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仇国论》

  《仇国论》是蜀汉后期大臣谯周所写的一篇政论文,《仇国论》这文章写得非常有水平,它讲的是什么呢?它文章中讨论了一个问题:小国如何与和自己有仇的大国相处?最终谯周得出结论——应该勤修内政,无为而治,让自己国家变得井井有条。这样才是真正的谋国之道。

  但这只是表明意思,实际谯周讲的是什么呢?他其实是反对姜维北伐,认为这是穷兵黩武。说到这里要讲讲谯周这个人,此人是“益州派”代表人物,他们对于蜀汉外来统治集团穷兵黩武,耗费益州资源的行为很不满,所以这《仇国论》实际上代表着益州本土人士对蜀汉中央的反抗。

  公元257年,《仇国论》写成,公元263年,魏国伐蜀,谯周劝刘禅投降。后世通常把《仇国论》当做“鼓吹投降,丧失气节”的文章,大加批判。

  二,《徙戎论》

  《徙戎论》是西晋江充写的政治论著,在这部作品中,江充认为应该被内迁关中的北方游牧民族全部驱逐出去,否则将有大祸,在这部作品中,江充表示“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他还称戎狄是“人面兽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建议迁返胡人。

  结果晋朝政府没有采纳他的意见,结果不到十年便爆发了五胡乱华的惨事,所以很多人便认为此文相当有远见卓识,不过其实此文争议也很大,长期以来毁誉参半,“誉”是指其远见,而“毁”是什么呢?因为江充的极端提议根本不现实,而且他没指出根本问题。

  毛主席后来评价此文一针见血:“迁亦乱,不迁亦乱。在封建时代非乱不可。千数百年后,得化为不乱始辑耳。”

  三,《讨粤匪檄》

  《讨粤匪檄》是曾国藩于1854年发表的讨伐太平军的政治檄文,此时湘军奉命征讨太平军,曾国藩便写了此文以做宣传。

  这篇文章后世争议极大,有人评价此文“臭名昭著”,也有人评价此为“千古雄文”,我还记得早期的大学历史课本《中国近代史》上形容此文的句子:集中反映了反动地主阶级的意志,恶毒攻击太平天国朴素的平等观念。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曾国藩的文采和政治能力都非常出众,他这篇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太平天国的核心问题——反儒!反儒就意味着太平天国要得罪当时中国所有的既得利益阶层。

  于是曾国藩的这篇文章起到了一个效果——将本来一团散沙的既得利益团体和一些呈观望态度的中产阶级都团结到了清廷这边,以集中力量打击太平天国。但关于这篇文章是否“反动”?至今仍争论不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