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寶寶未滿月的時候,經常哭鬧,我就會把他抱起來安慰,後來發現一抱就好多了,一放下又哭起來。外婆認爲這樣“一哭就抱”會寵壞寶寶,讓寶寶太黏媽媽,但我覺得孩子還小,這很正常。現在寶寶 2 個多月,我想請問到底能不能一哭就抱?如果可以,我該如何與老人溝通?

好的,這是關於孩子能不能“一哭就抱”的話題。

對於 0-5 個月的寶寶,媽媽一哭就抱,會寵壞寶寶嗎?其實不會。因爲兒童發展心理學上把嬰兒出生後的 4-5 個月的時間稱作“母嬰共生期”,是比喻嬰兒和母親彷彿就是一體的,嬰兒絕對依賴母親,母親的世界也彷彿只有嬰兒,無條件地滿足着嬰兒。所以,媽媽纔會本能地“一哭就抱”,這不僅不會寵壞嬰兒,而且還非常有利於培養嬰兒的安全感,和對媽媽的信任感。

尤其對於未滿月的寶寶,他們有很強的被抱起來,輕輕搖晃的需要,因爲寶寶在媽媽子宮裏,就是一種被溫暖的羊水包裹着且輕輕搖晃的狀態,寶寶很熟悉這種感覺,所以媽媽溫柔地抱寶寶、輕輕晃晃他,確實可以起到很神奇的安撫作用。而且,媽媽在抱寶寶時的微笑、撫摸、親吻、愉快的歌聲、稱讚寶寶的話語等,都非常有助於寶寶健康人格的發展。

當然,媽媽也需要知道:

擁抱不是唯一安撫寶寶的方式,媽媽可以通過更多照料、溫柔的撫摸、關切的眼神、與寶寶聊天、遊戲等其他方式去安撫寶寶,讓寶寶更有安全感。

而且,隨着孩子年齡逐漸增長,除了媽媽的懷抱,他還需要接觸其他親人和朋友。媽媽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去親近其他家人朋友,讓孩子在擁有足夠安全感的基礎上去自由探索;讓其他家人也有機會可以去抱寶寶,安撫寶寶,陪伴寶寶一起成長。

那麼,如果祖父母還是認爲“一哭就抱”會“寵壞”孩子,我們該怎麼跟老人溝通呢?

一種方法是:我們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再去認同老人的動機和情緒。

老人反對我們的做法這樣說,我們肯定也不高興。所以媽媽要先疏解自己的情緒,比如可以對老人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聽到你這樣說我,我覺得很委屈,也很傷心”;也可以向爸爸或朋友傾訴,讓自己感覺好一點;

然後,你可以嘗試站在老人的角度,想一想她的爲什麼這麼說?她在擔心的是什麼?你會發現,老人其實是擔心你太辛苦,希望你能多休息。當我們理解了老人內心的想法,是不是會感受好一點?媽媽這時,就可以對老人說:“我知道你是心疼我,怕我太累,我也會注意的,儘可能讓自己多休息。”

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告訴老人,我們會根據孩子的年齡,去調整方式。

老人可能擔心的是,媽媽無條件地滿足孩子,會不會讓“寶寶長大了很任性、變得以自我爲中心”。

確實,隨着寶寶年齡的增長,寶寶的哭會有更多不同的含義,作爲媽媽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自己的方式,比如當寶寶會走,會跑,會說話了,他還是通過哭鬧,來達到他的目的,那媽媽就不能“一哭就抱”或者“一哭就滿足”了。所以,我們要告訴老人,現階段,及時擁抱孩子是有好處的,將來,你會根據孩子的年齡,去調整應對方式,請老人放心。

最後一個方法,就是:讓老人也參與到對孩子的養育中來。

老人大多數時間都在做飯、洗衣,主要是在生活層面照料我們,但其實,他們也需要在“精神層面”,或者說,在孩子的“養育層面”發表自己的言論。我們可以選擇“怎麼聽”、“如何反應”以及“怎麼做”。

比如,微笑着聽,點頭,再簡單告訴老人:不會寵壞孩子的,我心裏有數,沒關係的,謝謝您。我們還可以在自己不方便抱孩子的時候,比如正喫飯的時候,讓老人抱一抱孩子,讓老人蔘與進來,給我們提供幫助。

我的兒子兩歲了,開始喜歡自己喫飯,但他用勺子還不熟練,有時會把食物和湯汁撒在身上和地上。奶奶看不下去,就不讓孩子自己喫了,非要餵飯。但我覺得要讓孩子練習自己喫,要給孩子鍛鍊的機會,我要怎麼去改變老人呢?

好的,這是關於“餵飯的”的隔代衝突,比較常見。

平時在工作中,我問過很多爸爸媽媽一個問題,那就是:老人真的可以被我們“改變”嗎?改變老人容易嗎?

大部分爸爸媽媽都會告訴我:改變老人太難了,老人的想法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而且,沒有人喜歡“被改變”,你越想改變,他們越反彈,老人也會逆反;哪怕他們心裏有點認同,嘴上也絕不服軟的。

確實,改變老人不容易,他們的想法、感受、行爲很多時候都是我們不可控的,但我們可以去影響他們,從我們可控的努力開始,擴大自己對老人的影響力,這纔是我們處理育兒衝突的基本思路。那麼哪些是我們可控的呢?

首先是,控制自己的時間。

如果平時我們很忙,孩子的生活起居照料幾乎都是老人做,做飯、洗碗、打掃衛生等家務活也都是他們做,那麼老人自然會認爲,我們不能真正體會他們有多辛苦,自然就覺得我們對孩子“獨立喫飯”這個要求,他們是做不到的。

因爲他們不捨得,自己辛辛苦苦做的飯,被孩子浪費,而且,他們也會擔心讓孩子自己喫飯,孩子會喫不好,自己事後收拾也更辛苦;老人心裏其實會想:“既然都交給我來帶,那麼自然按我的方式來。”這其實也有一些道理,在老人眼裏,我們估計就是“只提反對意見的甩手掌櫃”。

因此,我建議父母儘可能控制自己的時間,多陪孩子,多與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多與老人分擔家務,最好分工明確,該我們承擔的,我們要花時間去做。

其次,要控制好情緒,做好跟老人之間的溝通。只有我們自己節制好我們的言行,尤其是情緒化的言行,才能避免矛盾升級。

我們最好可以提前跟老人溝通,而不是等到一片狼藉了,再去溝通。比如,你知道老人會接受不了地上髒,也知道她忍受不了孩子自己喫得那麼慢,那你就可以在喫飯之前,找奶奶溝通自己的計劃,跟她說清楚,你打算最近 2 周,讓孩子自己喫飯,練習一下。

還有,我們可以爲奶奶解決後顧之憂,提供“雙贏”的方案。比如,跟她說:“您不用擔心打掃衛生,我來打掃。”“如果你實在看不下去,就先喫完到臥室休息,碗我來洗。”或者在寶寶餐椅下鋪上報紙、塑料餐布保護地面的東西等。這樣就可以降低老人的執行難度。

最後,我們在孩子喫飯這件事上,可以靈活變通一點。比如,家裏來客人的時候,如果你還是這麼完全放手地訓練孩子自己喫飯,老人一定更難以接受;或者在外面餐廳喫飯的時候,孩子喫得一片狼藉,老人也覺得沒面子,覺得在外面換衣服洗手洗臉都很麻煩。所以,堅持自己的育兒觀念和方法是好事,但一定要對環境有選擇性,知道什麼時候不必強求,畢竟老人的感受和想法也應該被理解。

我家寶寶 3 歲了,爺爺奶奶非常溺愛他,要買什麼就給買什麼,每個月甚至每星期都買玩具,而且都是 5 樣、8 樣的禮物一起買。我和寶寶爸爸認爲只應該在過節、過生日的時候才能買。現在,寶寶看到爸爸給買的一樣禮物,會對爸爸說謝謝,但拆開爺爺奶奶給買的好幾樣禮物時,卻沒那麼高興,有時還會說:“還有別的嗎?”我們很擔心老人這樣的溺愛會讓寶寶貪得無厭,怎麼辦?

好的,這是關於“長輩溺愛”的話題。

父母和長輩對待寶寶的方式不同,這很正常。如果雙方能夠對什麼時候送寶寶禮物、多久送一次,每次送多少達成一致,當然最好。但意見一致並不是必須的。因爲寶寶能從不同的方式裏,學到不同的東西。比如,從爺爺奶奶那裏學習到被愛,被呵護,被看重;從爸爸媽媽那裏學到節制、感謝、當然也有愛。

就算父母和長輩意見一致,我們和寶寶的關係還是會不同。因此,寶寶永遠不會混淆自己和媽媽、爸爸、祖父母之間的關係。他們知道怎麼從不同的關係中獲得自己需要的東西。那麼,面對這種衝突,父母真正要關注的是什麼呢?

父母要關注的是,我們可以去影響長輩,但不要去控制長輩。

如果我們試圖強迫爺爺奶奶接受自己的方式,經常和他們發生衝突,那麼,很可能事情沒解決,家庭關係卻被破壞了。緊張的家庭關係對寶寶的不利影響更大。祖父母喜歡孫子,“隔代親”是很正常的,他們可以只寵愛而不必考慮太多教養的責任。

寶寶和祖父母的關係是他們之間的事,我們不要輕易越界。但可以對祖父母說:“我們的方式可以不同,你們也可以考慮一下我的建議。”爲長輩提供可行性方案,比如每次只增加一件禮物,在節日、生日之外,每2個月可以多送一次。總之從他們最容易做到的地方去建議。

還有,父母要繼續做自己認爲正確的事,建立育兒的信心。

如果我們被祖父母的溺愛行爲所困擾,可能說明我們對自己沒信心,不知道自已對寶寶的影響力有多大。如果我們越在乎長輩在對待寶寶時,那些做得"不對"的地方,寶寶越有可能在這個地方出現問題。因爲我們會比較激動,像檢測到一個“巨大的病毒”一樣,我們可能會說:“就是因爲爺爺奶奶給你買得太多了,你纔沒感覺,你這是貪得無厭,得寸進尺了。”類似這樣的表述,會讓寶寶意識到:哦,我這樣就是貪得無厭了。

本來寶寶“想要更多的行爲”可能是隻在祖父母那裏才表現出來,在父母這邊並不會索要更多,還會表達感謝。結果,我們太看重這個“大病毒”了,彷彿寶寶已經被感染了,那麼寶寶也會認爲自己就是這樣“貪得無厭”了。所以,我們要相信自己對寶寶的影響力,相信自己能夠在“送禮物”這件事上,給寶寶積極的影響,足以平衡爺爺奶奶的過度慷慨。

最後,我們可以教寶寶如何應對長輩的溺愛。

外界影響本身對寶寶沒那麼重要,他怎麼反應纔是最重要的。因此,父母要教寶寶如何應對長輩的溺愛。比如,教寶寶不僅要學會接受禮物,還要學會送禮物。幫助他記住爺爺奶奶的生日,學會在節日送禮物給他們,最好是寶寶自己親手製作的禮物,爸爸媽媽可以和寶寶一起頭腦風暴,送什麼?怎麼送?和寶寶一起參與選禮物,給長輩帶來驚喜。


歡迎來金寶貝,一起Sweet Strong&Smart!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