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懿公好鹤」,是玩物丧志、荒淫误国的典范,是一个特例。我们并不能由此就认定,鹤是「亡国」的象征。卫懿公亡国,并不在于鹤本身,而在于人本身。爱鹤养鹤并没有错,但因此而荒废朝政、不理民情,自然也就离亡国不远了。

据《史记》记载,卫懿公养鹤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他不仅耗费大量钱财,而且根据鹤的品质和体态授予不同官阶爵位,享受相对应的俸禄。与鹤同乘华美的轩车,配有相应的侍从、宅第。如此大的排场,只能靠横征暴敛、鱼肉百姓才能实现。

因而上至文臣百官,下至黎明百姓,都对卫懿公怨声载道,使得民心涣散。所以当北狄王率兵入侵卫国之时,国力衰弱,将士离心,甚至对卫懿公说,「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 卫懿公只能亲自上战场,最终逃不过战败而亡国的悲惨命运。

至于「鹤唳华亭」「风声鹤唳」等成语,多为历史典故,只是与鹤有关,但却不是亡国的象征。「鹤唳华亭」出自《世说新语》,是慨叹仕途险恶、人生无常之词,表达的是思念、怀旧之意。

而「风声鹤唳」则是在淝水之战,苻坚所率领的秦兵听到风声鹤叫就以为是敌军晋兵所至的呼喊之声。这形容的是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的样子,常与「草木皆兵」连用。

其实,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鹤向来是吉祥、长寿和高洁的象征。尤其是在道教文化中,对丹顶鹤推崇至极,视为「仙鹤」。这是因为丹顶鹤形态美丽,羽毛圣洁,鸣声嘹亮,性情高雅,颇有几分道家的仙风道骨之风范。

道人与鹤为伴,以鹤为坐骑,似仙人般腾云驾雾。凡是得道成仙者,皆乘白鹤以遨游,增添了道家的神秘之感和飘逸之感。因此,鹤也被当成吉祥与长寿的象征,故人逝去也被称为「驾鹤西游」。同时,道教的许多建筑,也多以鹤来命名,如待鹤轩、听鹤亭等。

到了明清时期,丹顶鹤成为一品文官官服的象征,被视为「一等鸟」。丹顶鹤绣于一品文官官服之上,寓意官员品德高尚、清廉忠贞的高贵品性和青云直上、节节高升的美好祝愿。鹤成为仅此于龙凤的文化图腾,象征著美好的寓意。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鹤也成为古往今来很多人的喜爱。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墨客,抑或是黎明百姓,都掩饰不住内心的喜爱。与此同时,人们喜欢把白鹤和古松联系在一起,象征著延年益寿和忠贞高洁,如「松鹤同春」、「松鹤延年」等。

更有甚者,把对白鹤的爱慕之情推崇到了极致。宋代诗人林逋,就是其中一位。他隐居在杭州孤山,终生未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过著恬然自得的隐逸生活。除此之外,鹤的形象,也见诸于许多绘画、诗歌和建筑题材之中,流传广泛。

所以,从「卫懿公好鹤」与「林逋梅妻鹤子」相对比来看,鹤本身的象征意义并没有改变。由于养鹤和爱鹤而导致的不同结果,则取决于主人公本身。一个酿成亡国之恨,一个成就隐逸之美,全看个人的选择与经营。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