,接下來,他想走多快,能走多快,就可以走多快。

  美國很多學區從初中開始,數學課分三個級別,普通級、超前級和跳躍超前級,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選擇;到了高中,學得好的孩子,還可以選修大學的預科課程……只要孩子對數學有熱情,有足夠讓他馳騁的空間。

  3、讓真正喜歡數學的孩子,去搞數學競賽

  美國這邊也有數學競賽課外班。我發現選擇上這種課外班的孩子,還真是本身就蠻喜歡數學的孩子。

  就拿逃逃來講,他是從5年級纔開始在外面上數學課外班的。因爲我和他爸都是理工科背景,一開始總想着課外班選擇那麼多,可以先讓他試試些新鮮的、我們不太熟悉的項目,或許我們有些特長基因當年沒有被挖掘出來呢?結果兜兜轉轉了一大圈,發現逃逃還是對數理、邏輯類的東西特別感興趣,我們也就認了。

  周圍很多家長的心態也類似,低年級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讓孩子進行各種各樣的嘗試,在這個過程中觀察和審視孩子的興趣、特長,然後再做選擇。

  所以在美國,搞數學競賽的孩子,絕大多數都是喜歡數學,也擅長數學的孩子。

  逃逃現在是小學5年級,我上兩張他們數學課外班正在使用的習題書,各位可以大致感受一下難度。

  我相信,如果不是有這方面的興趣和能力,孩子是絕不會樂在其中的。

  反之,如果讓不適合數學的孩子搞競賽,會出現什麼情況呢?一部分會很痛苦;而另一部分,會造成很大的干擾。

  數學金牌主教練趙斌老師曾打了個比方:

  如果一個地區,只有5000孩子適合進行奧數培訓,但一下子涌進2萬人,這多出來的1.5萬人,當中絕大多數是不喜歡學奧數的。但他們的成績也會通過培訓獲得提升,這就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那些真正適合學習奧數人才,在衆多學生中成績並不十分突出,於是他就被埋沒了。

  什麼意思呢?就是那些對數學既沒興趣也不熱愛,但憑藉優異的考試天賦,在晉級中擠掉了原本真正對數學有熱情,有潛質的孩子。造成干擾。

  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說“萬物皆數”,數學幾乎是所有科學技術研究的基石。世界未來必然是需要那些對數學充滿熱情,會思考能創新的頂尖數學人才,而不是善於考試,但對數學並不熱愛的人。

  讓合適的人去做合適的事情,纔會產生最大的效益。對個人,對團隊,對整個國家,都是如此。

  這一點上,美國做得的確不錯。

  ————————————————————————————————

  最後,不知大家留意到沒有,這些年在奧數項目上屢屢獲勝的美國隊,團隊裏幾乎全是華裔面孔,從教練到隊員都是。

  不得不說,我們是一個很聰明的民族,我們華人孩子的確是擁有很強大的數學大腦啊!

  不過同樣是聰明孩子,不同的引導方式,也會有不同的結果。

  美國的數學教育給了我們很多啓示,總的來說,寬鬆從容的環境,尊重天賦、尊重興趣的心態,看重數學本身而不是考試能力,這些都很重要。

  實際上,除了數學,其他的學科和興趣班,又何嘗不該如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