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与语言:

1.1世界与语言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是思维与现实(或叫存在)之间的关系问题。

可以用如下表达式表达世界与语言的关系:

f(x)=y<——J;

其中,x是世界,f是心(或叫处理法则),y是f(x)构造成的逻辑图像即思想;

而语言J,不过是思想y的同构指针;思想本身不是命题,思想是空相,其同构指针才构成命题。

这世界,同一个x,因为f不同,却可以有不同的y。

X为实相,y为空相,J为名相;x是「色」,y即是「空」,J即是「名」。

《金刚经》的所谓x,即非x,是名x:就分别表达了这个世界的实相、空相和名相。

事实,是一种实相结构;思想,是一种空相结构;而语言,即是一种名相结构;三者同构,一个人就正确地表达了他所经验的世界。

先有思想,后有语言;可以肯定,人类是在产生思想很久之后,才发明了「语言」,发明语言,是为了传达「思想」。

先有世界,后有语言;语言不是从来就有的,语言是世界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世界、思想和语言:思想,是世界的象;语言与思想之间有一段距离,语言,是思想的同构指针。

1.1.1、 x与f究竟谁是本原?

f是处理x的「法」,可以阐明两者的关系,但不要妄断谁是本原。

1.1.2、语言,是世界的一套指针系统,是依附「世界」而存在的东西,没有「世界」就没有「语言」,有了世界后,语言才可以尝试著说些什么「世界」,在语言之外,不在语言之中。

维特根斯坦:一个人的语言的极限即是他的世界的极限。或曰:一个人的语言域即是他的世界域。

没有新的世界,就不会有新的语言。打破世界的「边界」,才可能诞生「新」的语言。

如果语言/命题本身不指示任何东西——无论是形而下还是形而上的世界,那么它就是「空指针」,没有任何意义,人类也不应该去研究这些空指针。

语言,是且只是指针,「语言」本身没有意义,「意义」在「语言」之外。

不要在「语言」中寻找「意义」,去「世界」中寻找吧!

各门科学、哲学、宗教,都是对实在世界同一面相或不同面相的反映,是实在世界的「指针」。

人类的语言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人类的智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类的语言系统(即世界的指针),不是什么神的恩赐,而是人类自己的发明创造。

自从有了「语言」这种伟大的发明,人类就可以对实相世界进行记录,否则,它们就会变成空相永远地消逝在人类的记忆中。

语言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发端;语言的使用使人类文明的积累和传承成为可能。

1.1.3、我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基本上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先发现一个世界,然后为之构建一个语言系统(比如欧氏几何),即从世界到语言

另一种是,先构建一个语言系统,然后去找寻这个世界(比如非欧几何),即从语言到世界

1.1.4、语言,也可看作世界的函数。语言随著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要想改变人们的语言,首先要改变世界/改变事实/改变事态。

语言的发明创造过程基本如下:

首先,为世界起名,名词(事物的名字)、动词(动作的名字)、形容词(状态的名字)之类,然后,世界的运动就「带动」语言的运动,语言的结构反映了世界的结构。语言,记录了世界的运动图像。有了「语言」,人类的文明文化才得以产生/传承/积累下去。因此,人类的文明,并非起源于火的发明,而是起源于「语言」的创造。

1.2、如果信仰与真理相矛盾,选择真理!

1.2.1、理性与信仰:

理性的极限即是信仰,在信仰那里,理性的解释和证明将终于此处。理性可以不断拓展自己的边界,但是,信仰永远在理性之外

所谓信仰,即非信仰,是名信仰。

理性的极限即是信仰;运的极限即是命;哲学的极限即是宗教。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