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书目 |《通往幸福的教育》

  作者 |三川玲&白滔滔

  hello,各位家长们好,我是猿老师。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用共读的方式,为大家分享《通往幸福的教育》这本书。

  连续7天,每天一个专题,让我们一起,从书中找出若干教育问题的答案。

  今天为您带来的是的第5期 ——

  速成班、兴趣班和补习班该上哪个?

  目录

  01 为什么说兴趣几乎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

  02孩子应不应该上入学前的速成班?

  03孩子应不应该上兴趣班,怎么选兴趣班?

  04 怎样让孩子找到真正的兴趣?

  05 孩子应不应该上3岁前的早教班?

  1

  为什么说兴趣几乎是

  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

  教育有两个目的,一是发现孩子的兴趣,二是用知识去满足他。

  其中,首要目的是孩子的自我发现,其次才是知识的提供。让一个没有兴趣的孩子被迫接受知识,就像是给一个不饿的人吃东西一样,吃得越多,对健康越不利。

  只要孩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就会不断地主动学习相应的知识——这对于他来说,不再是功课,而是本能的需求,是愉快的体验。

  教育应该从孩子的需求出发,应该来源于儿童的天性或者他们的兴趣,这是自然发展的先决条件。

  如果教育能够满足孩子的需求,那么,就会引导孩子走向幸福。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艺术品味、阅读兴趣等,都要在孩子小时候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一些看似有用的技能或知识,其实很容易把孩子的发展给禁锢住,思维僵化了,这些东西的学习应该放在后面。

  一份来自自由心灵的好奇,要比一份威慑力更能推动学习者的学习。所以,家长和老师应该做的就是,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那是孩子学习最好的动力。

  让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而不是用强迫和压力。对一个孩子最重要的知识,最好能够让孩子以最快乐、主动的方式去获取。

  积极而富有创新精神的思维习惯,只有在足够自由的环境中才能产生。

  不加区别的严格的训练,反而使心智变得迟钝,对孩子的智力是有损害的。不考虑孩子的兴趣,操之过急地传授单纯的知识,往往会适得其反。

  如果忽视了孩子的兴趣以及个性的培养,那么学校里的教育氛围是可以用一句话总结的——孩子们在进行顺从的、被动的,以及依赖性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无法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世界上的知识和技能,有那么多的领域和种类,我们不妨把步伐放慢一些,等着孩子对这些领域的兴趣在温度和水分都适合的时候,自己生根发芽。那样的过程会更愉悦,那样,取得的成果也会更丰硕。

  兴趣是孩子最宝贵的原始财富。所以,在培养孩子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允许孩子先有兴趣,再根据兴趣去学习。如果没有兴趣,那首先要做的就是,发现自己的兴趣,而不是学习知识。

  兴趣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奠定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石,是自由人生的基石,是他无可取代的最宝贵的财富。

  天赋,或者说本性,是教育者不能控制的一个要素,它是由基因以及其他各种先天的条件决定的,试图改变它的各种努力都会收效甚微。

  因此,基于孩子的天赋所培养的兴趣爱好,其实是优先于智力发展的。也就是说,孩子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比学会什么、掌握什么更加重要。

  没有兴趣,智力的发展就无从说起。兴趣是注意力和理解力的先决条件。激发生命朝着自己适合的方向发展,最自然的方式就是兴趣所带来的快乐。

  否则,让孩子长时间学习某种知识,最后才发现孩子根本没有这方面的兴趣,一来孩子想做出点成就得付出更多的代价;二来没有了乐趣,很难坚持下去。所以说,兴趣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作为家长,千万不能忽视。

  2

  孩子应不应该上入学前的速成班?

  速成班之所以兴盛,和小学入学难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但是,如果家长如果能够确保孩子上小学没有任何问题的话,建议不要上任何速成班。如果你还搞不定学校,也请尽可能地自己来教孩子学一些20以内的算术、拍皮球、学简单的汉字等等。

  为什么要这么建议呢?

  因为速成班那些强化训练的方法,对于孩子来说,过于简单粗暴,会让孩子丧失学习的乐趣。更为严重的是,那种每天把“五加五等于十”编成儿歌,让孩子强记的方法,是不符合学习规律的。

  这不仅破坏了孩子的学习能力,还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好奇心,而想象力是孩子创新能力的基础。

  有的家长可能会问,如果不提前学,到了小学,别的孩子都学了,老师讲得快,自己孩子跟不上怎么办?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上了小学之后,家长一定要紧密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度,和老师保持联系。一旦发现孩子对当前知识的掌握有难度,要及时为孩子解决一些学习上的问题。

  3

  孩子应不应该上兴趣班,

  怎么选兴趣班?

  关于要不要给孩子上兴趣班、怎么选兴趣班,有以下几个原则,供家长参考。

  原则一: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也都有发展自己爱好的权利,因为这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原则二:孩子是否喜欢是前提。如果仅仅为了考级、获得证书,或是满足家长的愿望而上各种兴趣班,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原则三:是否对未来成长有益是核心。不要把爱好变成了灌输式的学习,而应让孩子在兴趣中找到自我的价值,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原则四:不要贪多。即便是孩子自己感兴趣的,也要充分考虑时间的安排,不要让孩子疲于应付,上了一个又一个,最后一无所获,丧失了所有兴趣。

  最后,家长一定要清晰地知道:在培养孩子的兴趣的过程中,哪些是自己必须要做的,哪些是可以由专业的机构来做的。

  标准只有一个,就是不要上了某个兴趣班,反而破坏了孩子对这方面的兴趣。

  4

  怎样让孩子找到真正的兴趣?

  我们要客观地在现有的环境里,寻找培养孩子兴趣的方法。

  首先要承认,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都有属于他自己的优势领域,这是科学上已经被验证的。

  所以,作为家长要仔细地观察,帮助孩子发现他的天赋所在、兴趣所在。其次,要让孩子多方体验,然后选取某个领域专注培养。最后,要充分地尊重孩子,宽容地看待他的兴趣。

  要明确在这个世界上,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有的只是,不同的人在这个职业上所达到的高度。

  为了让孩子找到真正的兴趣,我们具体要怎么做呢?

  第一,要给孩子提供自由的环境。

  有征服感的学习和自我教育是一种孩子需要经历的、重要的自由体验。这种自由不是放任自流,而需要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阶段,让孩子去做相应的尝试和探索。

  家长不要限定孩子的生活,也不要强调大人的需求和期待,在家里,要尽可能地专门根据孩子的身高和动作能力,创造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小天地。

  这个小天地可以给他最大程度的自由,这样,孩子的自由天性才可以肆意地表现出来。

  第二,要注重感官的开启。孩子的天性,是蕴藏在他自己的感官里的。

  当他听到音乐的时候,会不会安静下来,并随着旋律的变化有表情的变化;当他看到一幅画,会不会表现出喜欢或者厌恶,会不会尝试着自己去表达;当他玩一个玩具,会不会很专注地对形状和数量着迷;当他玩一个游戏,会不会痴迷某个动作带来的成就感……这些,都是孩子天性的展露。

  第三,要为孩子提供资源。

  不要让孩子同一时间开展过多的兴趣活动。如果孩子同时学习不同领域的大量知识,那么,每一项都会是蜻蜓点水般地浮于表面。这种泛泛的学习,其实还不如不学。

  因为被动接受大量的、毫不相干的知识,不能激起孩子任何的思想火花。而且,因为任何一种知识孩子都无法充分学习,也就得不到学习的乐趣,逐渐就破坏了孩子的兴趣。

  经过一个阶段的尝试,我们要让孩子逐渐找到学习的方向和领域。然后,让他们集中、深入、持续地学习这种知识。

  这个阶段,孩子就会从积累的知识中逐渐获得自信,就会把知识从学习过渡到掌握,然后再去发展和创新,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得到继续学习的动力。

  5

  孩子应不应该上3岁前的早教班?

  面对形形色色的早教班,现在的很多家长有两种特别不好的心态:一是如果不为孩子花钱就无法心安,好像只有花了钱,才对得起孩子;二是把本来父母应该做的事情,委托给别人或机构去做。

  对3岁前的孩子来说,带着他做做游戏、讲讲故事、认认颜色、看看动物等等,都是父母本来应该做,且很享受地去做的事情。父母陪伴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是非常甜蜜和幸福的回忆。所以,完全没必要将这些事情委托给早教机构。

  那么,是否3岁前的早教班,都不应该上呢?也并非全都如此。

  因为,你不能苛求每个家庭里都有一两位老人,分担家务、帮助带孩子;也不能苛求每个家庭都能有全职妈妈,耐心地和孩子一起玩耍、学习;更不能苛求父母都上班后,有放心的保姆能够尽职尽责地照顾孩子。

  有些家庭的孩子由于没有老人照顾,父母都非常忙,保姆又经常换,就可以送孩子上早教班。让他多跟同龄的孩子一起相处,同时能够做一些有益身体和智力的游戏。当然,最好能找到符合科学规律的早教机构。

  综上所述,每个家庭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要不要上早教班、上哪个早教班。

  父母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进行思考:

  是否补充了自己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家长的时间和能力水平无法达到的;

  该机构是否具有科学的早期教育理念;

  具体的课程老师水平如何。

  总之,要本着以孩子为主,为孩子服务的态度,千万不要随大流、千万不要超出自己的经济能力,千万不要抱着早教有魔力的态度,盲目地选择早教机构。

  - E N D -

  亲爱的朋友们,感谢您的收听。

  《通往幸福的教育》的第5天的共读内容到这里就结束啦,很高兴将和大家一起度过7天的美好学习时光。

  这本书中还有非常多实用的方法,帮助大家解决孩子成长中的各种困惑,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次的阅读课吧!

  你对哪一条感触最深?

  或者有什么想跟大家分享的心得?

  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