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仇國論》

  《仇國論》是蜀漢後期大臣譙周所寫的一篇政論文,《仇國論》這文章寫得非常有水平,它講的是什麼呢?它文章中討論了一個問題:小國如何與和自己有仇的大國相處?最終譙周得出結論——應該勤修內政,無爲而治,讓自己國家變得井井有條。這樣纔是真正的謀國之道。

  但這只是表明意思,實際譙周講的是什麼呢?他其實是反對姜維北伐,認爲這是窮兵黷武。說到這裏要講講譙周這個人,此人是“益州派”代表人物,他們對於蜀漢外來統治集團窮兵黷武,耗費益州資源的行爲很不滿,所以這《仇國論》實際上代表着益州本土人士對蜀漢中央的反抗。

  公元257年,《仇國論》寫成,公元263年,魏國伐蜀,譙周勸劉禪投降。後世通常把《仇國論》當做“鼓吹投降,喪失氣節”的文章,大加批判。

  二,《徙戎論》

  《徙戎論》是西晉江充寫的政治論著,在這部作品中,江充認爲應該被內遷關中的北方遊牧民族全部驅逐出去,否則將有大禍,在這部作品中,江充表示“關中之人百餘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他還稱戎狄是“人面獸心”“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戎狄志態,不與華同。”建議遷返胡人。

  結果晉朝政府沒有采納他的意見,結果不到十年便爆發了五胡亂華的慘事,所以很多人便認爲此文相當有遠見卓識,不過其實此文爭議也很大,長期以來譭譽參半,“譽”是指其遠見,而“毀”是什麼呢?因爲江充的極端提議根本不現實,而且他沒指出根本問題。

  毛主席後來評價此文一針見血:“遷亦亂,不遷亦亂。在封建時代非亂不可。千數百年後,得化爲不亂始輯耳。”

  三,《討粵匪檄》

  《討粵匪檄》是曾國藩於1854年發表的討伐太平軍的政治檄文,此時湘軍奉命徵討太平軍,曾國藩便寫了此文以做宣傳。

  這篇文章後世爭議極大,有人評價此文“臭名昭著”,也有人評價此爲“千古雄文”,我還記得早期的大學歷史課本《中國近代史》上形容此文的句子:集中反映了反動地主階級的意志,惡毒攻擊太平天國樸素的平等觀念。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曾國藩的文采和政治能力都非常出衆,他這篇文章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太平天國的核心問題——反儒!反儒就意味着太平天國要得罪當時中國所有的既得利益階層。

  於是曾國藩的這篇文章起到了一個效果——將本來一團散沙的既得利益團體和一些呈觀望態度的中產階級都團結到了清廷這邊,以集中力量打擊太平天國。但關於這篇文章是否“反動”?至今仍爭論不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