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生物做出的各種動作、反應、感覺與情緒,均來自神經的驅動,神經的驅動來自電位的變化,電位的變化來自生物體內化學物質的反應,因此這是一個化學能轉變成電能最終轉變為機械能的過程。 而這種電統稱為生物電,即細胞在靜息(無反應無動作的狀態下)或活動狀態下伴隨的各種電現象(離子電流、溶液導電、靜息電位、動作電位等)。 幾張圖簡單瞭解下神經的結構和神經的傳導。這些圖在中學課本有涉及,其實中學的知識在實際的應用中是很有用的,甚至還可以用來指導很多高深的產品或技術開發。有時我們回過頭去了解那些以為「低階」「粗淺」的知識,卻有種「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恍然大悟與回味。

如開篇所述,神經纖維電位傳遞的驅動力是化學反應。神經元之間的連接部分稱為突觸。突觸之間的信息傳遞為突觸傳遞,神經遞質充當信使(神經遞質是人體內各種化學物質,比如喜、怒、哀、樂分別對應著一種化學物質,通過神經傳遞人將表現出相應的反應——喜、怒、哀、樂),作用於下一個神經元的離子通道,產生動作電位,即通過化學能轉變為電能。機械設備就像是一種仿生科技,神經纖維就如電線裡面的銅芯導體,髓鞘就如電線外部的絕緣皮,由於外界驅動,使得電流產生定向運動,就如神經遞質的傳遞,最終發生相應的動作。

神經電位傳導中化學能是如何轉變成電能的? 在神經纖維細胞的內外分佈著一些關鍵離子(Na+、K+、A-),神經纖維電位變化是纖維內外Na+, K+的交換。當人體處在安靜狀態下,即神經元未受刺激時,細胞膜兩側的電勢為內負外正的狀。下表中可以看到,胞內液離子數量的疊加,為負離子多,胞外液則正離子多,因此兩者形成一種平衡狀態。

用實驗室儀器來測試人體安靜狀態下,神經細胞內外的電位-30~-90mV之間(通常設定細胞外電位為0) 在安靜的狀態下,K+的通透性是Na+的50-75倍,K+透膜擴散的能力遠遠大於Na+。因此細胞外存在稍多的正電荷,細胞內存在稍多的負電荷,離子的被動滲出和主動蹦出使電荷交換保持在一個準確的平衡狀態。

在神經衝動的過程(如果給細胞膜一個較強的刺激,細胞膜將產生一個短暫、快速的膜電位變化(100mV),稱之為動作電位或神經衝動(nerve impulse)),離子在細胞膜內外進行交換,而促使Na+, K+進行交換的通道,猶如一道門,我們稱之為離子通道。神經受到刺激,膜內外的離子濃度發生一定的變化,此時少數Na+門打開,使少數Na+流入膜內,導致膜內外電位差發生變化,當電位差累積超過一定的值時,便激發了「去極化」的過程,在極短的時間內,大量Na+通道被打開,使Na+湧入膜內,使電位瞬間由負轉正0-35mV,並達到興奮點,即峯電位/動作電位峯。之後,K+通道打開,Na+通道關閉,通過濃度差,K+流到膜外,使膜內外電位恢復到原來的極化狀態。

也就是說神經傳導的產生是Na+從細胞膜外轉移到膜內,使得原本外正內負的電位狀態發生互換,而神經傳導的結束則是來通過K+從膜內轉移到膜外。因此,如果要抑制神經衝動,就必須抑制離子通道,反之亦然。下圖為神經傳導過程中Na+、K+在細胞膜內外濃度變化過程,所導致的電位(電壓值表徵)的變化。

去極化:生物膜受到刺激或損傷後,膜內外的電位差逐漸減小,極化狀態逐步消除;

超射(反極化):膜位發生反轉的部分(0-+30mV);

峯電位:細胞興奮的標誌;

復極化:膜由反極化狀態恢復到靜息電位水平的過程;

超極化:復極化恢復到靜息電位水平後,膜電位繼續增大,產生一個絕對值超過靜息電位的負電位(負後電位),最終再回到靜息電位水平。

後電位:繼峯電位後所出現的電位波動,可分為負後電位(去極化後電位)和正後電位(超極化後電位)。它代表細胞興奮後興奮性的恢復過程。

負後電位:復極後期,膜電位恢復到靜息電位水平之前的緩慢的復極過程,即K+積累於膜外而進一步阻止K+的外流所致。

正後電位:繼負後電位之後,膜電位有一個低於靜息電位水平的電位波動。即Na+——K+泵活動,將向細胞內輸送2K+, 而向細胞外送出3Na+,因此儘管細胞復極已達到靜息水平,但膜兩側的離子尚未恢復到原來的水平。

關於生物電的應用方面如腦電波(EEG)、表面肌電技術(EMG)等有很好的應用,同時通過調節人體生物電的平衡來改善人體的狀態與健康。所以的病痛都會通過「生物電」表現出來。

說明:本人並非生命科學專業,只是出於對運動與科技的熱愛,進而想了解人體的相關知識。上述內容可能存在紕漏,也請相關專業人士能進行補充與探討。由於整理資料的時間有限,因此引用的圖並非本人原創,如果有侵權問題還請原創者包容,可以留言聯繫。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