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不都是在刘备手下么,你是说他们不死么。即使这些人不死,多活20年,刘备也没那么笨去挑战魏国和吴国。只会选择其中一个,这也符合诸葛亮的隆中对。同时挑战这两个国家,你这些人在牛逼,也打不过人家两国的合击!如果荆州不失,诸葛亮的隆中对的计划还是有可能实现的。但是如果荆州没了的话,就算你有这么些人也没用,蜀国才多大的地方,人口才那么一点,地小人稀怎么能抗衡其他两国,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

而且这些人在小说中多有神化,并没有小说中的那么厉害,魏国和吴国的也并没有那么无用。不说强大的魏国,就说更为弱小的吴国,它有一道长江天堑,你蜀国怎么打,而且蜀国没有水军怎么和吴国打。历史上就是魏国把蜀国灭掉了,吴国靠著这道长江天堑抵挡了魏国将近20年。

所以综上所述,形势的发展不是某几人可以左右的,决定局势的是天时地利人和,作为人只有善于引导形势,顺势而为就能成功。


个人认为,蜀汉之所以未成就统一大业,不在于其文治武功,提问所说人物,都在刘备帐下效命,个人才能也都得到发挥,但最终没有成就大事,不是文武不行,而是东汉飘零百年,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人口好像是消减了五分之二,人肯定是不想打仗了,至于谁能大统,与人民无关,与是否是汉室宗亲无关,只要能安定下来,肯定比什么都强。而当时虽说分三国,其实无论是安人口,安地盘,安军队,安综合实力,蜀吴是无法跟曹魏抗衡的,东吴占人和,蜀汉占地理,曹魏占天使时(个人见解,不喜勿喷)曹操时还能够各占均是,然赤壁一战,曹魏实力有所减少,但根本还在,回头安心发展就是,蜀吴却无法发展自己,蜀地当时仅仅称得上天府,却无法休生养息,大力发展,吴地更不是现在的江南。当蜀地持剑阁之险而毅然投降,吴地君臣分崩离析,稍稍能抗衡的优势都不顾,被归一也是情有可原的。提问说这些人都在是否能够抗衡,也只能是个抗衡,却无法完成统一。


谢谢邀请,个人认为绝不可能,三国鼎立时蜀国还是最弱小的,占地云,贵,川,渝,除成都好些,云,贵大部都较落后,总人口是魏国的四分之一不到,吴国的三分之一不到,而北方和东吴的条件远胜蜀国,三国能鼎立的基本国策是蜀,吴联盟,一但失策其后果是等待著各个击破,丢下强国魏国不说,先说东吴,四都督,周愉,鲁肃,吕蒙,陆逊,后期的陆亢哪一个不是利害角色,由孙坚开始硬是靠手上真才实学打出来基业,占有富庶之地,再看看蜀国军师,武将,并不是罗先生笔下那样,各国一流谋士,武将多的是,特别魏国谋士战将如云,蜀国是不能相齐并论的,而内部不团结,像魏延,马超,赵云,一直得不到重用,关羽自大狂傲,目中无人,当然也付出沉重的代价,荆州,脑代。当然如法正不死,后来的夷陵之战也不可能发生,即时打,有法正,或庞士元在,陆逊的火烧连营不一定能得成,虽不一定能取得统一的理想,立求自保应该不是事情,也不至于到后来无人可用,统一的梦想是不可能的,说白了…能力不行,再见!


谢邀!我个人认为,就算庞统,徐庶,法正不在。文有诸葛亮,武有关张赵马黄魏。如果刘备真能知人善任,天下可定。

刘备用人不妥败于战略。

其一:刘备称汉中王以后,如果他真是胸怀天下之人,汉中太守应留马超,以拒曹操,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天下未定便自缚手脚,以至马超大才小用,郁郁而忠。马超千里之马,刘备绝非伯乐。

其二:刘备称汉中王以后,似被胜利冲昏头脑。如果刘备亲督荆州之兵,关羽,黄忠,魏廷,严颜等虎将对曹仁,徐晃,东拒吕蒙,则樊城可得,曹军必败。吕蒙绝小敢擅动。

其三:友们谈起庞德,各疏己见,我认为,压制马超是不能收服庞德的隐患。古人云:良臣择主而侍,刘备重用魏延而忽略马超,同为降将,天壤之别,怪哉!


谢邀。虽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但我夲人认为,即使刘备拥有这些人,也难挑战魏吴。


战争靠的是整个国家的实力,魏国的实力比蜀国强大的太多,吴蜀联盟尚不能取胜,仅凭几个能征惯战的将军与谋士,怎么能挑战魏吴,岂非笑谈!


谢谢邀请。首先我先说出我的结论:不能。理由如下:

第一,首先,这些文臣武将之间就未必和善。比如说关羽张飞对徐庶还算客气,但是对诸葛亮就不怎么样了;关羽对其他武将也一直是自认高人一等;诸葛亮和魏延之间的矛盾就更别提了。所以,内部不和的团队凑在一起最多是一加一等于二"甚至是反效果。

第二,战争虽然是以个体为基本单位,但是说到底还是国力的对比。曹操不必说,整个北方是他的,孙权占了长江中下游,而刘备不同,荆州他只有三分之一,益州人心不稳,不爽刘备政权的大有人在,因此在国力上刘备至少是不能和曹操相提并论的。

第三,刘备没有能力对付曹操和孙权的联军。从樊城之战侧面可以看出,如果曹操和孙权联手,刘备绝对没有能力抵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