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感谢时报出版社赠送这本「失业白领的职场漂流」给我!

这段期间刚好也是我个人生涯规画面临重大转变的时期,这本书现在读来火侯正好,早了些年读就感受不到那份紧迫和无奈,晚了几年读可能就失去了许多机会。

IMG_20171212_215708.jpg

这本书我略读了一次、精读了一次,我认为如果要推荐这本书给大家,需要先把一些重点摘要列给大家,避免消化不良。

就像是要吃海胆要准备钳子和槌子,要吃螃蟹龙虾也需要有好工具辅助,这样才能轻松吸吮到鲜甜滑嫩的蟹肉虾肉。

撷取.PNG

这本书的作者是  

芭芭拉.艾伦瑞克 Barbara Ehrenreich

美国知名作家、记者兼社会评论家,洛克菲勒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文章散见于《时代杂志》、《进步者》、《哈泼》、《国家》、《新共和》等知名媒体。

她出身于矿工家庭,特别关注社会底层。至今已出版超过二十本作品,包括《我在底层的生活》、《失控的正向思考》、《嘉年华的诞生》、《我的失序人生》等。

撷取.PNG
 

写作的背景发生在2003年左右的美国,芭芭拉为了要深入了解美国社会的白领阶级所面对的窘境,她化身为高年级求职生,卧底潜入职场观察那些现实中正在发生的怪现象:白领阶级如何失业、失业后如何在求职过程中碰壁、求职顾问和所谓的职涯教练如何敲诈求职者、白领阶级求职困难。

首先,我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遭遇了一些困难,在重新理清头绪之后一切终于豁然开朗。

「失业白领的职场漂流」,写作的手法偏向报导文学,报导文学本身建立在「客观的观察事实」、「作者的个人主观感受和想法」,作者芭芭拉用了大量的篇幅在勾勒整个环境背景的脉络,读者阅读时也可以借机在脑中构建画面,尝试将自己带到2000年左右的美国,去感受在那个时空背景下,高级白领是怎么陷落的。

 

我建议大家在读这本书之前,要先自己问问自己

1今年几岁,处于职场中的哪个阶段?是新鲜人、基层员工、小主管、中高阶主管、高级经理人?

2书中的状况哪些自己有可能遇到?自己如果三五年后碰上了要怎么处理?

3面对科技日新月异、AI智慧崛起取代大量工作、产业生命周期缩短,自己的因应策略是什么?

 

心中先有这些假设问题,再来阅读这本书,会比较容易从情境中获得启发,不然很容易被大量的铺陈文字给绕晕了,我自己在精读的前半段就有点晕,中后半段因为我重新思考过自己的现况,并且对自己提出问题,晕字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全书实际分为八个章节,但我把他浓缩成四个大阶段

1开始求职,接触求职管道、平台、工具,以及被这些眼花撩乱的工具搞得精疲力竭。

2求职顾问、职涯教练的出现,一群原本也是失业中的人,后来把他人的失业求职变成一门好生意。

3信仰+激励团体+激励课程,另一群贩卖信仰牟利的狼群出现啰!

4求职者几经折磨后,心力憔悴终于崩溃后,一一落入各种不同型式的陷阱,直销、互助会、取暖团。

 

SOUP.PNG

以下分享几段书中非常勾引我的文字,不知道这些文字会不会也让你隐隐共鸣呢?有种喝到暗黑鸡汤的畅快感!

 

寻找合适的职缺:

施行人格测验常被视为企业善意的表现,对员工独特性的一种宽容大度。

打著这种尊重个人特质的旗帜,企业便可把员工满意度的责任推到「契合度」这只代罪羔羊身上。

没有不好的员工,也没有不好的公司,唯一不好的是这两者无法完美契合。

 

踏入伪装的人际关系世界:

假如「推销自己」像是自我具体化的技巧形式,「管理自己」就使这个过程更进一步,到了心理复制的领域。

 

在魔鬼训练中成为战士:

魔鬼训练营的结构看起来好像团体治疗,但是这个团体里最具挑战性的案例,可能是我们的领导人。

 

戴上虚假的求职面具:

我了解,为了让自己变成一个可销售的「产品」,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变成一项商品、一样东西。我不明白的是,为了变成一件物品、一样东西,竟得先经历一种类似死亡的过程。

MASK.PNG

请上帝他老人家行行好:

古老的说法是:「我很努力,所以我成功了」,有时则是「我搞砸了,所以我失败了」。但一个努力了半天,却只偶尔得到报酬的生活——努力工作却落到被裁员的地步,这就需要一个更费力的解释。你要不是去寻找形塑你生活的体制性力量,要不就是把你生涯中不可预测的起起伏伏归之于一个力量无限、永远关照每件小事的上帝。

 

工作上门了,或是掉进陷阱了?

当你加入时,他们会在一间灯光黯淡的房间里举办一个小小的仪式,主管会为每一位新加入的咨询员点燃手中的蜡烛,还说了一些鼓励的话。

我必须承认,我觉得对我的品味来说,那有点低俗而且有点夸张。她说了一些像是「你们都做了一项改变生命最重大的决定:加入____。」

讽刺的是,我是一个很难被说动的人,结果却掉进了这个陷阱。

 

===================================================

最后,我觉得现代社会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面对的问题已经和上一代截然不同,爸妈的那个年代只要肯努力工作,大多数人就可以在一间公司工作到退休,买房子、车子、生儿育女、存够基本退休金。

但是,这几年科技更新的速度太快了,许多超级公司曾经辉煌一时,却又在短短几年内随产业崩落。几年前,你有可能是大公司的高级白领管理阶层,几年后,公司倒闭你也就跟著失业了。

 

或许,我们这一代都需要更加警惕自己,离开了现在这家公司、这个位置,自己还剩下什么?还有什么价值可以被这个市场买单?

试想「三年后,你的工作还在吗?」

自己除了上班的收入之外,有没有其他的收入管道来源?

如果明天公司倒闭,个人面临失业,自己户头里钱可以支撑自己多久?足够支撑到找到工作吗?

自己身上有哪些可以带著到处打仗的技能呢?

如果成为自由佣兵,自己是佣兵王还是散兵游勇呢?

 

芭芭拉这本在美国2003年写的书,趋势提早了台湾一大截,2018年的台湾要面临的困境,不仅仅是基础劳工阶层的诸多问题,连过去坐拥高薪的白领阶层也面临重大挑战。

 

以上言论夹杂了许多本人自己咀嚼后的想法,不见得有完整的传达出原书的本意,真的对这本书有兴趣的朋友,建议您不妨自己买一本回家看看。

我过去也很少读这种报导类文学的书,所以写起来零零散散的,希望大家不要太介意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