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懿公好鶴」,是玩物喪志、荒淫誤國的典範,是一個特例。我們並不能由此就認定,鶴是「亡國」的象徵。衛懿公亡國,並不在於鶴本身,而在於人本身。愛鶴養鶴並沒有錯,但因此而荒廢朝政、不理民情,自然也就離亡國不遠了。

據《史記》記載,衛懿公養鶴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他不僅耗費大量錢財,而且根據鶴的品質和體態授予不同官階爵位,享受相對應的俸祿。與鶴同乘華美的軒車,配有相應的侍從、宅第。如此大的排場,只能靠橫徵暴斂、魚肉百姓才能實現。

因而上至文臣百官,下至黎明百姓,都對衛懿公怨聲載道,使得民心渙散。所以當北狄王率兵入侵衛國之時,國力衰弱,將士離心,甚至對衛懿公說,「使鶴,鶴實有祿位,餘焉能戰!」 衛懿公只能親自上戰場,最終逃不過戰敗而亡國的悲慘命運。

至於「鶴唳華亭」「風聲鶴唳」等成語,多為歷史典故,只是與鶴有關,但卻不是亡國的象徵。「鶴唳華亭」出自《世說新語》,是慨嘆仕途險惡、人生無常之詞,表達的是思念、懷舊之意。

而「風聲鶴唳」則是在淝水之戰,苻堅所率領的秦兵聽到風聲鶴叫就以為是敵軍晉兵所至的呼喊之聲。這形容的是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憂的樣子,常與「草木皆兵」連用。

其實,在我國傳統文化中,鶴向來是吉祥、長壽和高潔的象徵。尤其是在道教文化中,對丹頂鶴推崇至極,視為「仙鶴」。這是因為丹頂鶴形態美麗,羽毛聖潔,鳴聲嘹亮,性情高雅,頗有幾分道家的仙風道骨之風範。

道人與鶴為伴,以鶴為坐騎,似仙人般騰雲駕霧。凡是得道成仙者,皆乘白鶴以遨遊,增添了道家的神祕之感和飄逸之感。因此,鶴也被當成吉祥與長壽的象徵,故人逝去也被稱為「駕鶴西遊」。同時,道教的許多建築,也多以鶴來命名,如待鶴軒、聽鶴亭等。

到了明清時期,丹頂鶴成為一品文官官服的象徵,被視為「一等鳥」。丹頂鶴綉於一品文官官服之上,寓意官員品德高尚、清廉忠貞的高貴品性和青雲直上、節節高升的美好祝願。鶴成為僅此於龍鳳的文化圖騰,象徵著美好的寓意。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鶴也成為古往今來很多人的喜愛。不管是帝王將相,還是文人墨客,抑或是黎明百姓,都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愛。與此同時,人們喜歡把白鶴和古松聯繫在一起,象徵著延年益壽和忠貞高潔,如「松鶴同春」、「松鶴延年」等。

更有甚者,把對白鶴的愛慕之情推崇到了極致。宋代詩人林逋,就是其中一位。他隱居在杭州孤山,終生未娶,以梅為妻,以鶴為子,過著恬然自得的隱逸生活。除此之外,鶴的形象,也見諸於許多繪畫、詩歌和建築題材之中,流傳廣泛。

所以,從「衛懿公好鶴」與「林逋梅妻鶴子」相對比來看,鶴本身的象徵意義並沒有改變。由於養鶴和愛鶴而導致的不同結果,則取決於主人公本身。一個釀成亡國之恨,一個成就隱逸之美,全看個人的選擇與經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