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宝宝未满月的时候,经常哭闹,我就会把他抱起来安慰,后来发现一抱就好多了,一放下又哭起来。外婆认为这样“一哭就抱”会宠坏宝宝,让宝宝太黏妈妈,但我觉得孩子还小,这很正常。现在宝宝 2 个多月,我想请问到底能不能一哭就抱?如果可以,我该如何与老人沟通?

好的,这是关于孩子能不能“一哭就抱”的话题。

对于 0-5 个月的宝宝,妈妈一哭就抱,会宠坏宝宝吗?其实不会。因为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把婴儿出生后的 4-5 个月的时间称作“母婴共生期”,是比喻婴儿和母亲仿佛就是一体的,婴儿绝对依赖母亲,母亲的世界也仿佛只有婴儿,无条件地满足着婴儿。所以,妈妈才会本能地“一哭就抱”,这不仅不会宠坏婴儿,而且还非常有利于培养婴儿的安全感,和对妈妈的信任感。

尤其对于未满月的宝宝,他们有很强的被抱起来,轻轻摇晃的需要,因为宝宝在妈妈子宫里,就是一种被温暖的羊水包裹着且轻轻摇晃的状态,宝宝很熟悉这种感觉,所以妈妈温柔地抱宝宝、轻轻晃晃他,确实可以起到很神奇的安抚作用。而且,妈妈在抱宝宝时的微笑、抚摸、亲吻、愉快的歌声、称赞宝宝的话语等,都非常有助于宝宝健康人格的发展。

当然,妈妈也需要知道:

拥抱不是唯一安抚宝宝的方式,妈妈可以通过更多照料、温柔的抚摸、关切的眼神、与宝宝聊天、游戏等其他方式去安抚宝宝,让宝宝更有安全感。

而且,随着孩子年龄逐渐增长,除了妈妈的怀抱,他还需要接触其他亲人和朋友。妈妈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亲近其他家人朋友,让孩子在拥有足够安全感的基础上去自由探索;让其他家人也有机会可以去抱宝宝,安抚宝宝,陪伴宝宝一起成长。

那么,如果祖父母还是认为“一哭就抱”会“宠坏”孩子,我们该怎么跟老人沟通呢?

一种方法是:我们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去认同老人的动机和情绪。

老人反对我们的做法这样说,我们肯定也不高兴。所以妈妈要先疏解自己的情绪,比如可以对老人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听到你这样说我,我觉得很委屈,也很伤心”;也可以向爸爸或朋友倾诉,让自己感觉好一点;

然后,你可以尝试站在老人的角度,想一想她的为什么这么说?她在担心的是什么?你会发现,老人其实是担心你太辛苦,希望你能多休息。当我们理解了老人内心的想法,是不是会感受好一点?妈妈这时,就可以对老人说:“我知道你是心疼我,怕我太累,我也会注意的,尽可能让自己多休息。”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告诉老人,我们会根据孩子的年龄,去调整方式。

老人可能担心的是,妈妈无条件地满足孩子,会不会让“宝宝长大了很任性、变得以自我为中心”。

确实,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宝宝的哭会有更多不同的含义,作为妈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方式,比如当宝宝会走,会跑,会说话了,他还是通过哭闹,来达到他的目的,那妈妈就不能“一哭就抱”或者“一哭就满足”了。所以,我们要告诉老人,现阶段,及时拥抱孩子是有好处的,将来,你会根据孩子的年龄,去调整应对方式,请老人放心。

最后一个方法,就是:让老人也参与到对孩子的养育中来。

老人大多数时间都在做饭、洗衣,主要是在生活层面照料我们,但其实,他们也需要在“精神层面”,或者说,在孩子的“养育层面”发表自己的言论。我们可以选择“怎么听”、“如何反应”以及“怎么做”。

比如,微笑着听,点头,再简单告诉老人:不会宠坏孩子的,我心里有数,没关系的,谢谢您。我们还可以在自己不方便抱孩子的时候,比如正吃饭的时候,让老人抱一抱孩子,让老人参与进来,给我们提供帮助。

我的儿子两岁了,开始喜欢自己吃饭,但他用勺子还不熟练,有时会把食物和汤汁撒在身上和地上。奶奶看不下去,就不让孩子自己吃了,非要喂饭。但我觉得要让孩子练习自己吃,要给孩子锻炼的机会,我要怎么去改变老人呢?

好的,这是关于“喂饭的”的隔代冲突,比较常见。

平时在工作中,我问过很多爸爸妈妈一个问题,那就是:老人真的可以被我们“改变”吗?改变老人容易吗?

大部分爸爸妈妈都会告诉我:改变老人太难了,老人的想法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而且,没有人喜欢“被改变”,你越想改变,他们越反弹,老人也会逆反;哪怕他们心里有点认同,嘴上也绝不服软的。

确实,改变老人不容易,他们的想法、感受、行为很多时候都是我们不可控的,但我们可以去影响他们,从我们可控的努力开始,扩大自己对老人的影响力,这才是我们处理育儿冲突的基本思路。那么哪些是我们可控的呢?

首先是,控制自己的时间。

如果平时我们很忙,孩子的生活起居照料几乎都是老人做,做饭、洗碗、打扫卫生等家务活也都是他们做,那么老人自然会认为,我们不能真正体会他们有多辛苦,自然就觉得我们对孩子“独立吃饭”这个要求,他们是做不到的。

因为他们不舍得,自己辛辛苦苦做的饭,被孩子浪费,而且,他们也会担心让孩子自己吃饭,孩子会吃不好,自己事后收拾也更辛苦;老人心里其实会想:“既然都交给我来带,那么自然按我的方式来。”这其实也有一些道理,在老人眼里,我们估计就是“只提反对意见的甩手掌柜”。

因此,我建议父母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时间,多陪孩子,多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多与老人分担家务,最好分工明确,该我们承担的,我们要花时间去做。

其次,要控制好情绪,做好跟老人之间的沟通。只有我们自己节制好我们的言行,尤其是情绪化的言行,才能避免矛盾升级。

我们最好可以提前跟老人沟通,而不是等到一片狼藉了,再去沟通。比如,你知道老人会接受不了地上脏,也知道她忍受不了孩子自己吃得那么慢,那你就可以在吃饭之前,找奶奶沟通自己的计划,跟她说清楚,你打算最近 2 周,让孩子自己吃饭,练习一下。

还有,我们可以为奶奶解决后顾之忧,提供“双赢”的方案。比如,跟她说:“您不用担心打扫卫生,我来打扫。”“如果你实在看不下去,就先吃完到卧室休息,碗我来洗。”或者在宝宝餐椅下铺上报纸、塑料餐布保护地面的东西等。这样就可以降低老人的执行难度。

最后,我们在孩子吃饭这件事上,可以灵活变通一点。比如,家里来客人的时候,如果你还是这么完全放手地训练孩子自己吃饭,老人一定更难以接受;或者在外面餐厅吃饭的时候,孩子吃得一片狼藉,老人也觉得没面子,觉得在外面换衣服洗手洗脸都很麻烦。所以,坚持自己的育儿观念和方法是好事,但一定要对环境有选择性,知道什么时候不必强求,毕竟老人的感受和想法也应该被理解。

我家宝宝 3 岁了,爷爷奶奶非常溺爱他,要买什么就给买什么,每个月甚至每星期都买玩具,而且都是 5 样、8 样的礼物一起买。我和宝宝爸爸认为只应该在过节、过生日的时候才能买。现在,宝宝看到爸爸给买的一样礼物,会对爸爸说谢谢,但拆开爷爷奶奶给买的好几样礼物时,却没那么高兴,有时还会说:“还有别的吗?”我们很担心老人这样的溺爱会让宝宝贪得无厌,怎么办?

好的,这是关于“长辈溺爱”的话题。

父母和长辈对待宝宝的方式不同,这很正常。如果双方能够对什么时候送宝宝礼物、多久送一次,每次送多少达成一致,当然最好。但意见一致并不是必须的。因为宝宝能从不同的方式里,学到不同的东西。比如,从爷爷奶奶那里学习到被爱,被呵护,被看重;从爸爸妈妈那里学到节制、感谢、当然也有爱。

就算父母和长辈意见一致,我们和宝宝的关系还是会不同。因此,宝宝永远不会混淆自己和妈妈、爸爸、祖父母之间的关系。他们知道怎么从不同的关系中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那么,面对这种冲突,父母真正要关注的是什么呢?

父母要关注的是,我们可以去影响长辈,但不要去控制长辈。

如果我们试图强迫爷爷奶奶接受自己的方式,经常和他们发生冲突,那么,很可能事情没解决,家庭关系却被破坏了。紧张的家庭关系对宝宝的不利影响更大。祖父母喜欢孙子,“隔代亲”是很正常的,他们可以只宠爱而不必考虑太多教养的责任。

宝宝和祖父母的关系是他们之间的事,我们不要轻易越界。但可以对祖父母说:“我们的方式可以不同,你们也可以考虑一下我的建议。”为长辈提供可行性方案,比如每次只增加一件礼物,在节日、生日之外,每2个月可以多送一次。总之从他们最容易做到的地方去建议。

还有,父母要继续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建立育儿的信心。

如果我们被祖父母的溺爱行为所困扰,可能说明我们对自己没信心,不知道自已对宝宝的影响力有多大。如果我们越在乎长辈在对待宝宝时,那些做得"不对"的地方,宝宝越有可能在这个地方出现问题。因为我们会比较激动,像检测到一个“巨大的病毒”一样,我们可能会说:“就是因为爷爷奶奶给你买得太多了,你才没感觉,你这是贪得无厌,得寸进尺了。”类似这样的表述,会让宝宝意识到:哦,我这样就是贪得无厌了。

本来宝宝“想要更多的行为”可能是只在祖父母那里才表现出来,在父母这边并不会索要更多,还会表达感谢。结果,我们太看重这个“大病毒”了,仿佛宝宝已经被感染了,那么宝宝也会认为自己就是这样“贪得无厌”了。所以,我们要相信自己对宝宝的影响力,相信自己能够在“送礼物”这件事上,给宝宝积极的影响,足以平衡爷爷奶奶的过度慷慨。

最后,我们可以教宝宝如何应对长辈的溺爱。

外界影响本身对宝宝没那么重要,他怎么反应才是最重要的。因此,父母要教宝宝如何应对长辈的溺爱。比如,教宝宝不仅要学会接受礼物,还要学会送礼物。帮助他记住爷爷奶奶的生日,学会在节日送礼物给他们,最好是宝宝自己亲手制作的礼物,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一起头脑风暴,送什么?怎么送?和宝宝一起参与选礼物,给长辈带来惊喜。


欢迎来金宝贝,一起Sweet Strong&Smart!



相关文章