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ama-farewell-478ec8a6.jpg

472|开展领导力-孵化信念的擘画者:CHO之道-首席人力资源者的第二堂课          共计 2,378 字 | 建议阅读时间 2 分

团队的执行力,就是领导的领导能力;领导力的驱动核心则是来自「尊敬」与「信任」。检视一个领导者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就是领导者在破产,已经跌到的时刻,团队的成员依然相信著领导者,并且愿意把资源贡献出来,再次跟著领导者从新开始。

然而,我们通常可以想像到,当一家企业破产后,还有多少的人愿意再跟著领导者重新崛起。

这就回到一个核心议题「领导力是否可以被培养」。当你面对这问题时,内心所想得答案,会因为你相信程度的多寡,从而决定一个人领导力的极限,也就是你将可以达到多高的「尊敬」与「信任」。

01领导力发展的心态模型

史丹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卡萝‧杜维克(Carol S. Dweck)对于人类心理学提出一个重要的理论,那就是,一个人成功与否,无关乎智商高低,虽有些关联,但并不是绝对。

因为真正取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心态」。这就是著名的「心态模型」,也是跟「刻意练习」概念同样对于人类潜力的可能性,找到的最主要成功的源头。

所谓「心态模型」就包含了两种心态模式:

成长型心态
固定型心态

两种心态会因为当事人面对不同事情,从而产生出不同的心态模型。对于那些「相信未来可以改变」的人,就具备有「成长型心态」。

相对于,认为一件事情,即便在努力,也不可能有所改变,那就是「固定型心态」。

对应到「领导力」的议题来看,领导力是否可以被培养,答案就可以明显区分出两种领导者的潜力与成长极限。

换言之,只有当领导者清楚意识到「领导力是可以被培养」的时候,他的团队才有可能持续突破成长极限。

因为团队执行力的高低,就是领导者的领导力,而领导力的源头,就是让团队成员被赋能,成为领导者。

02领导背后的追求

如果仅从心态角度来看,是否会缺乏证实,但事实上,如果一个人经过十年的努力,透过自我摸索下,终于有些看似领导力的成果时。

这时你要把妳十年来收获的领导力,再次培养下一个领导者,这时所花费的时间,将不只是十年。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白手起家的一代创始人,在传承给第二代,护者是交接给下一世代的时候,往往不是没有人有能力承接,不然就是找不出合适的人选。

因为所有的一切假设,都源自「领导力的培养是经验积的累」。一但有了这种认知,就陷入固定型心态,从而在每一次培育领导者的时候,认为没有经过时间磨练的人,不能被称为领导者。

以至于我们在找领导人才时,往往会看重「经验」而非真实的领导力思维。

可以说,即便有十年团队领导经验者,也未必就是好的领导者,因为领导力的驱动核心在于「尊敬」与「信任」。

那么,这就会产生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才足以成为领导人,又或者说,该找什么样的特质。

更准确的说法「领导」与「管理」究竟是不是同一件事情。要回答这问题前,还必须解决「经验」是否成为领导力发展的必要。

03经验的意涵

并不是所有经验都该留下,同样,也不是所有的领导者,都具备足够的领导力。这中间的差别在于,领导力的三种层次。

第一层次:知道领导力是什么
第二层次:见过领导力的发展
第三层次:建设过团队领导力

另外还需要从,组织赋能的角度来解释,这三种层次对于个人经验积累的影响,这就要从《组织能力的杨三角》中提到,组织能力的基础来自三种角度的赋能:

愿不愿意:驱动力来自个人的使命、价值观与愿景,激发个人意愿
会不会做:通过培训、教育的方式来达成员工能力。
能不能做:组织制度是否授权与授责,让员工执行任务。

总结来看,第一层的知道领导力,通常是借由培训、教育训练的方式来初步副能给管理层知道「领导力概念」。

接下来,就是第二层领导力的见识,这一层级,只是「见到」例如,待过大组织,认为有带领过人,就是领导力。但那种领导力的极限,会牵涉到两种,第一领导者愿不愿意培养领导,第二,在组织的制度下,是否有权力让领导力充分发挥。

如果组织没有给员工「愿不愿意」与「能不能做」这两种赋能,就会形成领导力发展的制约。最明显的特征是,没人愿意承担责任。

一但陷入到这种情况,经验就不再是领导力判断的指标。因为领导力没有跟责任挂勾,等于无效的经验。也就是说,经验要能够成为领导力的判断指标,就需要看到背后的责任,而有没有背过责任。

真正展现出领导力,可以从一个问题来检视「领导是追求众人对答案的满意,还是要追求领导在决策后众人的尊敬。」因为领导本身,并不是追求极大化,而是正确化,这个正确化则来自于使命、愿景与价值观。

如果一但出现一次妥协,就会持续妥协下去。所以领导者要做的就是坚守这道价值底线。

04领导力的展现,一群人相信的开始

回到「领导」与「管理」这一话题,就会清晰的理解到,管理是通过一群人来完成事情;领导就是创造氛围,这种氛围的来源,就是愿景、使命、价值观的塑造。

将使命、愿景与价值观,赋能到组织上,最终极的展现是,组织活成了一个人。这就是一群人,活成一个人的模样。

例如,你看阿里出来的人,华为出来的人,都会都他们独有的文化。领导者的义务,就是塑造这样的氛围,这就是领导者能否被培养的问题。

领导者不只是经验来做为唯一衡量,更可以「一步一步」达成领导力的培养。首先,面对领导者的第一问题那就是「如何塑造团队文化」。

任何事情都有他的科学化方法,文化塑造也是一样,从「愿景」开始拆分,逐步细分到,目标上,这个过程就会形成组织展略,组织战略如何落地实践,就需要借由KPI,或是OKR的方式来达成。最终依据这些项目的开展,我们来找寻相对能力的人才来执行。

这是从愿景到目标的过程,另一条是从愿景到文化与价值的筛选。这边就从阿里巴巴提到的人才四象限中,对于绩效贡献高,但对于团队价值观不相符的人才,就是淘汰掉。企业的的文化价值观,就是在选择一群人为了向同信仰而来。

领导的责任与使命,就是不断在团队中阐述,我们的未来,以及什么是我们该坚守的底线,领导者的培养上,就需要从文化与价值观来落地,只有当认同与相信这样未来的人,走在一起,这样的团队才能够走的久,即便是面临失败,还因为有共同的相信,再次凝聚开创下一次的高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