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并不是生来就很叛逆,其实是由于父母过于干涉。尤其是妈妈没完没了的唠叨,更令孩子反感、叛逆。青春期孩子要的成人感,就是想得到父母的尊重,力争自主权,希望父母不要把自己再当成小孩子百般呵护。如果父母能放手让孩子长大,管好自己的嘴,青春期的孩子便不会那么叛逆了。

  虹虹自从儿子出生就做起全职妈妈,丈夫外地工作,常年过着双城记的生活。儿子的吃喝拉撒教育等,全由虹虹一手操办了。周末到她家做客,正当我们聊得欢时,她儿子打完篮球回来。从孩子进门的那一刻起,虹虹的眼睛和嘴巴就没有从儿子身上挪开过,并且亦步亦趋地跟在儿子身后像开机关枪一样:

  “脱下来的臭袜子又到处乱扔?天天做你的贴心保姆,累死了!”

  “作业写完了没有?同学群里早就有人接龙打卡了,你就知道打球,倒是对作业对学习上点心呀!”

  ”这次期中考试成绩还是很差,给你上了那么多补习班,白白浪费了钱,你以为你爸挣钱很容易吗?“

  ”都多大的孩子了,一点都不省心,我辞掉工作一心一意照顾你,你这样的成绩对得起我对你的付出吗?“

  那个比妈妈高出半个头的大男孩,一脸嫌弃地斜视着妈妈:”你说够了没有?“然后砰的一声把房间门关上,几个小时都没有出来过。虹虹仍喋喋不休地跟我抱怨:为他付出那么多却什么也没有得到,不但学习成绩不理想,整个人儿也像个闷罐头,回到家来不声不响的,越大越不像话,多说了几句就冲我撒脾气,唉,这辈子算是欠他的!

  与虹虹多次交流后,发现并不是青春期的儿子有多么的叛逆,而是她脱离社会回归家庭的愤愤不平抱怨太多,三句不离自己付出太多儿子给的回报太少。青春期是孩子成长的最后黄金期,如果幼年童年受父母不良影响在内心留下阴影,到了青春期还可以得到修正、补救,要是在青春期不但没有得到修正,还被雪上加霜地加重承受力。在这种情况下成长的青春期孩子,要么竭力反抗,表现出强烈的叛逆,处处与父母作对;要么敏感、自卑,学会察言观色,很多事情不与父母交流,而是选择默默承受,再好的天赋再多的想法也不愿意表达。虹虹的儿子属于后一种情况,无论虹虹说什么,他总是冷冷地听着,实在无法忍受的时候,就摔门把自己锁在房间里。

  虹虹不明白越长越大的儿子为什么变得冷漠、烦躁,甚至不近人情。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经我一点拨她才明白:当唠唠叨叨的焦虑中年人遇到自我意识强烈的青春期孩子,鸡毛蒜皮的事都会变成天大的事情。

  当意识到孩子的叛逆后,很多父母条件反射式地指责孩子不听话、不懂事。其实,如果父母自我反省,梳理孩子不良情绪背后不被满足的需求,然后调整自己的情绪调整教育方法,相信其效果会比勃然大怒地指责孩子好得多。虹虹听从了我的建议,调整自己的心态,稳定自己的情绪,与儿子沟通时就事论事陈述事实,不要把个人情绪、态度等夹杂于一体后,和儿子的亲子关系得到很大的改善。回到文章开头的对话中,虹虹改为这样表达:儿子,我看到你的脏袜子扔到房间,感觉很不舒服,我希望你把袜子放到卫生间收纳箱里;儿子,你同学群里有人开始接龙打卡了,我希望你也能尽快完成作业去接龙打卡;儿子,这次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我知道你心里一定不好受,上了补习班却没有效果,问题出在哪里呢?

  父母的情绪,深深影响着孩子成年后的人格基调。有意无意的指责和抱怨,只会让孩子负疚越来越沉重不敢做自己,甚至丧失幸福力。自信、乐观、正能量满满的孩子,不是天生的,而是父母的积极向上言行,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孩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