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凡我所有,我皆热爱》那篇日记里曾经写过以前的我自己。长时间处于自我怀疑的状态里,几乎每时每刻都觉得自己很不好。自己看自己全都是缺点,看世界全是负面。每一天都被大量的焦虑和恐慌填充,觉得自己有无数的事情要去做,无数的短板要去弥补,但是又因为过于焦虑而手足无措,什么事都无法做好。不停抱怨和挑剔,永远沮丧和灰暗,讨厌回忆过去,也害怕未来到来,最终却把所有现在都浪费在了回忆和幻想中。

我曾经以为不会再有人像我这样讨厌自己、怀疑自己了。当时在那种状态中,只觉得身边所有人都过得比我开心。 但是走出来之后我渐渐发现,这个世界上不能接纳自己的人其实有很多,表现各不相同,而真正认可自己、接纳自己的人反而是少数。

这一点在高敏感人群中尤为明显。高敏感人由于自身能量低,无论内向性格还是外向性格,往往伴随著不同程度的自我怀疑或低自尊。主要表现之一自卑,觉得自己全是缺点,即使别人说一些自己的优点也不愿意相信,内心抗拒别人的夸奖,怀疑别人的真诚,觉得那并不是自己。二是焦虑,焦虑程度与每个人的性别、年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主要原因除了经济水平、工作/社交压力、亲密关系等等大多数人都会面临的问题,也部分来源于生活的无目标感/无意义感/无存在感等。三是消极,这一点在内向高敏感人身上更加普遍,社会环境的主基调给了我们一个误导,让我们觉得不管是在事业上、社交上还是爱情、友情等亲密关系上,内向的人无法或者很难达到外向的人所能够取得的成就或幸福。还有一部分人像我一样,发展出了迎合型/讨好型人格,习惯于牺牲个人意愿来避免矛盾和冲突。

对于自我怀疑、自我排斥来说,低自尊、能量低既是原因也是表现。但这些不是问题的根源。就我自己的经验教训和观察而言,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有以下两个:

一是自我同一性未完全达成。

自我同一性是指一个人在寻求自我的过程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

埃里克·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中把人格发展分为8个阶段,其中,青少年期是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每个人的这段时期都面临著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我是谁。「同一性危机」这个词就是指一个人在缺乏明确的「我是谁」的感觉时所产生的混乱和失望。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就意味著一个人对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自我的发展作出自己的思考。

我们可以发现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人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人形成了清晰和牢固的自我同一性,对于自己的人格特质、人生目标、未来规划等等有著清晰的了解。他们目光坚定,步履不停,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始终能够坚韧积极地向前行进。第二种人就像之前的我,对自己和生活中的一切都浑浑噩噩,或服从别人的意见,或回避矛盾,拖延决定,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这样的人属于「同一性扩散」,他们无法「发现自己」,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和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逃避思考问题。也有些人表现为缺乏兴趣,孤独,对未来不抱希望,或者很叛逆。第三种人属于「同一性拒斥」,过早地将自我意象固定化,没有考虑各种选择的可能,停止了对自我同一性的探求。这样的人往往刻板、不宽容、自我防御,遵从父母、群体等的目标、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青少年时期同一性的确立,关系到一个人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他能否更好地适应社会,能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矛盾在于,在青少年时期,我们经常意识不到这些,所有的问题在独立意识缺乏、心智发展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仅仅被我们归结为负面情绪,很少深入思考其产生原因。很多人都在大学时期,甚至像我一样走上社会以后,才慢慢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自我怀疑、自我排斥、自卑、低自尊等问题。

不过这并不是坏事。在埃里克森看来,这是一个"延期偿付"的阶段。对大多数人来说,自我同一性的达成是一个逐渐缓慢的探索过程,而不是外在的急剧变化。延期选择很正常,而且是健康有益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亲自经历,亲自体验,在此期间摒弃不适合的东西,发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寻找根源。这些是建立牢固自我同一性的重要部分。

简单来说,对于每一个人来讲,自我同一性就是明确「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些答案的明确给予我们存在感、目标感和方向感,让我们从根本上逐渐接纳和认可自己。

二是自我价值感的建立基础有偏差。

这里先明确几个概念。

「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心目中自己所有特征的综合,也就是说,你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类型的人。内向还是外向,乐观还是悲观,是不是情绪化,有没有亲和力、责任心,意识开放性如何,等等。「自尊」则是一个人对其自我概念的评价,其实质是你是否喜欢你自己。那么什么是自我价值感呢?人们对自己的感受在不同情境中会变化。比方说,以前每次我在社交中表现很差的时候,潜意识里就会对自己产生排斥或厌恶,而当偶尔有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现突出的时候,又忍不住暗暗得意。也就是说,「自我价值感」是会上下波动的。

自尊与相对稳定的自我评价有关。整体自尊的建立是一个二阶段过程的结果:人们先确定对他们来说很重要,或者说可决定其自我价值的领域(自我价值组合),再根据自己在所选择领域的表现对自己做出评价。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人明明有不少缺点和短板,但还可以自我感觉良好,而一些高敏感人即使很多方面在外界看来都很优秀,但就是无法接纳和认同自己。一个人也许在社交技巧和沟通能力方面有欠缺,但只要你不把自我价值感建立在其上,它们就不会影响你的整体自尊。但如果一个人把自我价值建立在学习成绩或者身体素质上,那么即使所有人都喜欢你,你也可能因为自己的成绩或运动表现不如别人而自卑。

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人的自我价值感比较稳定,而高敏感人往往在喜欢自己和不喜欢自己之间来回摆动。原因在于我们所选择的自我价值感建立基础(自我价值组合)是否可控。我们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控制自己是否被别人接纳,保持美貌或是在竞争中取胜,因此,如果我们把自尊与类似这些不可控力相联系,可能更容易陷入焦虑和抑郁中。而把自尊建立在可控领域,如信仰、自我成长、奉献公益事业等等,会使我们摆脱别人和一些不可控力量的支配,更少地感觉到沮丧和焦虑。

这就带给我们两点有益的启发:第一是,我们要想自我感觉良好,不是所有方面都需要表现出色;第二是,我们可以通过逐渐改变自我价值感的建立基础来增强自尊水平。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