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还会继续以价换量吗?而有些城市可能连量也没有,紧紧的限售无惧于价跌。

有多长的路要走,那城市是不是会蠢蠢欲动,要再次爆发还是继续探底?

2016年这一波房地产市场上涨行情中,在上海越是中外环位置的小区涨幅越惊人,那些新房和次新价格真是天天翻脸,房东在一批批看客中随意上调。外环外即使是重点污染石化工业区金山,遥远的生态基地崇明,还有独立小天地临港新城都在这时间段狂热,突飞猛进的房价从1.2万左右直接干到2.5万,有些甚至攀上了3万。

以周期来计算,2015年底到现在上海的房价全线翻番,严格意义上说不仅仅是上海也不单指一线大城市,整个中国稍微说得上名号的城市,二三四五六线都走的翻倍路线,一颗石子丢入湖畔中心,涟漪从内至外逐渐散开,见者有份涨价前后无一遗漏。

同样,如今也恢复了平静。

房地产扬帆起航靠政策,降杆减速也政策使然,稳定更是重中之重的政策落实。

尤其是那些高溢价的二三四五六线城市,安迪有专门就此写过一篇文章,提醒只是单纯在那边做投资的朋友们,趁这些市场还有余温和心理预期,把涨过一圈的房源在那大好时机里全部出售,折现或转换做其他可能的市场。

那还是在2018年的2月26日,面对那时还在上升的房地产市场,火热的抢房现象依旧屡见不鲜,许多朋友更是笑话安迪的建议,是阻止炒房客等高峰少得利。

那时的冷静,远不及奔跑的热情。

看当下,进出两难。

如果全部是自有资金累积,在能把控的范畴里做了分散投资,每个月的房贷也不会影响生活,现金流3-5年内稳如泰山,这种倒没有担忧的必要,无非就是投资周期拉长,资金收益降低或未知。

等一等再等一等,即使是继续平价或最终无可奈何折扣跑路,但也不至于伤到筋骨。

突入困境是那种猛地以为开窍,遇到了大师大神,利用原本不厚实的积蓄,再辗转经过信用卡信誉贷抵押款,想着炒房致富升阶的这帮朋友们,想着短期1-2年打着漂亮的擦边球一鼓作气摩托车换小轿车,百万成八百上千万。

也许再过2年,想要的潮水还没有朝上,断供的汪洋却会逐步显现。无法坚持的多角债务,那些当时浑身是招的高手也爱莫能助,无非就是让你们继续折腾,到处挪钱,熬一熬熬过寒冬。

那时,没有人会管死管活。

且不谈二三四五六线城市四处隐藏的坑,即使是在一线城市的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据安迪所了解到2018年的投资市场中,北上深也有不少急于投资的朋友折戬沉沙,悔不该冲动随性。

既然要说到上海跌幅厉害的小区,那就绝对地开门见山把小区的情况予以标注,从兔博士APP数据看昆仑花园的整体评分并不低,虽然是90年代的老公房,但周边配套设施也算得上齐全,购物很便捷。

据购买的朋友介绍规划的地铁站步行10分钟可到,到陆家嘴地铁40分钟左右,人民广场更是在30分钟以内。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利好。

不到4个月时间,类似的户型接近的面积,购买人得到的信息房源楼层也一样,区别就在于不在同一栋楼,价格却已经是冰火两重天。

而这样中环边的老小区,同一个小区里不存在有所谓的楼王位置,即使是有中心和路边的区别,但相差40万的价格也着实让他们伤心不已。

严重一点说,家庭内部已经开始就小区房价下跌现实,出现了争吵,当时极力要买的那方心里很不好受,而另外一方却完全不会安慰,只是一直在怪对方做错了决定,买错了小区,没有做更好的对比。

矛盾由此而来,不可开交。

买房本该是一件开心的大事,却闹得如此景象。

1月份最新的成交价格看得更是让他们心焦,难受得平日里不想再聊房产,全是心酸。见到的趋势还在往下,成交数量在攀升,价格换量。

这也是之前安迪反复说起的现实,房地产市场这长长的链条中,最想要房价涨的不是财政需求的地方政府,也不是大家口口声声的黑心开发商,而恰恰是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购房者。

为什么买房了还不涨?凭什么辛辛苦苦买了房你们涨到我们就不涨?

不涨不答应。

二手房只能苦笑,只能说投资失利,无奈接受等将来。

新房可不能客气,必须涌向售楼处,打旗号大声维权。

从295万到255万,这是个什么概念?

把首付款全部按照50%来计算,295万元总价房源需要的首付是147.5万元,255万元总价需要127.5万元的资金,两者之间相差20万。

看上去并没有那么刺激,但平均分不到4个月,每个月丢掉的资金为5万。

取上海2017年平均工资7132元似乎有点不太合适,正常情况下2018年的上涨可能会在7-10个点之间,为方便计算取8000元整数。

5万元和8千元之间的差距是6.25个月。

这20万元的时间成本为25个月,普通人家的血汗钱在房子面前似乎不值得一提,粗暴简单一点说房价波动下滑期间,工薪阶层超2年的时间白干了。

40万元的差距在总价里占比约为15.56%。

这个15.56%就是生生的跌幅,所以市场上有人说部分楼盘跌价20%应该确有其事,毕竟新房限价区域中,房价倒挂的比例也在20%左右。

似乎,合情合理。

但对于购买这些雷区房源的朋友们来说,不管是单纯居住或是资金投资,面对这样的跌幅都是非常差的体验,40万的商业贷款等额本息25年每个月还款是2315.11元,这还是在贷款利率不上浮的状态下。

25年这40万贷款总支出的额外利息是294534.11元。

相比较总价295万元的房子,这就是一座大山。

艰难踹气,还要生活。

算是一个前车之鉴。

请一定要睁大双眼,在可选的区域里多方位对比,在难得的买房市场里平稳过渡,为自己的资金建好护城河,要找最适合的性价比,每一分钱都要花得心安理得。

购房路上有疑惑和担忧,在预算和房源之间找不到准确的方向,安迪的知识星球提供一年内不限次解答和支持,帮忙找到尽可能的性价比和较安全满意的投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