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太宏大了,捡一小小部分来说吧,毕竟上学的时候我也曾很愤青。

首先,我从来没认为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不好(跟国外相比);相反,一直觉得我们的学生智商很高,大学培养出的人也是很优秀的,基础很扎实。前些年培养出的人看起来不如国外优秀,只不过因为师资太落后罢了,说白了是没钱,并不完全是培养模式导致的

基于此,有一些问题,也是多年在思考的。因为我是基础理科,所以只说片面两点:

1、缺乏以教学为事业的老师

简单一句话概括原因:大学老师的晋升体系本质上是学术导向的,而不是说谁授课好,谁就能评上教授。这就导致,很多优秀的学者,教课其实是极不上心的,甚至视教课为负担。

一直觉得,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体系几乎是无懈可击的。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从无数地方名师到教育部专家,多年、反复地精化教育、教材体系,可以说整个流程早已千锤百炼过。具体到教课过程,教师的晋升完全看教课、升学水平,那么谁不会千方百计提升授课质量呢?所以这两年不也说,英国中小学生数学太差,在引进中国的老师和教材吗。出国读书,考SAT和GRE的人都知道,我们的初中数学在国外够用到大学。

我们的大学就不是如此了。我印象中大学时期教课最好的一个老师其实是不做科研的…大概也正是因为不做科研,才一心钻研教课吧。她年龄大,当时已是教授;放之现在,估计一辈子都得是讲师。

因此,学者跟老师,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顶级学者,不一定是好的老师,相反还可能很差;顶级的老师,学术其实不一定需要多顶级——教本科生还需要多高的学术水平呢?当然,顶级的学者可以为学生带来最前沿的视角和学术思想,这点是职业教课的老师所不具备的。这也是为什么在美国,科研型大学还是比文理学院要更著名一些的原因。

国外大学其实也存在我们的问题——尤其是公立大学,但总体来讲,我觉得授课氛围还是好于国内。一者可能是因为高等教育历史更长,积淀更多些;二者从生存压力讲,国内高校教师生存压力更大,因此有限的精力只能更多地用于能提升职称的地方,而不是教课。

记得之前很多年就有人呼吁过,高校应该开设平行的晋升途径,让教课好的人一样可以晋升教授。但似乎没见有落实的。

没有合适的激励体制,就不会有好的结果。大学里也开英语课,但你为何还热衷于去新东方?因为在新东方谁教得好,谁赚得多啊!所以谁不是想尽办法改进方式,吸引学生,提高授课效果?

2、缺乏极其经典的教材

这一点其实跟上一点是相关的:没有一心投身高等教育的老师,自然难有非常经典的教材。同理,相比于中小学教育就能看出来:我们有非常成功的中小学教材体系;但在高等教育领域,很少。

上大学时学物理专业课,一直觉得自己智商是负的,因为真的是看不懂教材啊。对某位编写全国「经典教材」的北大教授怨念很深,后来读研时甚至想自己写本那个书,当时想:虽然我水平没他高,但我写的教材肯定能让人读懂!试想,你有100分的水平,学生学不来20%,又有何意义?我虽只有60分水平,但能让读者学到80%呢。后来博士毕业,再到现在,自己不久后估计也得给人上课了,发现当初其实真不完全是自己的问题,因为那些书放之现在读还是会很吃力。我们的大学教材很多时候实在是……一言难尽。只能说,中国无师自通的天才学生太多了。

其实想想也正常,我们国家正儿八经开始高等教育也没几十年,确实积累不够。过去觉得这些教材编者坑了好几代中国学生,但后来想想这么说很naive——对于一个78年之后才开始正儿八经开展高等教育的国家来讲,能有教材用就不错了,何谈好坏。

高等教育是细化到很多专业的——不同于初等教育,因此,具体到每个专业,可用的专家本身就少,加上上面第一条的原因,没有积淀出太多适合中国学生、中国国情的教材。国外的高等教育历史更久,因此其实有更多经典教材,但语言障碍对于本科生来讲还较难跨越。

另一方面,其实,没有哪种教材是普适于各个层级的学生的。如前面所说,那位北大教授编写的教材,是基于自己几十年在北大物理系教课的经验。然而那是北大学生啊。这个教材的难度,你觉得会适合普通高校学生吗?就如我所说,相信它有100分的水平,但对普通学生来说,学不来其中20%,反不如一本只有60分却简明易懂的教材。所以教材这东西啊,还真不一定是水平高的人编得就好……

---------------------------------------------

至于其它方面,诸如「与社会需求脱节啊」等等,我觉得,解决好以上两点,这些其实都能相应解决或缓解:当教课者和编写教材者清晰了自己的使命(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是学术导向,还是就业导向?),且有合适的激励制度的时候,他们就会拼尽全力去达成这种使命。比如新东方托福班,其使命就是让你托福考更高的分,则它的教材、授课思路,都会相应做到极致。


我先交代一下自己的情况吧,今年研一,本科二本院校,大学四年的生活到底给我带来了什么,说实话到现在为止我都觉得只有年龄上的增长。首先,学校整体的学习氛围不太好,周围特别踏实的人很少,大部分人都是打发时间,为了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的。空余时间大家都逃逃课、旅旅游,很少有除了考试而主动看书的。(当然了这一部分并不是一概而论,还是有很努力的学生的)。相比较现在的生活,预备研究生们一有时间就在看书,有的大神一天读一本,我基本能维持在一周一本。导师除了上课,也搞学术,几乎天天熬夜看书(大神们发表的文章一篇又一篇文笔也令人望尘莫及)。老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明显能看出与本科的学习差别。对了对了,这里写一句我感触很深并且我妈常唠叨我的一句话,上完学以后人懒也变得自私了……我觉得好像特别多这种人,别喷我或许只是个例哈哈


能教育这种我觉得才算成功。

好不容易发了财,替别人发的,不太实际。


感觉中国教育需要改革,大部分大学教育还是很枯燥,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多少东西,全靠考试前两周开始学习。大部分学生玩玩没玩好,学习也没学好,在浪费时间。


就我目前所了解的大学,现代中国大学越来越注重动手能力了,多实践,能够给学生足够的课外活动来发现自己的兴趣或培养兴趣,而且是能够磨炼出潜在的能力。


还没上大学,不晓得。


首先感谢你的邀请,但我觉得你问的太宽泛了,对于我一个大学毕业都快15年了的人来说,我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只知道让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很重要,把学习养成习惯,就能始终让自己处于进步状态!加油吧!晚安!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